私募股权基金相关法律 战略的智慧



(一)必读的废话

  本文是写给那些对战略操作工具十分熟悉、从事企业战略工作多年,但一直对战略抱有困惑的兄弟们分享的。不熟悉战略理论的人读了此文可能会有误导,容易误解本文作者不重视战略思考的专业方法;从事战略工作但基本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朋友不宜读本文,因为矫情起来不在一个层面没有意思;正痴迷于战略工具,而尚未有能力感受过“深度”困惑的初学者不要读此文,因为即使读了也不会有任何共鸣。

  本质上本文是支持战略理论的价值的。此文不过是意欲与读者一同寻求解脱,因为我们都曾经和正在是对战略“理论有相”(解:脱离战略实相的纯粹出于概念的认识,形式逻辑在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有相,佛教语,此处指从理论出发)执迷很深,并经历“实践反思”(解:情势发展在历史和辩证逻辑下的轨迹无法与线性逻辑下的“计划”相吻合所产生的对现实理解的障碍。简单说,就是感觉理论不对劲,出了问题。)而对理论深感怀疑的资深战略工作者。

  咨询顾问、管理专家是写小文章的,即使文字间饱含艰深的理论性,但这些小文章都是聚焦于实践中的某些共鸣点。于是没有这些共同经历的基础、共同的困惑,就读不懂这个高语境下的文字。(解:此处高语境即指文字省略了很多被认为共识的默契,高语境交流局限在同仁当中)这些文字浓缩了作者的感悟,(无意于社会建立学说,也无意传播思想,这只是个人笔记或圈内分享)谁是读者全凭缘分而已。

  (二)本文针对的困惑

 私募股权基金相关法律 战略的智慧

  本文基于以下困惑。

  第一个困惑,为何战略计划每每不能得到贯彻?《执行》的作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组织”和领导力。组织和领导力当然重要,但问题常常更本质地却在战略本身。我们商学院传授的战略真的管用吗?到底什么是战略?战略的分析和计划方法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毕竟还是缺点什么。“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经典理论家(迈克尔.波特)在大家都以为明白了的时候提出来的。

  第二个困惑,没有“标准的”计划和分析,但为何一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包括早期的美国最杰出创业企业家)的行为中能够体现战略的精髓?不能用专业的工具去框他们,他们的“事业理论”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他们的确似有神助。他们处在一个弈棋的位置上,随势起舞,环环相扣。不求甚解的人对其成功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但如何理解为何只是这些人抓住了时代的契机?这既不同于常人又无法以理论解释的战略究竟又是什么?

  第三个困惑,看不懂为何有些杰出人物的行为如此“成熟”。他们对未来大势看得透彻清楚,他们的行为看似迂回但却是捷径,他们并不声张但却有威望。普京、胡锦涛、李嘉诚都是这样的人物。大人物仿佛天生就是战略家,战略在他们那里不是什么知识、思想,简直就是自然的行为模式。战略究竟是什么?战略家是天生的吗?

  (三)战略的“名”与“实”

  本文第一个观点,战略不是外在于人格的一个领域、一种方法、一个概念、一个文案,它必须依附于一个人的能力而存在。就好比黑格尔所说的,当一只手臂脱离了人的身体,它就不再是一只手,只有在成为人体的一部份的时候它才是一只手。这个比喻非常准确地刻画出了战略与战略家的关系。

  一位史学家、一位咨询顾问、一位智者高人,我不用问就能确信你一定同意:你无论如何无法帮助一位愚蠢的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刘禅);同时,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虽然得到你的帮助但他个人的因素才是根本因素(刘邦)。同时我们也会坚信一条事实:脱离具体的个人(企业)无法谈论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战略(那些充满事后偏见的议论和旁观者评价离战略实相太远)。

  把一纸文案和一些原则作为战略是通行的“说法”,但真正被执行的战略才恰像被赋予了生命的躯体,这也类似“尸体”和“人”的区别。灵活、随势而变、不断的战术表达、随机的决策,这些都不可能是通过一纸文书可以提前设定的。因此制定了同样的“战略”,但最终其实现形式注定随人而变。用有人文深度的话说,前一个战略是“名”,后一个被实现了的战略是“实”。

  作为优秀的顾问和谋士也要明白,能否写出高明的“战略”不算有智,能够使有效战略发生才算是辅佐有力。麦肯锡给民企写的很多战略都无法与企业匹配,所以不算有智。

  而这正是商业理论的致命问题,也是咨询专家常常陷入的误区。理论家以旁观者角度对局势的演进和发展,以及角色为干预局势以达成目的所“应当”采取的行动,作为战略描述的对象,把战略定义为局势中的角色以行动对局势制造影响的原则和方法。我不否认脱离具体英雄的致胜规律的存在,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著作,但这个战略必须结合具体的能力才成为黑格尔说的那只真正的手。战略原则转化为战略是靠具体人的智慧。在这个纸面战略与战略家结合在一起之前,它是无法清晰、完备的。

  那些把纸面文案、计划当成战略的人,过度以纸面计划作为约束(指思维方式),导致了积极的战略惰性(貌似结果导向,实际把对实相的把握搁置了,这就是佛学讲的“我慢”,有此做障他已经听不进其他声音)。

  如果有人问:那么你的意思是说,战略计划没有用了?我们需要模糊的拍脑袋?提这个问题的人不是我的读者,你的智力还有待发展。简单的两分法是理解不了这些东西的。这不是对你的拒绝,说实话这是爱护。

  我还要冒风险告诉大家一件事:所有的战略顿悟都是“拍脑袋”得来的;其次很多失败都是缘于用拍脑袋方式作的决策。这就是说智慧不是推理出来的,而是基于综合思维(明茨伯格)的感悟;同时我们的意识无法区分纯粹的感悟和欲望交织下的主观臆想,于是我们需要理性工具的检验。理性无法输出顿悟,但真正的感悟是经得起理性检验的。决策必须基于理性的程序,战略也必须借助理性工具发展成为可控制的行动。因此理论不仅可以检验感悟,还可以把感悟发展成可以控制的行动计划,在执行中比照计划和差异继而成为新感悟发生的源点。

  一句话我们既要发挥人性的智慧,又需要依靠理性消除人性中的阴暗面。(另外一件事与此异曲同工:明茨伯格认为MBA教育把职能模块的知识堆在一起不能输出经理人能力。)

  把战略与能力结合有何意义呢?我换个表达意思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上的一切感悟还是个旁观,你应该问我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大陆对台战略是什么?当前中国经济之局如何应对?这就是我对你问题的回答。现实中我们会发现禅理机锋并不神秘,不过是智慧的一种形式。

 (四)战略的智慧

  以第一观点为基础,战略就是战略家的事情了。

  A.战略家有着这样的高度:他的愿景、实现愿景的路径、要坚持的原则,三者在头脑中是同时出现的,并且这三个要素在战略家头脑中始终是互动着的。商学院战略理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社会问题以单向的形式逻辑的手段研究,而忽视了历史逻辑、辩证逻辑的作用,在那里战略是被线性推导(归纳和演绎推理)出来的。(在商业书籍中只有少数大师级的感悟才涉及辩证思维。普化永道的变革文章,对辩证逻辑也只是以悖论的形式提出。往往是发现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哲学高度不够)更准确地说,战略家的战略智慧就像一条无首无尾的龙,龙形一现就算顿悟了,而龙身就是大势和未来、进程的战术、现实(这三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后文还会讲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战略智慧,三者都是一起出现的(并非是“具体的”形而是实相。“哇噢!我明白了!”不须梳理,都在里边了。),并且在运动中还不断变化着头尾(脱离开现实,没有未来;脱离未来,无从把握现实;未来是由大势而定同时也受人为影响。——未来是现实的未来,现实是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演化是客观的大势,人为努力是大势作用下的明智)。商学院的战略设计在战略家那里最大价值不过是验证和细化。对没有战略思维的人,咨询顾问的战略设计绝对带不来预想的指导价值。当下的现实(并非等同企业能力审计)、所采取的战术(一系列计划和行动)、未来远景,在战略家那里他们的关系是辩证的而非呈线性因果的。

  (伴随所谓科学管理出现了另一个导致领导力和智慧下降的习惯是“追求精确”、“狠抓落实”、“计划性”,导致了很多下属的灵智被废戳。很多头头不允许下属说“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有数了”,他们被强制地写出书面计划,这也许没错但这背后的无言之智沦落了。机敏的人被嘲笑为不专业的投机者,社会以考试成绩表彰那些好学生。)

  B.远景来自大势、行业发展趋势(道),个人(企业)的力量所能够影响的就是在未来的局面中你的位置、以及发展的进程。这就是孔子讲的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也是先知穆罕默德讲过的人生智慧观。知天命、知可为,便是明智。

  就像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有着其必然性,同时制造业集群与创新的地缘关系注定中国也必将成为技术发源地。但是人们出于学科思维(认为割裂的世界观)的狭隘,目光集中在了有限的过程,把很多变化归因为人的力量。

  个人的成功只能是基于对“道”的遵循(道,就是辩证思维体系里的概念,它不同于平时所说的规律,道无法用简单的“定律式语言”描述,对道的理解本身就需要辩证思维),那么愿景和手段就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因为手段不仅是目标的手段而且还受到目标的约束,某种程度还是目标的结果。

  在简单系统和单质文化下,事在人为的理念不会有问题,美国人就是这样取得发展的。但是在复杂环境下,被西方简化了的因果关系就会遭遇问题。(一旦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范围的政治、外交就没取得过好成绩。今后美国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人类学与自然领域发展的进一步不对称。)(美国已有一些极其出色的理论家已经反思,并且提出“大战略”理论等一系列带有东方智慧的思维著作)

  在大势之下,人最明智的表现就是无为(顺道,这是辩证逻辑的大智慧),于是远景的可能性与手段之间经常互为因果。没有这种“弈棋”经验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智能即是“战略实相”的载体。

  (五)战略智慧的三条真理

  解说这个智慧我从三大真理入手:

  第一大真理:未来包含在今天之中。

  这里有两层意思需要把握,第一层意思:未来不是突兀而来,事实上今天就是未来的某种变现。第二层意思:这里讲的“今天”是一个结构,讲的是“今天是什么”(对现实的洞见),而不是“今天想要做的是什么”(人为意志)。未来学家讲过这个观点,但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智慧。易经的卦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洞见(声明:我对易经的研究决不是那些算命和术数,我大体上是牟宗三的思路),卦辞就是关于趋势、未来的道理。“卦”的原理就是阐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以卦象解释现实的概念是最准确合理的。卦定了未来当中的许多成分就不会改变了。但这个“定”不是宿命论的,首先它不是指一个固定的结局,也不是否定人为的影响。它是一种“机”,简单说就是未来与现实联系的一种方式,易经最核心的奥妙就是讲“机”。因此,在这里未来、现实、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这个联系本身是一种“道”的“现身”和作用形式,是一种更高客观规律,那么战略家的智慧(未来、手段、现实的洞见同时出现和联动)就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世界真相的一种反映,于是也并不神秘。

  “悟机”是一种战略思维能力!把握今天的结构就可以洞察未来。融合这种智慧就会大大提升了战略理论里的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的作用,使之有了感觉!(中间增加的内容不易言表,但这并不神秘,所谓见微知著的例子古往今来不绝于耳)。失去了战略家的感觉,而依据抽象理论或高人的建议决策,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失去感觉意味着已经出局。

  第二大真理:智慧就在于创造明智的当下。当下可为!

  这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公平和机会,也是最大的慈悲。人类无为于将来却可有为于当下,改变当下就可改变未来。这就是鼓励人们立志、坚忍、勤奋、有恒的原理。

  但改变当下也是不容易的。在人,越是年长越是难改;在企业,越是过去成功越是“我慢”难改,这就是业力的报应(宗教、谚语各类智慧中都饱含先人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业力就是你过去的行为对今天的影响,这份力量迫使你对过去的错误付出最大代价就是“坏习惯”(这里是广义的习惯概念,比如斯蒂文.柯维的《七个习惯》)的养成。过去偷懒,投机过度,奸诈使坏,不读书学习,将来都得付出代价。(其中最简单的果报还有就是你失去了可以自以为高尚的心灵自豪感,这是人生的一份精神能量。打造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成功学的核心。)

  但如何才是好的当下呢?才算明智呢?这也没有多么具体的答案,但有一点傻办法是没错的,那就是从培养美德入手(人们过多强调了美德的社会价值,却疏远了本质:美德就是智慧!)。有哪些美德呢?谦虚、忠恕、勤奋、坚忍、精思、宽让、勇敢有恒,但最要紧的是美德平衡的发展:待人方面要得人气支持;做事方面要执著坚强;灵活性方面要从感悟出发,不僵化也不投机;智力发展方面要实践结合精思;志向方面要有大的格局。平衡就是智慧,失衡就是迂。美德就是成功的动力,来自命运的动力(超越欲望,似有神助)。

  对于企业呢?美德就是关注客户、以人为本、社会责任、创新、远见与企业家精神等等(澳大利亚政府的一份竞争力评分体系说明的维度更准确)。

  这是最简单明白的道理,但是同意的多,信仰的少。原因还是业力!一命、二运、三风水,(这是老百姓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感悟)命就是人的性格、企业的文化;运就是人和企业的习惯、过去。坏习惯是背负着的昨天债务,也就是今天走向未来的路障。

  第三大真理:连接未来与当下的路径就是所谓中道。

  如何行动才是成功之策呢?静观博弈过程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呢?谈及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明势,透彻洞察未来的趋势是前提。就如前面所讲,战略智慧是三个环节一同出现的“系统见识”,因此发展战略有一个信条就是乘势!顺应大势,在不可阻挡的未来潮流中定位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角色。只有在这个潮流中你才会放大自己的价值,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你才会成功。

  如何理解这个潮流、趋势呢?很多人被现实的混乱遮住眼睛,以为坏人可以得势。你要记住:大势不以时间衡量,大势只讲必然!的确有人违背潮流暂时也会得逞,但这是注定失败的。你要战胜这个强敌,必须借助大势的力量。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去看一看这些造就伟大历史的企业和伟大人物,无一不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英雄厉害,实际是乘了大势而已(如果毛泽东当初没有投身革命,不过也就像我一样是个优秀教师)。

  谈到竞争战略,最主要的还是顺道。你的发展策略不应受到同行的影响,不应把灵魂的机智被他人吸引了去,你要牢记自己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对手会出无理之招,你还得应对,你需要应对之略。在此我要说,这里还有另一个信条:敌人是被他的错误打败的,不是被你打败的。

  有人也许会问,采取了错招而获得成功的敌人,是如何成功的呢?不出两点:一是你的迂腐、怠惰;二是你的昏招接应。被骗的人是那些想占便宜的人;被淘汰的是那些对未来没有准备的麻木的人;被打得很惨的“强者”是以愠致战的鲁莽人。

  孙子兵法讲得最透彻:先要不败(我这里就是顺道、修德),保持乘势(自然意志是第一性的)获取有利地位,胜敌之败(“形”,利用敌人的破绽)。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说法。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无为。无为是何意思?就是多余的动作一点没有,该有的动作一点不少!就是孙子兵法讲的:风(其疾如风)、林(其徐如林)、火(侵掠如火)、山(不动如山)。花拳绣腿,属于有为。很多企业搞出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等等都是矫揉造作出来的。文化是历史、经历的产物,也是你的现实,但决不会因为战略需要就可以任意设计的玩物。一个企业如果想要什么文化就可以设计,然后就可以去履行,成就这个现实,这是太“理性”了。如果一个无赖想立地成佛,可以成功的话,你就可以相信企业文化专家的话。

  拉拉杂杂,作个总结:第一,要求分战略的名与实,不要停留在纸面文章。第二,战略作为智慧是一个有机、全息的系统,并非简单的线性结构。第三,战略有三大真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1121.html

更多阅读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认识上的十六大误区

   在投资咨询时候,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PE投资股权的理解和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张雪奎教授认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可以理解,但是一些PE的管理人员,同样对私募股权投资存在一些误区,这对PE运作会产生不良影响,总结如下十六大误区,供大家参

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控制 国泰基金的风险控制之道

 文/本刊记者陈春雷 发自广州2010年3月5日,国内首批“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的国泰基金迎来了自己的12周岁生日。作为中国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金泰的发行方,国泰基金见证了当年A股市场首批两只公募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

声明:《私募股权基金相关法律 战略的智慧》为网友書生敬亭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