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天天喝粥,天天要分粥。
日子久了,和尚们有意见了: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用了多种方法也没能解决人人平等的分配问题。最后决定,沙弥烧好粥后由比丘们轮值分粥,但你多我少的局面依旧天天轮回。
这天,新主持要改变这种不公平局面,邀请了寺里三位高僧出招。
第一位法净说:“在于测量,先测量每个僧人所用碗之大小,再测量每次所用之粥的厚薄与多少,最后测量轮值分粥的僧人是否心如止水。”
第二位智平说:“僧人之心,如不如止水,其修为测也难矣。应该是教而化也,使之明白公平意义,批判以权谋私的分粥者,逐渐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境界和习惯,才是根本办法。”
第三位惠叶说:“仍由比丘们轮流分粥,只是需改变两点:一是分粥者最后取粥,二是和尚们的饭碗每次统一领取使用。”
新主持深悟这三计:法净爱技术,智平爱教化,惠叶爱管理控制。终极之法,当属智平提出的培养高尚境界和习惯,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至于法净的技术,它无法测量人心,看来不可高估僧人之心性;采取惠叶的控制管理之法,那僧人们又究竟修为什么?
看来决策天天做,可天天难做。
做决策,对于企业家和各级主管们来说,几乎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无论是日常行为还是突发事件,管理者所从事的每一件工作都离不开决策。可以说,在世界未被完全量化或者公式化之前,决策将一直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一个管理者时刻都保持敏锐的观察性,并及时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决策,确实勉为其难,就是对拥有绝对决策权的经营者本身来说,也常常是一筹莫展。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话说有一企业家,随着事业发展,手下人马日增,人多嘴杂主意多,逢事必争个不分高下。企业家不知听谁的好,根本无法做出决策,企业运行陷入瘫痪。企业家郁郁寡欢,整日闭门看报学经。这日,见报上介绍一个新产品,名曰"决策机",立即买来一台,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这一来,凡有需决策之事,他就进小黑屋叮叮当当的按几下机器,便起身答复"行"或"不行"。手下人不知原因,直夸老板变得果断英明。一日,企业庆功,企业家酒后吐真言,真英明者乃"决策机"也。手下闻之大喜,既如此,我们何不把这个英明的钢铁家伙拆开来研究研究,仿制了来卖?说干就干,切割机开始工作,切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彩色钢板终于被切开,核心部件露出真面目——硬币一枚,一面写着YES,另一面写着NO。
决策是什么?
决策,绝不只是在一些不同的方案中寻找一个或几个可行性答案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是让现实与期望状态变得相同,即每一次决策都是为了使企业或者个人的某种期望变成现实,以满足其需要。
既然谈到期望状态,也就是说,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重要且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正确的识别问题,也就是要找到组织或者个人所期望的状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而又及其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和尚们计较粥之厚薄多少,只不过让人们不可高估僧之心性,先管理再教化之即可。在企业,教化之说,远水不解近渴,管理决策乃当务之急。
但在企业中,我们很少听到类似于“我需要一支笔吗?”这么浅显的问题,即便是分粥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也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事实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是:你觉得今年的职员流失率超过了30%,是什么原因?或者,这个月的销售额下降了10%,你认为问题出在哪?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决策中,这是问题?还是只是一种现象的征兆。是否是管理不当或者广告的预算不足?是否是企业正常的战略调整……
可糟糕的是,我们却经常忽略事实的背后,一头栽进决策的怪圈。于是,便多了那些在企业的大会小会上议而不决的问题。
我本西方一座佛,
老子墨子百家说。
世间名儒皆羡我,
修身养性笑蹉跎。
愿世间豪爽的真人真士皆与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