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最令人担忧的是?
杜乐勋:最担忧的是,钱不是用来雪中送炭,而是用来锦上添花。所有的投入,总是到大的医院或者机构中间去,而更多的需要医疗资源的人,他们没有办法享受到这种福利。丁香园: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杜乐勋:也许“财政转移支付”是一个解决办法,“财政转移支付”是经济学专有名词。它不是“政府财政支出”,而是“政府负税收”。就是说政府从收入多的纳税人口袋那里收到的钱又返还给收入少或没有收入的纳税人口袋里的一种财政制度。比如政府合作医疗投入和城市居民大病统筹投入、民政医疗救助投入就是政府转移支付,再如结核病防治项目、艾滋病项目、非典项目、糖尿病项目等被称为健康管理的项目就是政府立项直接给病人购买卫生服务。医院做项目就有钱,病人满意就多得,病人不满意下次就没有你的份了。就是财政部门直接把钱支付到需要用钱的人那里,然后帮助他们用这些钱购买到最满意的卫生服务。而不是采取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所谓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方式投入到医院或者其他机构,使那些钱首先满足掌权人的需要,其次满足提供服务的人员的需要,第三满足有钱来接受服务的人员的需要,而那些没有钱来接受服务的弱势群体永远被排斥在医院大门之外,需要看病不能看病、需要住院不能住院。丁香园:中国现在有众多的流动人口,他们中的很多不能享受到和当地居民同样的医疗福利,您觉得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杜乐勋:国外,比如说美国,他们的医疗福利是能跟着人走的,称为雇主支持下雇员可携带的健康储蓄,人调到哪里,健康储蓄卡带到哪里,这是布什总统的提案,其目的就是要解决流动人口的健康保险问题。也许这是一个很可以借鉴的方式。丁香园:您认为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对卫生事业有没有伤害?应该如何解决?
杜乐勋:有伤害。现在是医患关系最尖锐的时候,这看起来是观念问题,如果要解决,就是要我们的医生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天使给病人以恩惠,而要把患者看成上帝,是医师的衣食父母。上述观念问题是客观制度的主观反映。计划经济制度下所谓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制度下,医师必然要把自己当成天使给病人以恩惠;市场经济制度下“财政转移支付”替病人购买卫生服务,医师必然要把患者看成上帝,是医师的衣食父母。不过,在观念和制度上,首先应该体会到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伤害。作为学者应该首先坐到老百姓这一边,其次才是看到医院那一边。我们北大复旦个别学者的位置坐的不对。丁香园:北京曾经提出要医生看完病后对病人说“谢谢,再见。”您怎么看这件事?
杜乐勋:这在逻辑上是对的,但是不要做秀。现在医院的口号是以病人为中心。意思是说不是病人围着医师转;而是医师围着病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