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和规定。”由于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以“明人伦”为内容和目标的教育。古代教育家从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出发,一向强调将道德教育置于诸育的首位。他们往往将政治、道德、教育三者结合起来,认为政治是目的、道德是根本、教育是手段,三者密切相关。应该说,孔子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将德育置于首位,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对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自强不息”、“见利思义”、“淡泊名利”、“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至“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等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曾哺育了无数仁人志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弥足珍贵的人文财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教育体系需毅然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使命,在世界教育向“科学——人文”化方向发展时,新教育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对德育首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的德育思想取代单纯以智育为中心的“学会生存”的思想,使每一个与新教育有缘的儿童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存条件”,“关心他人等等”。坚持这样人才观的原因有二:一是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经济格局既相互竞争有相互依存,竞争的激烈性已远非个人、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所能独自应付,于是迫使人们转而考虑加强国际合作、地区合作、集团合作;二是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无法以国界加以限制的问题,迫使人们考虑倡导“全球合作精神”。人们同在地球这只“方舟”上,如果个人主义价值观永远主宰世界,人人奉行自私自利乃至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准则,不愿为社会服务和承担对社会的利益、全球利益的责任,则可能导致地球“方舟”的颠覆。 竞争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个体只有依靠集体,加强合作,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竞争能力。因此,要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既要提倡竞争意识又要培养其群众观念和合作精神。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如果只有个体技能而没有协作精神,只妄自尊大而不尊重他人,只顾自身利益而不考虑他人与社会利益,则社会生产力将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只会毁了自己。因此,新教育坚决以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宁为己任,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谦虚谨慎,尊重、关心、团结他人,能够进行自我批评,容忍和吸取不同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关键时刻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