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到二十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西部地区进入大开发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客观分析湖南经济目前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定位及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探寻湖南经济发展的崛起之路,对于湖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的差距
1、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但经济实力不强,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湖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湖南生产总值为4638.73亿元,增长9.6%,为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886.4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1794.2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1958.05亿元,增长9.7%。经济总量在全国居第12位,在中部地区居第3位,低于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北、上海、辽宁、福建省和西部地区的四川省。 从人均GDP看,2003年湖南省为7554元,在全国排第18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19元;低于东部地区的所有省份;低于西部地区的新疆、重庆、内蒙古。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湖南省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西藏除外)居倒数第4位,低于东部地区所有省份,也低于除云南、西藏以外的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 2、工业实力较弱,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湖南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9.1∶38.7∶42.2,第一产业比重比1995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但与全国比较,湖南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仍须进一步加快。2003年,湖南省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1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9.1个百分点。从湖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第三产业比重高的背后就是因为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与东部地区比较,湖南省第一产业比重除了低于海南省以外,高于其余所有东部省份;第二产业比重除了高于北京、海南以外,大大低于其余东部省份;第三产业比重除了低于北京、上海、天津以外,则高于其余东部省份。与西部地区比较,湖南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但高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第二产业比重除了高于广西以外,低于所有其他西部省份;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所有西部省份。 从工业看,2003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86.5亿元,增长20.7%,增长速度在全国排第13位。但是,从规模工业总量看,湖南省在全国排第15位,工业实力远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西部的四川省。 3、经济外向度过低,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湖南省虽然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但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由于自然地理、思想观念、政策环境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尚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7.33亿美元,其中出口21.46亿美元,进口15.8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18位,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6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低75.9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2003年,湖南省协议利用外资23.76亿美元,增长43.3%;实际利用外资17.9亿美元,增长30.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89亿美元,增长44.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全国居第12位,虽高于西部地区的所有省份,但实际利用外资额只及东部地区江苏的9.6%、广东的13%。 4、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排位靠后。2003年,湖南省财政收入在前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489.75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268.6亿元,总量居东部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浙江之后,高于西部所有省份。但是,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看,湖南2003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04.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0.28元,居全国省市区排位的第24位,不但低于东部的所有省份,而且低于西部的内蒙古、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98元,低于东部的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天津、福建和西部的广西、重庆、西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9.3元,低于东部的所有省份,但高于西部的所有省份。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虽处于较高水平,但不及东部、西部的效益水平。2003年,湖南规模以上工业列入全国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达121.6%,但仍低于东部除辽宁省以外的所有省份和西部的内蒙古、重庆、云南、陕西、新疆、广西、四川二、面临的压力
1、享有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如东、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努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如经济特区政策、开发上海浦东政策等。而近年来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及振兴“东三省”重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也使得西部地区及东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大大增强,经济迅速发展。作为东、西部地区接合部的湖南由于不具备多少国家的政策优势,极易落入所谓的中部“经济陷落区”,在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中扮演“配角”。 2、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发育不全,城镇化水平不高 从地理位置看,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干流与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经济带T型交汇的结合部,发展腹地溯长江流域而上,横跨九省,航运可达川黔,沿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好,市场极为广阔;珠江三角洲紧临港澳,从珠江支流西江上溯云南、贵州、广西,腹地空间也较大;西部地区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具备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广阔发展空间。而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圈结合部的湖南,经济腹地相对狭小,内陆地区特征非常明显,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在市场建设方面,湖南省大型商场、大规模专业批发市场也不多,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出现资金大量流出、货物大量流入的状况。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湖南省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弱,城镇规模效益不高,与湖南经济发展的阶段不相适应。2003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为33.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3、思想观念有待创新,体制改革滞后从思想观念方面看,湖南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经济发展偏重于总量的扩张,而忽视从根本上培育经济发展的后劲。如在培育市场主体上,比较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在产业安排上,注重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而较忽视以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轻重工业比例还不协调。在市场开拓上,比较注重省内市场,而对外省市场、国际市场开拓不够。在宏观管理上,对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不够。从体制方面看,政府自身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投资软环境亟待继续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金融政策在促进民间资金集聚、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4、当前东、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 今年以来,在政策驱动与市场拉力的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经济呈现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趋势。一季度,全国东部地区增长14.2%,继续领跑全国的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呈现高于中部地区的态势,增长12.9%;中部地区增长12.2%。东北老工业基地,除黑龙江外,辽宁、吉林均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2.5%和14.7%。而湖南省一季度增长速度不但低于东、西部地区,而且比中部地区平均增长速度还低1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仅高于黑龙江0.7个百分点,从全国来看仅高于西藏、海南、黑龙江、云南、贵州。因此,湖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各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趋势的现实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情况下,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难以显现,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比如在国土用地政策方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现大多已经成形,开始发挥效益;而湖南省各地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热情虽很高,但在国家“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很多欲进入工业园区的内、外资项目用地不能落实。
三、崛起之路
面对差距和压力,湖南既要有奋起直追的拼搏勇气,又要有协调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才能走出一条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济上存在差距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的落后。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带来经济发展上的大跨越。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决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内陆封闭意识的束缚,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思维方式,探寻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当前,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上看,沿海省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程度、城市化高度、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湖南,已经出现明显的产业转移、要素向外扩散的趋势。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在国内经济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变化态势中,湖南要充分利用处于承东启西的特殊位置和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后发优势,吸引沿海技术资金、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加“泛珠江三角洲”的构建,培育竞争优势,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发展,实现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对接与联动,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各周边省市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努力实现“多赢”目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分享现代区际分工利益,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中实现湖南的崛起。 2、突出发展重点,加速工业化进程 湖南省与东部省市的差距,主要是工业上的差距。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工业化摆在首位。同时,根据“克拉克法则”,产业结构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依赖工业化程度提高到相当水平而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逐步向“三二一”型演变升级。目前湖南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这就必然要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项目来重点扶持和发展。在去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已经明确在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扶持三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特别是把销售收入率先过1000亿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卷烟制造业、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走一条优势带动、重点突出、全面兴旺的工业化之路。对于符合湖南经济发展的决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二是实施名牌和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提升湖南制造业工业品竞争力。目前湖南名牌产品的数量、名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与省外的海尔、长虹、红塔山等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要结合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运用现代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手段,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争取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群。规模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流,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经,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争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使之成为湖南省参与市场竞争的龙头企业,带动湖南省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三是力促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未来产业成长的方向,是保证湖南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一要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继续在土地、建设投资上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办事环境,办好创业园、孵化器,扩大和完善风险投资,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者来园区落户;二要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或者创造条件可以在某些方向上取得突破的新兴产业,进行优先培养。从湖南实际出发,应选择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增强湖南经济增长后劲奠定基础;三要积极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等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高技术,对化工、机械、冶金、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和运用,以实现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的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带动制造业全面升级;四要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3、实施大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湖南经济要在较短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吸引省外、境外的投资,加大投入。工业化是财政增收、劳动力就业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招商引资必须突出抓好工业大项目建设。 二要借助沿海发达地区与境外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湖南省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推动国有资产重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全面推动湖南省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对于向湖南省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整体性转移产业,其所得税征收在按国家有关政策优惠期满后,可采取先征后由财政拨补返回的方式继续延伸3—5年优惠期限。 四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在继续发展大米、活猪、茶叶等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推动机电产品、服装等出口,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份额,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出口产品既有市场需求,又有好的创意,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五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拓展发展空间。 六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努力营造一个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 4、积极培育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当前,中央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从国债的延缓下拨、货币信贷调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等多个方面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在目前投资需求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坚决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同时,结合湖南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仍未缓解,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的实际情况,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和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支持力度的机遇,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的同时,把扩大消费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百姓特别是城镇低收入者织好一张“安全网”,消除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从而增加当期消费支出,适当减少为将来生活的过多储蓄积累。 二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城市,着重启动住宅、汽车、旅游等潜力大且对相关产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消费项目。在农村,着重启动家用电器、摩托车等耐用工业消费品需求。通过热点扩散,营造市场繁荣。 三是要把扩大消费需求和培育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妥善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困难,形成扩大需求同培育需求良性互动的局面。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工作,以及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县域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发展新型第三产业,下大力气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着力抓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我们要把湖南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度度假、休闲、旅游基地,使旅游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搞好统一规划,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高起点地搞好旅游景点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广和营销力度,充分发挥湖南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理念为主脉,塑造特色和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化大流通。湖南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快速、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流通业的支持。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大力发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并通过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加速发展金融业。资金短缺,融资机制不活,融资能力有限,一直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金融机构到湖南设立分支机构。同时,要大力发展和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建立适应湖南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一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生活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根据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职业培训等行业。 6、强化农业基础,走产业化、效益型发展道路 从大局来看,农产品短缺时代结束以后,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应着力抓好: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推进规模化、股份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生产组织条件和体制条件。二是利用湖南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劳动力资源充裕、价格便宜等优势,及时顺应国内外正在兴起的绿色消费热潮,发挥生态优势,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及保鲜、贮藏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绿色食品的规模经营,争取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几十、上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要突破部门隶属关系界限,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突破所有制界限,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把农户分散生产和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使农产品在精深加工中实现多次转化增值。说明: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东部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天津、河北、辽宁、福建、海南。
(湖南省统计局研究室 曾斌求周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