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北大讲课的时候,有个旁听生叫许钦文,他是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同乡。后来鲁迅离开北京,辗转前往上海定居,许钦文则回到浙江,在杭州一所中学里当了老师。
1930年,也就是鲁迅去上海定居的第三年,许钦文在杭州盖了一所住宅。那所住宅位于钱塘门外,占地一亩有余,只盖三四间房子,剩下的地皮全部用来搞绿化,光草坪就占了半亩。为了收拾庭院,许钦文还专门买了一台割草机。 民国杭州号称“上海后花园”,是上海阔佬们周末度假的首要去处,好多官僚和商人在这里买地建房,像比赛一样争着打造窗明几净、花木葱茏的“××山庄”或者“××公馆”。但许钦文可不是阔佬,他只是普普通通一个中学老师,凭什么也能在杭州打造小别墅呢? 我绝不是说中学老师不配打造别墅,我只是说凭着许钦文的收入,根本打造不起。据我所知,1930年杭州城区的亩均地价已经高达两千块大洋,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和当时的首都南京,是北京地价的三倍多。而许钦文的收入才多高?工资、奖金加上他写文章挣的稿费,一年几百块大洋,租房绰绰有余,用来买地盖房就不够了,最起码得攒十年以上才行。 许钦文是等不到十年的,他盖房子除了自住,同时还是为了给一个英年早逝的画家朋友建造纪念馆,而那位画家朋友已经死去一年了,再不赶紧把房子造好,那些画作会烟消云散。所以他“先筹备一点钱买一块地,把地契押在银行里,把押得的钱来造房子,房子造好后,把房屋的证据押在银行里,把押得的钱来清理工料账,每月付利息”,就这样盖成了一所小别墅。 很明显,许钦文走的是按揭的路子。当然,现在盛行按揭购房,而许钦文却是按揭建房。按揭需要还月供,许钦文从1930年到1937年,每月去银行还一次钱,连续还了8年贷款。8年以后,他还没能跟银行清账,日本鬼子全面侵华,杭州沦陷了,银行关门了,他本人也在郁达夫的帮助下逃到福建,所以不得不中止还贷。抗战结束后,许钦文回到杭州,发现他的房子跟大多数房子一样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大门丢了,院墙塌了,屋顶漏了,窗玻璃碎得满地都是。他想花钱修复,钱不够,想把房子押给另一家银行,以便贷出一笔钱来,银行却不同意。倒不是因为他的按揭贷款没有还清(事实上民国的银行之间还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一所房子是可以办理多次抵押的),而是因为战争期间有太多的业主中止还贷,当银行战争结束后想按照合约拍卖抵押品的时候,那些办理按揭的房子已经被枪弹摧毁得不堪使用了。为了避免再面临类似的风险,各大银行停止了按揭业务,只有一部分价值高昂的临街商铺才可以办理按揭。 本来房子既能保值又能增值,是最保险的抵押品,但是战争却能让它变得不保险(除此之外大崩盘也可以),所以见识过战争厉害的银行自然会变得小心谨慎。 从现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在整个民国时代,只有上海才盛行按揭建房和按揭购房,其中一条原因就是上海租界多,有洋人的势力罩着,军阀们不敢乱开枪,房地产比较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