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湖北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正在下滑:1999年第12位;2000年第13位;2002年第14位;2004第15位;2005年第16名。湖北作为中部大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竟究有多大、差距还在扩大吗?湖北将如何崛起、怎样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前,湖北省的经济基础原本略高于浙江和山东(以人均GDP衡量)、且与沿海其他省份相差无几,但改革开放20年后,湖北经济却远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以反映经济发达程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人均GDP来看,1999年湖北省人均GDP为651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34元)。而浙江、山东两省人均GDP却分别为12037元和8673元,它们分别比湖北高出5523元和2159元,分别是湖北省的1.85倍和1.33倍。
2000年,湖北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从1999年的第12位降至第13位,地处大西北的新疆也开始超越了湖北;2002年,湖北省人均GDP又从第13位降至第14位;2004年湖北省人均GDP又从第14位降至第15位,地处大西北的内蒙古也超越了湖北;2005年湖北省人均GDP又从第15位降至第16位,地处大西北的山西省也超过了湖北。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的湖北究竟怎么了?
曾记否?2003年8月,经济日报披露了“中国新经济实力排行榜排序”,由北京大学借鉴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关于新经济的测度方法,采用知识职业、全球化、经济动态和竞争、数字化、创新能力五大类共计15个指标,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经济品质和发展潜力进行了打分排序。中国省域新经济实力排序结果显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分别位居第3、6、7位,而湖北则退居第21位,竟然落在陕西、宁夏、四川、广西、青海、山西等省之后。与目前人均GDP排第16位相比,还要倒退5名,在全国各省倒退名次中排第4位。湖北经济实力在全国31个省域名次的排行榜中如此“醒目”的变化,令人震惊,发人深省。北京大学的这一排序,在某种程度上,正好验证了近年来湖北经济实力不断趋弱的另一个理由,即湖北经济现有的活力与新经济前景令人堪忧。
一、中国省域经济实力的梯级分布概略
近年来,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功过是非评价,国内已有过不少争议,但人均GDP作为世界性通用语言,对于各国或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衡量,至今却仍无第二个指标可以替代它。因此,本文仍将采用人均GDP指标来粗略地鉴别和比较我国省域经济发达程度。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已公布的2005年数据为依据,以人均GDP为标准,将全国31个省域划分为4个梯级(见表1)。其中,前2个梯级称为经济强省,后2个梯级称为非经济强省。4大梯级省域具体划分及其特征如下:
表1 2005年全国省域经济实力梯级分布
注:本文所有表中原始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9月版。(下同,略)
(1)第一梯级——高收入地区: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
作为省域经济中的“另类”——直辖市,它们或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或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从人均GDP来看,它们均在3万元以上,可称为中国的“高收入地区”。全国排名第一的上海市该指标相当于排名最后的贵州省的10.2倍,同时,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4040元/人)的3.7倍。这一板块,无疑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2)第二梯级——中上等收入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内蒙古、河北、黑龙江9省。
这9个经济强省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40元/人),但低于3万元,可称为我国的“中上等收入地区”。它们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既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尤其是高产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又有领先于全国的现代工业。它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其中,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人口分别高达9194万、9248万和7475万人口,这对于提升中国人均GDP指标具有功不可没的最大“正权数”效应。
(3)第三梯级——中低收入地区:吉林、新疆、山西、湖北、河南、重庆、海南、湖南、宁夏、青海10省。
这10个省份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40元/人),但高于1万元,故称之为中国的“中低收入地区”。其中,湖北省人均GDP为11430元,离全国平均水平还差2600元。十分遗憾的是:占全国4.4%的湖北人口仅创造了占全国3.3%的GDP,人均GDP也较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很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湖北经济正在“倒退”,难怪先后会有新疆、吉林、内蒙古、山西等省在最近两三年赶超湖北而成为“后来居上”者。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赶超者,要不然,北京大学怎能将湖北经济发展的实力排在“未来”的第21位呢?
(4)第四梯级——低收入地区:陕西、江西、西藏、四川、广西、安徽、云南、甘肃、贵州9省。
这9个省份的人均GDP均介于5000~10000元之间。在这一梯级中,除安徽和江西属中部省份外,其余均为西部地区省份;除宁夏为人口小省外,其他省份均为人口大省或中等省份,其中,四川和安徽分别有着8212万和6120万人口。这一地区经济的不发达(人均GDP不足10000元,可称为“低收入地区”),将对我国人均GDP平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不利的权重负效应。此外,这一地区当属我国经济发展最弱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贫困县域和贫困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从反贫困的角度看,这一梯级省份的脱贫任务都是相当艰巨的。
二、湖北与发达省份主要经济差距比较
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中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它是一场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革命。这是一场亿万人投身其中也改变了亿万人命运的革命,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第二次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谁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谁就能先行发展起来;哪里的政府越能及早领会市场经济的精髓,哪里的人民就会从中受益,哪里的经济就会兴旺、昌盛、繁荣。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我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吸纳就业有限
在这2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乡镇企业或私营经济发展早且发展快的地区,不但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协调,而且民营经济也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就快,最终必定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反之,则不然。
其实道理很简单:物质财富是靠企业创造的。地区经济发展靠什么?一靠大企业;二靠中小企业。如果说,计划经济年代,各省域经济依靠的是大企业(“一大二公”),那么,可以说,市场经济年代,各省域经济的强弱则依赖的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②
很显然,一个地区如果大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要死不活,而中小企业又太少太小,则该地区经济就发展不了。相反,一个地区大企业即便弱一些,如果中小企业很有人气,而且成长快,那么原先“病弱”的大企业(主要是国企)也会渐渐被“激活”而重新站起来。这样的地区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大批量的中小企业这个市场微观主体,凡是中小企业发展快且发展好的地区,不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而且人均GDP也一定会提高得更快。
因此,可以说,湖北的人均GDP与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有多大,则湖北中小企业与他省的中小企业差距就有多大。概括起来讲,湖北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普遍偏小。
表2资料表明:2005年底,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各省中小企业数基本上都在3万户以上,而湖北则只有区区6813户,它们分别是湖北的4.7倍、5.9倍、4.0倍和5.2倍。这一差距应该算是十分巨大的。
表2 2005年国有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
再从表2中工业总产值来看,2005年,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各省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大多在3万亿元以上,而湖北仅6067亿元,它们分别是湖北的5.4倍、3.8倍、5.0倍和5.9倍。
此外,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中,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分别为湖北的3倍以上。
作为占据工业企业“半壁江山”的私营企业,湖北省相对落后的情形大体与上述相同。在表3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远比湖北发达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4省,它们的私营企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分别是湖北的3倍和4倍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均为湖北的5倍以上。这说明湖北私营经济力量薄弱,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也极为有限。
表3 2005年底私营工业企业、产值与就业
(二)我省经济缺乏名优品牌和经营特色
如果说名优品牌属于大企业,那么,它也是中小企业通过特色经营并在打造自己品牌过程中成长、培植出来的。当然,成功的中小企业也会有自己的品牌,甚至拥有全国知名度的名优品牌,但这种品牌一定是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结晶。因为特色就是品牌,创新就是品牌。
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甚至在大西北的新疆,众多的中小企业正是在大胆创新中,追求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在创新中不断地成长壮大。例如,广东的众多家电生产厂家都是中小企业,是它们使广东省的家电生产量位于全国首位,同时是它们将广东经济不断地推向工业化、城镇化;江苏省以乡镇企业为基础成功地培植出了大批的中小企业,早期的“以工辅农”以及后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颇具本地特色的、高度发达的集体经济;浙江则以“中国犹太人”——温州人为代表,谱写出了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温州模式,同时,也为浙江打造了不少像温州一样的卫星城市;山东素来以发展民族品牌经济而著称,它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十分有活力,并拥有不少的全国知名的品牌,而且这些品牌大多数都是从中小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甚至私营企业中成长而起来的,这正是山东经济腾飞的秘诀所在。就算是两年前刚刚超越湖北的新疆,它也是在特色经济中发展壮大并赶超湖北的。新疆虽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大西北,但它却成功地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变成了经济优势,较好地发展了诸如黑色产业(石油)、白色产业(棉花)、红色产业(番茄)、黄色产业(哈密瓜)等具有本地经济特色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因此,它成为了我国大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比之下,湖北经济则表现为:工业经营无品牌,农业经营无特色,整体科技含量低,这应该也是本省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湖北省企业调查队的抽样调查表明:全省中小企业的产品多为资源性产品,高科技含量、高增加值产品偏少,尤其缺少左右市场的精品名品。在企业产品定位中,生产“特色产品”占比仅为17.5%,新技术、新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低于5%的企业占42.6%,而我省中小企业中传统说业的比重却高达70%。
(三)我省经济对内搞活不足且对外开放乏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承的。对内搞活了,对外才有开放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对外开放度高,也必然是以对内搞活为前提条件和物质保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对内搞活的成果与表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度或经济国际化程度就越高,这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两个方面。
从商品进出口方面看,表4中数据显示: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2005年湖北省商品进出口额还不及它们其中任何一省的1/10;再从外商投资企业来看,截止2005年底,湖北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及其累计投资总额均不及广东省的1/10,而其他各省的这一组数据也都在湖北的3倍或4倍以上。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多少,以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本地区外资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或外商满意程度。
由此不难推断:经济强省的经济涉外性较强,对外开放度高,它们不但引入了较多的外资,而且在国外市场开拓方面也卓有成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省域还因此而引进了国外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当地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涉外性越强的地区,企业生存的空间越大,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机会也更多,它们发展起来也会更快更好。
表4 2005年商品进出口与外商投资企业统计(单位:亿美元)
注: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或货源地统计。
(四)我省非农化与城镇化进展缓慢,人才市场缺乏吸引力
非农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非农化必然推动城镇化。经过比较发现,凡是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的强省,其非农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要比非经济强省快得多;反过来,非农化与城镇化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由于非农产业及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从而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并较好地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湖北由于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其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比重为42.4%,农业GDP所占比重仍高达16.2%。
表5 2005年从业者结构统计比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原本是教育发达的大省,但从各省企业职工下岗年末数来看,湖北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却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0.7个百分点至1个百分点不等。由此可以判断: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好,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就业更容易,从而对就业者更有吸引力。
(五)我省企业与个人的税收贡献份额较低
税收主要寄生在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上。税收的多少,是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综合衡量标志。因此,各省缴纳企业税和个人税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各省企业效益与个人收益的高低与好坏。同时,它也是各省经济发达程度的另外一种表现。
表6 2005年地区财政收入中主要收入收源(单位:亿元)
如果说增值税和营业税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增加值或营业收入),则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则反映的是企业的效益(利润)。表6资料表明:若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个税种比较,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均为湖北的3倍以上。然而,湖北企业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均明显远低于这四省。然而,湖北的行政性收费水平却还不低,它是江苏的5倍。但是,山东和广东的行政性收费却分别是湖北的2倍多,这也正好说明养鱼与捕鱼的辩证关系。因为池中无鱼,你想捕也没得捕;只有池中水满鱼满,你才有捕更多鱼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