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迎来新一年的立春之日,北京就下起了大雪。这似乎意味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可能不会太过顺利。对于国内大多数高载能企业而言,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在经历了2005年末的一场政策大雪后,未来发展的道路将更加崎岖。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2006年全国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而其中一项任务正是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整。钢铁、水泥、有色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已在会议上受到了“点名”的关照,相关的多种高载能产品也早已被列入了整顿的名单之中。紧锣密鼓的整顿即将到来。
这个冬天不好过!
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大量资本纷纷闯入高载能市场,也由此造成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不仅如此,整个行业还凸显出“两高两低,两多两小”的现象。所谓“两高”即高耗能高污染。近年来电力紧张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就是高载能产业持续扩张造成的。所谓“两低”即低品质低价格。由于大多数企业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产品质量差异不明显,恶性价格战也导致了大多数产品售价与成本线的距离日益缩短。所谓“两多”即企业多亏损多。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国家就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对高载能行业进行了控制。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强,企业数量有增无减,产能提升也随之一路高歌猛奏。时至今日,企业自然要为当年的不理性进入埋单。所谓“两小”即规模小设备小。当时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入高载能行业的,一切投入只是为了能生产。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大赚一笔的企业,现在只能面对“不产等死,生产找死”的尴尬局面。
市场环境本来就已经相当恶劣,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高载能企业的冬天真的不好过!可以预见,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高载能企业都将面临较大的考验。而以下三种方法,可以说是挽救企业家的三根救命稻草。
稻草一:依托资源,掌控能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高载能产业的重心正在从其他发达国家转入我国,从国内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转向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相对富足。因此,依托资源自然成为高载能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企业而言,将厂子建在矿产地附近还远远不够,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和通畅的运输通道同样非常重要。
当然,高载能产品的生产不仅仅依靠矿产资源。由于耗能高的特性,大部分高载能产品对于电力等能源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谁能掌控能源,并由此获得稳定低廉的电力能源,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纷纷与当地能源供应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电冶联合、煤电冶联合的发展之路。同时,一些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则是投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设中,从而形成产煤、发电、冶炼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企业一手拿着充足的矿产资源,另一手拿着廉价的电力能源。牢牢控制住成本中两个最主要的部分,企业不管面对再困难的生存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存活机会。这个时候,谁熬到最后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
稻草二:应对政策,力推循环
近一段时间以来,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我国政府也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虽然就目前来看,国家还未出台详细的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以指导并给予支持。但是,前不久国家刚刚提名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这无疑是政府发出的一个信号。可以说,未来几年走循环经济之路,将在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因此,对于高载能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在技术、设备、规模等方面增加一定的投入,以应对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技术成熟状况,选择合适的业务,打通生产的部分环节,将生产形成的废气、废物等转化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形成循环经济模式。上述两种方式,将有助于企业在国家大力整顿的背景下获得相对良好的发展空间。
而企业在政策应对和循环经济两方面的投入力度则以适度为宜。在政策应对方面,领先一步即可。也就是说,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所达到的指标需要略高于政策底线。这样不仅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避免受到政策约束,也可以减少资金投入,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在循环经济模式上,企业则应以保持投入产出平衡作为基本原则。从短期看,这种模式更多突出的是其社会效应。因此企业必须对业务选择有较为明确的判断。
稻草三:发展规模,培养优势
由于前几年市场前景看好,很大一批小规模企业纷纷进入市场。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很多企业家也就是凭着这一点,根据市场的风吹草动,不停地改换着自己的经营思路。不过,这可苦坏了一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是进是退成为很多大中规模企业苦恼的问题。
对于这类企业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状况进行评估。一旦企业抓住了资源和能源这第一根稻草,又在通过资金投入获得了政策应对这第二根稻草,那么适度发展规模、加强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将成为企业的第三根稻草。在规模层面,由于受到国家对小规模企业整治力度的加强,以及下游企业对产品批量供应的要求,高载能产品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跟。而通过兼并整合等方式,是有效利用业内已有资源的一种可行办法。在内部优势方面,随着行业发展的日渐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逐渐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走向质量、效率、服务等多方位的竞争。这就要求高载能企业像其它行业中的企业一样,加大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针对所属细分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最终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
总之,面临市场的严峻环境和国家的整顿浪潮,高载能企业现在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加强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程度。掌握必要资源能源,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强化内部能力优势,这些都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