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拿着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于是,又转回家去取。等赶回来,集市已散,最终他也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后来人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为一个成语:“郑人买履”,基本寓意是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与生搬硬套、死搬教条同义。
果真如此吗?
现实中,周围经常听到、见到、碰到这样的事情:有人说,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也有人说,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也有人说,你不会灵活处理吗?也有人说,不会动动脑子吗?------
这种逻辑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现实中具有小聪明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挑衅制度的人枚不胜举,因为很多人的逻辑思维就是把“郑人买履”看成另外一种“傻瓜”,而把那些不断挑衅制度,扭曲制度的人捧为小团体、小部门的“功臣”。
其实,管理中需要标准,这个标准需要每个人不断重复的遵守。虽然制度标准存在缺陷,但这种缺陷在没有更改前,就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遗憾的是,管理中就是不断讨论、挑衅,有的甚至就是违反制度的比比皆是。最后,很多违规者会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怎么这么呆板。”用来讽刺挖苦制度制定者和遵守制度者。于是,制度的刚性被柔化,权威被挑衅,遵守者吃亏,不遵守者反而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现象,也是管理制度无法执行的根本症结。的确,制度的出台是各种利益综合平衡的结果,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就必然存在其滞后性。但是,滞后的东西,不是去挑战和触犯,而是及时地改进和修订。这样,制度才能体现其严肃性,否则,订立制度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学会“郑人买履”,同时还要指导、教育下属成为“郑人”。
可是,有人会说,那以后我就按部就班。的确如此,普通员工就是要按部就班,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是经常耍小聪明。可是,这样的组织有活力吗?其实,这是对制度的曲解。组织没有活力不是制度的制约,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备。比如,如果我们对建议制度是一个民主的氛围、强化激励,笔者以为,这样的制度绝对会激发每个人的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