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特别的测验中,组织者找来了10名被测者,安排他们进行“面试”,并叮嘱他们千万不要走开,随后房间里只剩下他们10人。
1分钟后,房间的一个出口处开始冒出烟,这是火灾的前兆.仅仅过了4秒钟,一个人迅速地站了起来,急切地向紧急出口跑去.剩下的9个人依然坐在那里纹丝不动.马上做出反映的人叫克利,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
由于没有任何警报同志和其它方面的信息,烟雾只在那个出口继续着.剩下的9个人依然没有离开座位.刚才走开的克利在众人的"默认"气氛下,又回到了刚才的座位上.
又过了9分钟,克利终于起身离开了房间.而其余9个人依然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最后,通过这次测试的只有1个人,就是克利.如果真的发生火灾,会有部分的人丧命在他们作出的错误选择上.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刻,会做出错误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会受到周围大多数人观点的影响!
这是听话教育导致的结果.
听话教育非常不利于创新发展.经常听话的人,容易循规蹈矩,对很多事情不敢做理性思考,更不敢挑战权威.如长期发展下去的话,将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坚持,不要盲目听从长辈或权威人士的决定或意见.因为,天空的蓝色决不会因为盲人看不见而不存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言语,通过行为,通过经验,通过规矩方圆,进行着人性的误解和误导。虽然我们是非刻意地做出伤害的举动,但其结果却能同故意一样具有毁灭性。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犯罪。
无意识问题,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事实上,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作为意识的补充和辅助成分,无意识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里所指的"无意识",是指未被清晰意识到的意识活动,它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以不为个体觉察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尽管个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作为活动动机的对象总是这样那样地被感知或被想像着,也是被意识到的,但作为动机及其产生过程、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却并非总是清晰地被意识到的。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仍可在活动中通过与活动目的一起达到对行为的调节.因此,无意识的犯罪动机,并不是指没有犯罪动机,而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犯罪者本人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或模糊难辨的,推动他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成因。
我这里把无意识犯罪进行泛化,生活化,现实化。特指向其对人性的误解和误导。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刀。特别是在国人对国民性的认识与传播和传承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大多国人已习惯于用某种思维和经验,以及约定俗成的东西和教条去教化他人,感化他人,自己往往还自以为是是救世主,是开悟者。
无意识犯罪比有意识犯罪更可怕,因为其波及面更广更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