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



当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的时侯,蓦然发现已置身于知识经济的坐标系中。这股大西洋吹来的劲风被公认为是21世纪世界热化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面对着这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我们中国只有未雨绸缪,抓住时机,迎头赶上。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知识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呢?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巨大冲击呢?

    所谓知识经济,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解释: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资源。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美国1997年信息高科技产业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其商品出口总值的40%,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知识经济理论不是突然提出来的。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创新,而不是资本和劳动力,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1959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马克卢普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称之为第四产业。1973年丹尼尔8226;贝尔提出:信息和知识将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到了1996年,OECD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是国际组织文件中有首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1998年世界银行接受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用它来描述知识和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并明确宣称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在,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知识经济,重新着手描绘跨世纪的经济发展蓝图。

    这个发展蓝图是全新的,它以博大的充盈容纳了人类进步的无穷热情、理性和梦想。全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世界扑面而来,在人们的惊诧和迷惑之中已走进了现实的生活。伟大的转变人们也许一下子还不适应,但无疑人们已经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接受了它的诞生。

    知识经济的特点——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有别于劳动力经济阶段和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其产生的前提和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以源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软科学技术的创立和迅速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使得科学技术直接成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而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因而人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忽视人力资源开发,任意浪费人力资源的行为不仅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反而会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核心,实施积极、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

    回顾一下历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未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国这(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战后短短十几年内,其中的一些国家很快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后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类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该国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大批高级智力人才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而能够在遭受巨大物质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大战后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随着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劳动者将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将从生产的流程中解放出来,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而是表现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与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

    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进步则体现在三者之中,既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又体现在劳动工具的进步和劳动对象的改善上,所以它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知识要靠人去学习和掌握,劳动工具要靠人去制造和使用等。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劳动工具体系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样,劳动者才可能把大部分体力劳动和相当部分的智力劳动转交给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体系。这样的生产工具可以根据劳动者提出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聪明地自行完成。这是生产工具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个时候,劳动者就可以站在生产过程旁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针对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人可以自由指挥和操纵自动化工具体系来进行生产的经济,中外学者有的称之为信息经济,有的则称之为知识经济。具体的称谓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增长。知识,诸如科学技术、发明专利、社会科学、信息等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经济效益、经济价值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靠技术创新创造出来。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度开发的人力资源。因此,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取向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力资源的运营,只有将知识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才能释放出来。

    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根本推动力

    知识经济化尽管以知识、经济充分物化、极度丰富为前提,但仍是与知识、经济的人化过程相一致的。知识经济化是人类社会全面文明进步的表现,因为人与社会正在成为社会经济文化一切活动的核心,人正成为企业、公司一切动作的核心和目的。

    人是知识、经济动作的核心与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同时,人又是知识、经济实体,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

    在封建时代和农业文明中,土地、水利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在传统工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因素;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中,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

    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世界产业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资源。“日本模式”就是以人力资源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范例。二战后,在战争中沦为一片废墟的日本,工业、农业资源、商品、资本都严重缺乏,但却保留了几千成高素质的人才大军,在缺乏资源、资金的条件下,努力发挥人才优势,恰好跟上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产业知识化、信息化、人才化的新趋势,依靠人才优势,迅速恢复,迅猛崛起。

    在知识经济化中,人才直接起着中介融合作用,知识、科技、信息等大知识要素与资源、资金、商品、区位等大经济要素的结合、融合、统一,都直接体现在人身上,统一在人之中。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根本的经济动力。

    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化举足轻重的加速动力,对于知识经济化起着动力加速的作用。由于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知识经济化相辅相成,因此,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与知识经济化相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互动关系。世界经济日益依靠人才动力,是知识经济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表明人在世界经济和知识化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几乎有80%要依靠知识增长、科技进步,也就是主要靠人和知识的因素,实现加速增长。今天,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正以指数的速度发展着,某些方面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和扩张,而人的智能、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也进入了高水平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概念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在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即以国家及大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的。有时,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也用于部门、企业。

    要进行社会生产,就必须具备人、财、物三个要素,即必须具备人才、资金、设备和原材料。而资金可以看作是人才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因此,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两者都具有物质实体。这种物质实体,也就是“资源”,它是人力和物力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力”。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质和智力。如果从现实应用的形态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这是我们研究人力资源的一个基本前提。人力资源的体制、智力、知识、技能,也就是人们所赋有的推动生产资料的各种具体能力。体质,即人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活度等人体运动的功能状态以及对于一定劳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想象力。知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各种经验和理论。技能是人们合理化、规范化、系列化、熟练化的一种动作能力。这四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人们资源的丰富内容。

    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作为国民经济资源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特点。

    第二,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因为它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人具有意识,这种意识不是低水平的动物意识,而是对自身和对外界具有清晰看法的,对自身行动自主抉择的社会意识。由于人具有社会意识,作为劳动者的人在社会中居于主体地位,就使得人力资源具有了能动作用。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我强化。人口的生产、教育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源得以形成并得到强化,这是通过人们自身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此外,人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通过自身积极行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劳动能力,这也是自我强化的内容。

    选择职业。这是人力资源主动地与物质资源结合的过程。

    积极劳动。这是人力资源能动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对于这一资源的潜力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限制。从个体的角度看,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有其生命的周期;而作为人力资源的人,能从事劳动的自然时间又被了限定在生命周期的中间一段;人力资源在其能够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如青年、壮年、老年,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从社会角度看,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方面,特别是“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方面,也存在时效性的问题。由此,就需要考虑动态条件下人力资源形成、开发、分配、使用的相对平衡性。

    第四,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一般动物只能靠自身的肢体运动做功,取得其生活资料。人类则把物质资料作为自己的手段。人类创造了工具,创造了机器,通过自己的智力,使器官得到延长、放大,从而使自身的能力无限扩大,推动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料,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这使得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力随着时间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增强。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第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经济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两大类。非再生性资源例如矿藏,在它的某部分被开发出来,耗费使用以后,只能使总体减少,决不可能靠自身机制恢复。可再生性资源一般是生物资源,例如森林,在被开发、使用以后,只要保持其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恢复、保持原有总体的。人力资源就是一种再生性资源,这种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别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应当指出,人力资源除了遵守一般的生物学规律之外,还受到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六,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人力资源,人口、劳动力,从一般意义上说,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又都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看,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人一般分别处于各个劳动集体之中,这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性的微观基础。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源是处于一定社会范围的,它的形成要依赖社会,它的配置要通过社会,它的使用要处于社会经济的分工体系之中。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它的所用权,主要应当归社会,而不是归于某一个社会经济单位。

    与人力资源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可以说,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企业的无形资产,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在企业创造财富的经营过程中,人的活动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无形生产要素通过人的活动为有形的生产资料创造了高附加值。人的创新活动为有形资产赋予了不同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有形资产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管理的决窍,知识的扩散,公司内部及公司间的合作和企业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都是人力资本的体现。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了生产的过程。

    我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人口众多的资源大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对我国本身,对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高、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加之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以勤劳节俭为美德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丰富的传统经验,使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昌盛,并创造了独特的华夏文明。解放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我国的资源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我国能够在不到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世界上22%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衰退的背景下,逐渐作到采量与生长量大致持平,以及举世瞩目的五大绿色工程的建设;我国经济能够连续多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一系列事实说明我国在资源的管理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了不起贡献。

    然而困扰着世界的人与资源的问题,在我国也未能例外。一个多世纪以来,悄然产生而急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出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如:耕地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0.18公顷降为90年代的0.08公顷。根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我国耕地面积将由1992年的1.24亿公顷下降为2000年的1.22亿公顷和2010年的1.18亿~1.15亿公顷。不少地区迫于人口压力,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耕地肥力下降。据统计,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有57%的耕地缺磷,20%的耕地缺钾。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遭受污染的土地面积近200万公顷。矿产资源保证率下降,现有14种大宗支柱型矿产中,已有石油、天然气、钾盐、铜保有探明储量严重不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世界水平低20%以上。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与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争资源乱开采,秩序混乱。据分析2000~2010年矿产资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在淡水供应方面,华北及胶东地区、辽中南、西北地区及一些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和部分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水体污染,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矛盾。据预测,在积极节水和合理用水的前提下,2000年全国需求总量为6500亿~7000亿立方米。2010年为7800亿~8000亿立方米,届时水资源供给任务将十分艰巨,特别是上述缺水地区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

    所以说人在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经济化的创造者;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凝聚,更是知识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在知识经济中,不仅迅猛地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迅速创造人的自身。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2090.html

更多阅读

浅谈英特尔未来教育怎样进入我的课堂 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站

浅谈英特尔未来教育怎样进入我的课堂吴忠市朝阳小学 王淑娟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曙光明媚,信息技术大放异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传统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

浅谈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浅谈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南京初中物理教师成长共同体朱文军 (江苏南京210003)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很多的物理概念、过程及规

浅谈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浅谈财务管理

引言20世纪末,全球经济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这个新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经营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与

声明:《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为网友谁也不许回过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