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如何出色地服务和回报社会与社区。
如今,商界最为热闹的看点,就是“问题富豪”、“问题企业家”了,人们遣斥着,同时也心痛着。
这让我联想到“问题商业领袖”的可能出现。站在未来的角度讲,确实需要提醒中国的商业领袖们,千万要警惕自己滑向“问题商业领袖”。
“问题富豪”、“问题企业家”正在不断地被清扫,他们主要表现在“富豪不纳税”、“权钱交易”、“忽视或侵占大股东权益”,以及其他违法形式,一言以蔽之,都与“违法”两个字相关。
世界上既然没有完美的人,怎么会有完美的商业领袖呢?商业领袖首先是人,不是神,会有起有落也会犯错误。人们可以称颂他们的成功,也可以同情他们的失败,但却很难接受他们干违法的事。有一部分法律法规是有不完善和不适应新时代的一面,但这种情形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也都同样存在着,所以,这绝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
我所说的“问题商业领袖”,与“问题富豪”、“问题企业家”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商业领袖去做了违法的勾当,那他就根本不配称作商业领袖,所以,这里所说的“问题商业领袖”是指在没有违法的基础上,商业领袖在人性、商业伦理道德和世界观上的不足。这些方面,本身可以说不是问题,但如果商业领袖认识不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些方面就会演化为致命的隐患。现在“病情”没有发作但人的身上已带有“病”,这就是“问题商业领袖”的内涵。
企业猝死为什么?
“商业领袖问题”这个话题很沉重,在这些对中国商业领袖们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尤为表现突出的是商业伦理道德问题。
曾有一件事可能现在已经被人遗忘了,即在 2002年年末时,中国的企业巨头们回顾了自己企业以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诚信问题,分别就各自企业的“失信欺诈行为”,向社会公开,柳传志坦言自己曾赖过账走过私、刘积仁检讨自己卖过根本没用的软件、刘永好忏悔自己赚过500万元昧心钱,还有其他企业家,这被媒体视为中国企业家的集体“忏悔”。实际上,人们并不想追究他们的过去,因为在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时代,光是遣斥他们的诚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了,我们看到柳传志、刘积仁、刘永好们,并没有被人们看低,他们依然是中国企业界具有号召力的商业领袖。所以,曾犯过错并不是不可原谅,关键是在越来越规范的社会环境下,必须遵守市场和社会规则。
人们有宽容的一面,富有同情心,有人情味,但他们也有一个底线。还有,人们对待以前犯的错误和对待现在犯的错误,方式和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提出“商业领袖问题”这种话题,对很多人会有警示作用。
近年来,安然、安达信、世通、雪印乳业、郑百文、南京冠生园等大型公司,明星企业,很多看上去欣欣向荣,前景美妙,因为作假、欺骗、歧视、破坏环境、缺乏社会公德、伤害消费者安全,而在瞬间爆发危机,严重者突然死亡——在医学上把由于体内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突然死亡,称作猝死;侥幸以购并、重组或者各种方式度过危机者,其品牌或者形象也多以死亡了结。
就这种“企业猝死”现象,我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杨斌博士请教,杨斌博士是我在这个领域里所能见过的研究最深入的专家。他认为这些“企业猝死”的病因并非什么新问题,尽管手法时有变换,根子却始终在悖伦上,也就是因违背商业伦理而猝死。之所以多发猝死而不是慢性病,大概与伦理与企业形象“易碎品”的特质有关——本该轻拿轻放,你偏不以为然!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博士在哈佛商学院度假时,他总能看到很多已经事业有成和富足的商人支付了很昂贵的学费来哈佛学习。张军博士指出,这些富有的“学生”不是来学怎样挣更多的钱,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堂课是《商业伦理学》,教授们要讲述历史的故事,告诉企业家们,企业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如何出色地服务和回报社会与社区。
短视症
张瑞敏、柳传志之所以被尊称为中国企业界的“企业教父”,不光是他们创造的业绩,各有一套中国本土的管理理念,和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远见。
商业领袖作为各行各业企业家的佼佼者,他们在经营管理上的才华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但短视的特征在相当多的人身上都能看到,有太多的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功利主义,要害的是缺乏战略眼光。
中国企业必然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本土市场也越来越国际化,有些行业的市场早已是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混战成一团的状态,中国商业领袖必然要和国外商业领袖交手,不同的只是,在时间上有些人会来得早些,有些人则来得晚些。
《经理人》曾就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采访了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 John Quelch教授,他认为中国公司将在市场国际化方面遇到挑战,这种挑战类同于美国公司在欧洲和亚洲市场所遇到的挑战——来自庞大的国内市场,进入品牌多和发行商多的海外市场。他特意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10点忠告(参阅《经理人》2002年第12期“封面故事”)。
然而,国际化只是战略远见的一部分而已,还有其他方面也是要注意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勇敢地直面危机而更有利于中国商业领袖的进步了。
如何做一个有远见的商业领袖,这确实是个难解的命题。
性价比
“惟有那些把核心竞争力的锻造放在为社会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上,才能算得上是一次真正的进军。商业领袖只有在向性价比的真正进军中才能产生,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这是《经理人》专栏作家王育琨先生提出的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参阅本期“总经理学”栏目)。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商业领袖,另一方面又独创性地从性价比的角度去剖析企业的成败。我认为这正是王育琨看穿事物表象的独特方法。
实际上,性价比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它已经快变为经营管理常识了,然而,很多表象非常复杂的事物,其本质反而很简单,所以,当你用“性价比”作为一个尺度去衡量一个企业、一位商业领袖时,却很有可能透过繁复的表象而突然有某种新的发现。
我认为,“性价比”未必是考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和一位商业领袖的价值的全部,但把它作为工具是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有没有远见,至少能看出一大部分。
商业领袖们,想一想怎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