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内外媒体都在关注平安上市的过程中,平安掌舵人马明哲推出了一位新总经理,这本是一种正常的人事安排,但因平安处于特定时期,引起人们对它的人事、股权、管理等方面再度猜测。新任总经理会怎么说呢?
张子欣
曾在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7年,升任至合伙人,是麦肯锡公司主导并开创中国金融机构咨询服务的第一人。
1997年开始,尚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的张子欣负责主持中国平安保险的咨询服务。2000年2月,张子欣加盟平安,先后担任平安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兼首席战略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2003年10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同意,张子欣被公司董事会正式聘任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子欣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信息工程博士学位。
人事疑云
主持人:恭喜你就任新职。但是你的任命却给业内带来不小的震动,纷纷猜测平安高层是否地震。三年前你给我的名片上的头衔是平安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CIO)兼首席战略执行官(CSO),今年年初平安保险分业经营后,获悉你的职位是首席财务执行官(CFO),而今天你的名片上的职位非常简单:张子欣,集团总经理,而你被任命总经理的同时还有一个职务称谓:首席运营官(COO)。请问你如何理解这一职位的变化?
张子欣:平安自2003年2月14日,正式完成分业改革,成立集团公司,集团管理团队开始正式推行执行官问责制:按照业务及专业分工,各执行官在首席执行官领导下对所管辖的业务行使决策权,并对考核目标的达成负全责。平安高层管理团队这种执行官分工制度,与大部分跨国金融企业已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时,执行官分工制度有利于在管理上以集团掌控为主,下属专业子公司发挥不同业务产品线功用。
在我看来,CEO负责全局,掌控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的方向;而COO的定位则是在CEO的领导下,负责具体经营和日常营运。CEO比较像是船长的角色,COO就像一个系统工程师,要把这条船上的每个螺丝都拧紧,保证企业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行。
主持人:外界最初获得平安总经理任免信息是来自深圳市场政府公告,联系到平安原首席财务官(CFO)汤美娟女士的悄然离任,外界开始质疑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对平安管理的失衡。请问你是否有所耳闻?
张子欣:我们对于外界的议论感到很奇怪。随着平安各个执行官陆续被任命到位,COO这一位置一直空缺。今年年初马明哲董事长征求过我的意见,我也是反复考虑后才接受了这份工作。我明确自己将获得这个新职务是在今年9月初的集团董事会讨论决议后。
关于我的任职,我们采用的是很正常的报批过程,先是董事会决议,然后报监管当局———中国保监会,因平安的组织关系和集团领导班子属深圳管理,所以同时报批深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一向对于他辖下的干部任命是采用开放式的态度,就把我的任命归在深圳市政府直属企业的公告中。当然,有任命就有免除,任命我为总经理,同时免除马明哲董事长兼任的总经理一职,这是很自然的。马明哲董事长仍是平安的“船长”,是平安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种执行官结构能更好地发挥马总的作用。当平安业务越来越复杂时,平安需要一个高效而稳定的管理团队,而马总就像一个航海的船长,要充分发挥他手下各个执行官的作用。
汤美娟女士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与就职的公司间要有合约,没有终身制,也会正常地进来或出去。这在海外行业内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何况平安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公司。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不同的行业,也没有直接的业务往来,但平安大部分高层领导与汤女士仍然是非常好的朋友,并保持联系。
财务疑云
主持人:你先后分管公司战略发展、信息科技、平安“3A”服务体系建设和新业务筹备、财务等工作,今天成为平安的首席运营官(COO)。我们注意到你还兼任平安的CFO,那以你自己做CFO的这段经历,你觉得平安的财务是健康的吗?业绩是真实的吗?
张子欣:自从10年前国际投行摩根、高盛入股平安后,公司就一直遵照国际认可的会计制度,汇丰(HSBC)入股平安前也做过非常严格的尽职调查。事实上,像平安十多年来一直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审计的公司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平安的一切经营活动始终围绕股东利润最大化和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两个目标。我们的资产收益率是领先市场的,我们的不良资产比例远低于1%,资产质量是亚洲金融企业中最优秀的企业之一。
关于财务健康与否,被外界传闻颇多的股权变更其实倒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5年来平安的股权不断有变化,有卖掉的也有不断买进的。因为每个股东都可以按其日常经营需要和政策需要来重新安排自己的资金投放。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股东都在平安得到很好的回报,新进来的股东也是看好平安的未来才来购买平安的股份,比如汇丰这样的国际投资者,它投资平安股权的买入价几乎是原来股东的6倍。
主持人:国内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利差损是指资金投资运用收益低于有效契约额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编者注)被外界传得很多,平安实际的情况怎么样?有人说,平安有巨大的财务“包袱”。
张子欣:这似乎有些耸人听闻。利差损是肯定存在的,但不是一个静态的数据,而是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动态地显示的。1997年开始,我作为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代表派驻平安作咨询服务时,就接触到平安所有的财务状况。据我了解,利差损只是部分早年的产品存在,平安这些年较好的业绩和财务回报,有效地弥补了这些利差损,现在,利差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
评判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标准是偿付能力充足率。目前公司偿付能力非常充足。平安年末净资产将超过150亿元,将产、寿、证、投四个子公司的准备金提足后,还有超过70亿元人民币的富余。
主持人:最近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的上市是财经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平安好像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海外上市,有分析人士认为,平安上市是为了弥补资本金的不足。平安何时上市?你的任命是否与平安上市动作相关?
张子欣:需要强调的是,平安在短期内资本是足够的,尤其是汇丰入股后,我们的资本三五年内都够用。但长期来说,还是有补充资本金的打算。至于何时上市,要看市场的情况,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看资本市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看法;最后要由47家股东、19位董事共同考虑决定。
公司对我的新任命可能在时间上与上市有些巧合。但无论是我的任命还是平安的上市,遵循的仍是平安这些年一贯的原则:“外体、外脑、外资”,即引进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吸纳海外良才、吸收海外投资。
主持人:说到治理结构,许多人关心平安的员工持股计划,大家发现平安有两个特殊的股东:新豪时和江南实业,有一种说法认为平安高管是通过这两个公司控制平安,你能给一些评价吗?以你曾经在海外的工作经历看,你觉得这种股份形式对公司治理有什么作用?
张子欣:早在十多年前,作为身处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试点企业,平安设立了平安员工间接投资平安的激励模式,让员工利益风险和公司利益风险结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平安的员工并没有直接持有平安的股份,而是员工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来,由工会投资新豪时和江南实业两家企业。这个集体股东作为法人企业参与投资平安,成为平安的股东。新豪时和江南实业都是这种性质,在平安的股权中享受与其他股东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平安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我国政府对现代企业制度有这样十六个字的阐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平安一直立志建设一个产权清晰、职权明确、运作规范的经营体制。公司最高权力属于数十家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由股东选举产生的专家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的19人的董事会履行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重大投资、经营班子成员任命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事会负责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工作,公司经营班子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运作。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这样一种国际化、规范化、透明化的体制,自摩根、高盛进入后,已经畅顺地运作了十年时间。所以,平安的投资回报、运作模式被高盛投资亚洲主席韩礼称作其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
外资股东投资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看三点:一、行业是不是有潜力;二、企业经营管理是不是很透明、很规范;三、是不是有足够的发言权。如果平安是一家个别人、个别股东控制的企业,它不可能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员工持股的方式在国际上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采用这种激励方式,它使员工与股东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休戚与共、荣辱相关,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外资股东投资平安也是看重这一点。他们觉得这样的企业才有长久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公司管理层才会更加忠诚、尽职、勤勉,才值得长期
投资。就公司治理来说,它不会有任何负面作用。
管理疑云
主持人:平安一直被认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可是我们注意到平安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业务增长似乎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平安保险的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三大主要业务都在进行调整,是不是平安的发展遇到增长的瓶颈?
张子欣:平安有20万业务员和4万内勤员工,规模大了,稍稍有一些小动作,就会有很多关注,哪怕是平安内部某一个考核制度的改变都会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调整”和“转型”是平安每年都在做的一个发展策略。调整和转型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我认为,明年市场变化主要表现在:监管的变化,对外开放更进一步,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来自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客户保险意识和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面对这些市场变化,平安开始调整,在我看来,调整的原则绝不是为了一年两年的短期利益来牺牲长远的发展和利益,我们不能为了“冲锋”一些很好看的“规模”而损害平安的盈利能力和业务质量。
主持人:你期待你作为总经理能为平安带来哪些贡献?
张子欣:首先要强调,平安的成功在于能有效发挥整个管理团队的作用,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执行官团队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其中一个未来工作的重点是提升企业的执行力。随着平安规模变大,我希望能提升平安整体运作集中化、标准化、制式化,尤其是在后勤运作如客户服务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第二是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保险这个行业是今年投钱,一般要5年后才能得到回报和盈利。但我希望在平安,虽然是投入同样的成本,却能获得更多的价值增长的效益。平安将主动调整一些不适合平安特点的市场和业务,保证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我想,先做强再做大更加符合平安客户及股东的长远利益。
由于整个投资市场的低迷,影响了投资回报,使今年的保险行业都比较辛苦。我希望在未来一年资本市场会慢慢恢复,平安在投资回报方面有好的进展。
平安现在面临的困难还是“人才短缺”,从外部挖人不是平安的“强项”,我们主要靠内部“造血”,自己储备人才。因此平安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造血功能”能否跟上。我希望通过未来更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奖励制度,加上现有的员工持股机制,既确保每个员工在平安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又能增加人才流失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