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任何行为时,必须揭示其行为的动机,才能看到其行为的出发点,才能预见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才能作出鼓励或禁止的信号,实现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的引导控制。
一、动机-----行为的直接动力
1、动机产生的内因:
A:显形和非显形需要:最早人们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本能,本能具有动机作用,但后来发现用本能作为一切行为的动机不全面和不科学,后来人们有发现人的需要更完善一些,需要是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由于某种不足而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个人表现出追求安定以恢复平衡,这种追求或欲望就是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内因。需要既包括意识到的也包括未意识到的潜在需要,都可以成为激发行为的动机;
B: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有时候就是非显形潜在需要。
当人们对某一个新事物缺乏认识时候,由于好奇心想要了解它,或者有一定认识,需要进一步了解时,都会推动自己认识它。
C:情感也有动机作用,情感 是人们快乐或不快乐的经验,是人们对来自体内与外界刺激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对给自己带来愉快刺激,就产生趋近行为,如果带来不愉快的刺激,就发生逃避行为,就好象在路上遇到知己朋友,就主动上前打招呼,交谈,遇到了讨厌的人,就有意避开,这就是人们的情感推动其行为。
2、动机产生的外因:
有时候,即使有了需要,却并未激发出动机,例如当人们饥饿状态下,但看到不卫生,就不想吃,这表明人不是在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目标,并且目标是具备可以实现时候,才能形成动机。
可见只有当主体的需要和欲望与客观世界的具体对象建立了具体的联系时,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动机,成为推动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
而且内因和外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外因一定,内因起主导作用,起例如前面说的饥饿,如果是一般强度,可以忍饥,但如果是极度饥饿就会饥不择食。
内因一定,外因起主导作用,例如人虽然吃了饭,但可能因为是更好的美味又吃一次。
(二)动机的特点:
1、复杂性:
内隐性:同样一个动机,可能是由于社会需要或者个人需要的不同。
过渡性:有的人从事活动的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将来的需要。
表层性:目的的多源性。就是动机希望达到的直接结果---目的。目的只关心活动的结果,不直接反映这个结果的主体的涵义。一个目的可能受不同的动机做驱动,为了实现动机,也可能有多个可供选择的目的。
2、矛盾性:
3、情绪性:
4、社会性:
5、可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