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电动车持怀疑、批判或者冷嘲热讽的态度,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确实落后,电动汽车产品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续航里程、充电时间、速度、安全性等。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电动汽车无疑将是未来的方向,目前存在的不足都将通过技术进步得以克服。
我们可以回顾汽车或火车的发展史来把握电动汽车的前景。火车造出来之初,使用带有大锅炉的蒸汽机,开车时还要拉上很多煤和水,速度比牛车还慢。汽车也好不到哪儿去,连刹车也没有,开车时烟熏火燎的。当时的人们对火车和汽车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还是传统的马车更稳健、更高贵、更优雅。但是现在的火车和汽车早已超越当时的技术了,成为人们交通的主要工具。这一切完全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的提高既然能够使火车和汽车脱胎换骨,那么也必然会促进电动汽车整体性能的飞跃。
蒸汽机带来的动力引发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国家的成形;内燃机的发明和普及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电能的发现和普遍使用最终引发了信息革命,带领人类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而到了今天,这一切都面临着碳类能源枯竭的威胁。世界的石油和煤总要耗完的,我国是贫油国,煤炭资源也正在加速消耗,早一些发展替代能源是明智的战略选择。替代石油和煤的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太阳能、水能、风能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太强,长期的边际成本低廉,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能技术的提高,使建造超小型的反应堆成为可能,或许未来会出现如现在的汽车发动机般的小巧的核能发动机。采用这种发动机的汽车终生无需再添加燃料,如果一旦制动系统损坏的话,驾驶员和乘客可能要饿死在车上了。核能的扩展受到政治和安全方面的限制,100年内怕是不能被普遍应用了。无论是哪种能源类型,无一例外都要转化成电能才可以被使用,所以电能是所有各种能源类型的最终归宿,也是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内燃机被电动机取代符合能源利用的普遍规律。可以设想,人类可控的动力的来源将主要是电动机。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动汽车及时回应了能源利用历史中必然出现的挑战,同时也符合人类利用能源的规律。
无可否认的是,电动汽车要真正取代传统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主要困境体现在生产技术、政策环境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至今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对电能的存储和转化的研究,与100年前相比,没有革命性突破。可以说电学基础研究一直没有获得革命性进展,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物理大师的理论构成电学的基石,而这些基石的数量再也没有增加。在电子应用的材料学领域中,尽管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和试验,但也没有革命性突破。这些陈旧的技术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充电时间漫长,电能转化效率低下、动力性能有限等。关键技术的落后将使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无法和成熟汽车相提并论。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一直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扶持政策。仅仅在产业政策报告中添加一段文字,审批几个相关研究项目,这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是有情可原的,因为面临的毕竟是新生事物,国家政策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熟完善”起来。地方管理部门对电动汽车的限制较之国家政策更具有杀伤力,在牌照、行驶区域等方面限制颇多,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带上了无形的枷锁。
汽车市场的消费意识决定了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由于自身的原因,电动汽车一直给人“山寨”的印象。尽管有节能经济环保等诸多吸引人的光环,但消费者中占据主流的视汽车为身份标志的消费观念,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摧毁电动汽车的美丽幻像。厂商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客观的消费市场,不能改变消费者,那么就必须苦练内功提升电动汽车的品质。
电动汽车正行驶在光明而曲折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