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的,这种集群模式有利于技术溢出,增强厂商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等,都是著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地。这些地区的成功与产业集群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汽车业作为一个“后来者”,应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早日由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
汽车产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都有待改善,厂商学习能力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我国汽车企业地域上比较分散,导致单个企业规模不大,影响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我国汽车厂分属中央、地方与国防各部门,分布于全国除西藏、甘肃、青海与宁夏4省区之外的27个省市区,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绝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年产5万辆以上的厂家只有7家,年产2~5万辆的厂家只有6家,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其次,我国汽车产业专业化分工不够,过度纵向一体化妨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多数厂商都有自己完整的相关配套企业。国际汽车集团的零部件自制率只有30%左右,而我国汽车企业的自制率还在70%的高位上徘徊。上汽集团拥有43家零部件企业,天汽集团拥有5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这种大而全的生产方式分散了企业的资金,令配套规模过小,反而不利于产品创新和节约成本。
总之,企业的分散发展和大而全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企业之间互相协作,也不利于专业化分工的进行,企业之间割裂式独自经营,不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溢出效应,不能促进厂商的有效学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得到迅速提升。
实际上,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产业,需要很多的配套企业相互协作,共同进步,非常适合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使大批配套企业聚集于主体企业周围,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成本比企业自身拥有配套企业要低很多,同时由于集群内的合作机制和产业上下游协作链条,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配套和分工体系,从而使企业“大而全”的过度纵向一体化现象得以解决。同时,配套企业的分离还可以使企业可支配资金增加,投入研发等其他领域,更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如此,产业集群内竞争的激烈和合作还会促使集群内的企业加速重组,集群强大的吸引力也会使集群外的企业被集群内的企业所吸收,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大型的汽车企业集团,提升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提升我国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汽车产品的开发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技术,以我国目前汽车产业的现状,单独一个企业要想完全开发一个新产品是比较困难的。而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合作关系,可以形成技术扩散的创新网络空间,提高了厂商学习能力,加速了厂商的学习速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可以在集群内通过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来解决,这样既可以利用各方的技术所长,又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
所以,要想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解决市场结构和自主创新问题,产业集群可以形成技术创新的网络空间,促进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强化厂商的学习能力,加速企业的重组和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因而,产业集群这个世界通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是适用的。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相比较其他产业,可以发挥更大的集群效应,从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