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经济规律,构成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命题:一个是报酬递减,一个是报酬递增。前者讲的是任何投入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持续追加,都会遇到边际报酬下降的现象,因而是落后经济赶超发达经济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以报酬递减为基础,旨在赶超的增长理论称为“中西部的经济学”。后者讲的是,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获得更高的增长速度,投入的持续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继续增加。因此,报酬递增是发达经济保持优势地位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增长理论也可以称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学”。但是,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规律,在理论上怎么得到统一,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有没有可能实现报酬递增的问题。 首先,发展经验表明,报酬递增现象是存在的。从国际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其取得经济增长领先地位之后,增长速度并没有停顿下来,相反,人们观察到的恰恰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新经济的兴起还造成了新型差距——数字鸿沟。从中国的地区差异看,沿海发达地区继续作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引擎,领先地位方兴未艾。
![报酬递增 探讨报酬递增与软投入的增加](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115530767623.jpeg)
其次,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古典经济学仅仅关注土地(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品的意义,传统增长理论更看中物质资本,而现代经济学则强调人力资本和类似的新型投入。经济增长需要资本、土地和劳动的投入。把这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起一个关系式,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人们观察到,在产出的增长中有越来越大的一个部分不能由投入的有形要素所解释,经济学家把这个部分称作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起的作用越重要,它就越是可持续的。 资源配置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要素通过流动,而得以更有效的配置。在改革期间,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就形成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对中国这一时期的GDP增长做出了21%的贡献。而且,这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都均等获益。 最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寻求一种把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相一致的增长方式,其特点是越来越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增长。教育、健康、精神文明和一系列人文因素的发展,都属于经济增长的软投入要素,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是发达地区保持增长可持续性的源泉。可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高速增长并不矛盾,而是推动和保持高速增长的保障。 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是中国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一地区的增长可持续性归根结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所在。探讨科学发展观,探索报酬递增的软投入,在这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广东社会科学》应该成为这种探索的重要理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