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分析: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 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 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化剂。②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先进技术、劳动技能、组织管理技巧等在我国国内的扩散;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日趋分散化促进了我国的科研活动,进而有利于我国形成自己的研究与开发能力。③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我国新兴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进而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④从就业数量上看,外来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就业机会;海外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提供较国内企业更好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险福利等,为我国的就业质量提高作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就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下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和国家产业安全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国内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的实质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面对外国资本在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过程。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威胁着中国的产业安全。

1.1 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挤压。

我国的民族产业受外资的挤压,主要是指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的比较优势成长缓慢。 这些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外资对我国一些行业的控制,逐渐采取并购的手段,在取得了经济支配权后,形成对这些行业的垄断。跨国公司高高筑起的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引致的成本壁垒,使我国民族工业无法在这些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②在对产品核心技术的控制上,由于跨国公司普遍掌握着其投资产品的核心技术,在技术转让问题上,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有条件、分步骤地先转让一些过时的或不太先进的技术,而对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严加封锁。另外,还经常存在外资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外资方提供技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了我国民族工业对外国的技术依赖。③在对产品市场的控制上,由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与国外产品差距悬殊,加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大部被外国产品所占有或为外国品牌所主导。尽管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和加强营销等策略的运用,在家电产品、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上不同程度恢复了曾经一度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份额,但这些产品的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品牌所主导,大量的高额利润仍被国外企业占有。外资企业在与我国企业合资的过程中普遍实行对我国民族工业品牌的控制,通常是合资企业产品大都使用外国商标,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外国商标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导致我国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逐步丧失,使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1.2  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并且导致了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

首先,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外资流向不合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其次,在客观上,外资投入的地域性差异也拉大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其本来就缺少的资金、人才难以遏制地向东部沿海流动,造成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GDP差异无论在相对数还是在绝对数上都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 由于外资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并不以东道国的利益为重,所以其活动经常会与我国一些产业政策的主旨相悖。而且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产业政策受WTO条款限制,对跨国公司在世贸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国际投资,我国在控制其活动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不仅如此,投资自由化还可能使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使得我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增加。

2 、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和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提出挑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事件,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在国际投资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间出于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强化了相互间进行投资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认识到引进外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之许多金融危机的受灾国及地区为吸引外资走出本国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贬值本国货币,降低投资成本,其吸引外资的要素价格优势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外资投资的主要来源地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投资能力明显下降。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我国外资直接投资的压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目前的投资战略提出挑战。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建设资金短缺,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是偏重吸引外资,而限制发展对外投资,这种战略造成我国外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却是严重不对称的偏低。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利用节余的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利润,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国际投资严重不对称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

3 、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带来一种新的全球性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在获取产品高额利润的同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而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及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强化的垄断地位,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远高于在本国的投资利润率。从投资利润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占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利益分配格局上更加倾向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际投资价值分配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国际投资带给本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且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本国经济独立持续发展乏力的代价。     

从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向也可以看出,中国除了继续作为原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基地。这样的国际投资流向会给中国将来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加重等不良后果。

二、策略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产业依存度的加大,以及产品、要素的跨国家、区域范围的市场扩张,塑造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融入世界经济的关键。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产业大国,但远没有达到产业强国的标准。如何将中国的大产业做成世界的强产业是中国经济持续成长的关键。

㈠ 、界定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为我国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经济微观领域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则政府作用与经济宏观领域,主要为各性质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竞争和运行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各类企业提供平等有效的服务。加强对企业的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这一方面能使各类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对潜在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示范,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政府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水平,减少管理层次,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结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进外资项目的审批方法,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和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要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要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对符合贷款原则的企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努力解决它们的资金困难;第三,坚决制止对企业—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在全面清理现行各项收费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法规,明确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有权收费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规范化的申报监管,既保证依法收费,又保护企业依法拒付不合理收费。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促使各类企业成为平等的微观市场主体。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和有关协定,抓紧修订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使各类企业成为平等的微观市场主体,如取消对外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取消对外资企业贷款、融资、投资等方面“非国民待遇”的歧视性措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来促进投资自由化和吸引外资,同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定相应的竞争性政策,通过减少或消除特别针对外国投资者与民营企业所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取消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市场竞争,如鼓励外资与民营企业进入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领域,允许他们公平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或公共项目的公开竞争招标;严厉打击走私、伪冒、骗税、逃套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

㈡、 强化创新,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力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创新就成为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我国来说,面对国外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一种有效对抗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量。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对新思想、新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吸收外部新的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2、加强制度创新,促使企业科学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制度创新在这里主要谈一谈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在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增资扩股、相互参股、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形式,引进合作伙伴,调整优化产权结构,做到产权多元化,股份结构合理化,股权管理科学化。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以推进ERP等信息技术为重点,对企业主导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进行整合改造,带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和基础管理创新;重视营销体系建设,充实营销队伍,完善营销网络,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提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为争创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奠定基础;企业要注重发挥“人和”优势,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工作规范进行提炼提升,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③抓好技术创新,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形成产品开发和投放的梯次结构,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外研发机构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和提高;重视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做好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努力建立一支有竞争力的研发队伍。同时还应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

    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使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全社会也应大力培育和倡导一种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㈢、制定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吸引外商促进建设,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这是实施对外开放和保护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我国的发展。我们既不能因污染转移问题的存在而放慢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因需要加快开放步伐而忽视污染转移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付出一些成本是必要的。但国家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需要明确产业规划,按产业来招商。要勇于对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占用资源多、市场前景差的投资项目说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最终只会自食苦果。因此,必须依据我国的基本国策,寻求对策措施。 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上,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角度,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的领域与项目,经济政策与各项法规要与此相配套,要有明确的指向,要鼓励引导外商向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投资,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收益。同时,在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本着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提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希望通过这种指标,能对地方政府不考虑生态后果的开放与招商冲动有所制约。国内生产总值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一旦实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用当年的生产总值扣除环境损失,必能更科学地考核官员的政绩,有效地杜绝损害环境的开放与招商引资。最后,要做到对相关法律、政策的严格执行。以前,我国制定的吸收外国投资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中,对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都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对控制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以及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但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问题的严重存在,使这些政策、法律、法规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造成一些外资企业对我国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否则,不仅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将受到影响,还将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遭到严重损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2626.html

更多阅读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谷歌 组织行为学 案例

用说明:1.为了帮助大家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得懂,用得上,我们为老师和同学们设立了一个案例库,本次所上的案例主要是教材当中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以各种方式(自己的经历、其他案例的摘选)不断补充我们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库,(发到在线讨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 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

声明:《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为网友幼稚的成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