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某知名调查机构揭示: 2006年中国博客将达6000万, 16~39岁博客用户达70%以上,48%的博客用户有大学学历,52%的博客用户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地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注册又写过一些东西的博客至少接近 1000万。目前已经有的共识是:随着博客的走红,博客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摆在BSP面前的困惑是:个人博客在权行业中的分成计算;实际形成的共识是:个人博客在全行业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目前无法形成的共识是:个人博客在全行业中的分成计算及实际价值评估。还需要探索的是:博客赚钱有那些途径。随着博客价值的提升,目前评估博客价值的网站已有出现,主要有博易,WEBLOG和WEBCONFS等,由于各自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大不一样,同一个博客的评估价值差别很大。不管如何,做为博客的衍生产品,业界看好这个产品,哪怕他仅仅是评估博客价值的一个游戏,这有点像富豪排行榜,各个机构出的榜单不一样,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娱乐大众。本来博客仅是一个娱乐产品,虽然预言他可以赚钱,但目前还没有人从真正意义上想从这块纯精神性的自留地上掘金。正因为如此,博客的赢利假说,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惊喜。博客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并不现实,无论从技术上说,还是从实施上而言。但作为一个概念,却很容易联想到那些靠网游、网搜的暴发式幻想。问题是盛大只有一个,百度也只有一个,但做博客的很多,竞争同质化很严重。或许看好博客的前景,百度开发了百度空间,开创了“博客+搜索“的模式。博客作为纯粹的概念已不再,博客被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实施了定位和刷新,赋予了博客更多的意义,这也是为博客的碎片化价值创新创造了条件,目前有阿里的网商博客,慧聪的商人博客,新浪的名人博客等等。 目前,我所见到的用博客来赚钱的模式大概有几种。其一是在博客上挂出自己的作品,尤其对于关联书籍,效果很不错,实现纸媒和网媒的完美结合,通过线上的定点软性宣传实现线下的推广,而且喜欢写和看博客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以书为代表的系列博客营销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圈内朋友向记者透露,他的书通过博客上的传播引起了销售热潮。其二,博客作品的数字营销。有一位做行业研究的朋友自己做了些行业研究方面的资料,通过数字加密后挂在自己的博客上买,因为都是圈内人,需求和供给都很精准,也能赚点零花钱。前卫的还是当前的印客,即当网络浏览者看到专栏博客上的个性化文章后,通过个性化制作后传给相关的粉丝。这有点像自己的房前屋后的角地上种点小菜,收获不大,但是很有情致,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东西一定要是原创的、个性化的。这种营销还可以延伸到自己的特长,比如自己做的饭团、小工艺品、面人。在处理此类的小商品贸易上,女性有天然的优势,我门口的外经贸大学,就经常见到女生卖饭团。

aihuau.com无论怎样,上述提到的方法都是小打小闹,难以实现商业价值。以和讯等为首的博客网站已经着手通过对博客进行细分定位,进而实现其商业价值。比如说,体育类的博客可以做运动衣饰、饮料等的推广;财经类博客可以进行书籍、会展的推销,都会有不错的效果。由于博客巨大的集群效应,其市场价值的实现值得期待。但如果其分成理论、媒介传播理论没有系统化的完成,过早开发引发的问题可能更多。博客的巨大潜在价值有点像烧锅里的烤鸭,很香很诱人,但没有勺子,只有流口水的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