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



——GDP赶超英法后的冷思考

 

1月25日,国家统计局举行了“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增长10.7%,达到20.9407万亿元。从总量上看,这是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距离2002年首破10万亿仅仅4年;从速度上看,10.7%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新高。

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转眼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大关。中国宏观经济的这一发展情势的确令人乐观、令人兴奋,因此,有的媒体甚至喊出了“超德赶日”的口号。

是的,从总量上看,中国GDP在2005年就已超过了英、法、意三国,在人民币升值的帮助下,也许2007年又将超过德国,甚至有的媒体已经推算出了何时超过日、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德、英、法、意各国仅有几千万人口,日本也只有一亿多人口,在国土面积上,这些国家也只能算是“小国”,然而,它们却是真正的“经济强国”,其人均GDP高达三、五万美元;相反,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即便在人民币升值(或称人民币重估)及近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下,我国2006年的人均GDP也不过2000美元左右。

因此,所谓“超德赶日”或是“超日赶美”,只不过是一个“经济总量”上的概念,但这不禁使我们想起40多年前的“大跃进”——那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超英赶美”,其实,它也只不过是一个“钢铁总产量”目标。由此可见,“超谁赶谁”绝不单是一个经济总量指标能行得通的事情,它必须要有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方面的一系列指标来综合衡量。

众所周知,美、日及西欧这些发达国家是最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现在它们已经率先迈入了以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GDP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先进性。二是在生产效率、节约能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绩效。

自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这些发达国家三产业的GDP比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基本趋于一致。从GDP分布结构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均在3%以内,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比重一般为3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多为65%以上。相应地,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也与GDP分布结构极为相似。也就是说,在这些发达国家,65%以上的劳动力正在从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同时,他们也创造了约65%以上的GDP;相反,不足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也对应地创造了约5%的GDP;而退居“二线”的工业仅容纳了劳动力的30%左右,它也对应地创造了约30%左右的GDP。这是一种先进的产业结构水平。

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来看,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从传统工业化时代步入了现代的信息化时代: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已成为GDP的绝对“统治者”;而工业化的“功臣”——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已经沦为次要产业;传统农业(即第一产业)则仍处于“永不放弃”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虽然我国GDP总量已位居全球第4位,但人均GDP却仍处于全球第100位前后,居倒数水平。这一客观的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仍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呈明显的“非对称”特征。目前,中国约有近一半的劳动力还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他们正在为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劳碌、奔波,但他们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15%左右。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劳动力仅创造了15%左右的GDP,这便是农业低效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第二产业GDP比重接近50%,但它所吸纳的劳动力却仅占20%左右。这又是一种畸形的“不对称”,20%的劳动力创造了近50%的GDP!究竟是工业“产值”虚高,抑或是工业生产效率太高?我看这种现象应该叫“产值工业化”。

按理而论,高度工业化必然会推进全面的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便是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然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3略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这足以证明我国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产值工业化”,因为它并未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过去,我国工业走过的基本上是一条抢资源、拚人力、比污染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道路,因此,出现了工业产值虚高或“产值工业化”的现象,其必然结果是城乡分割、两极分化,从而不能有效地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更无法推动第三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

从长远来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以及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

尽管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20万亿GDP总量的有效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在新世纪起点上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将会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作为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扩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进一步做大第三产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促进和谐社会与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2779.html

更多阅读

从券商蜕变看中国股市的梦幻未来 券商的未来

洪榕:从券商蜕变看中国股市的梦幻未来2014-11-21 0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券行业处于政策广泛扶植区、制度红利的集中释放区、业务空间无限扩展区。业务已成功转型,业务链条清晰,市场路径已明确。沪港通的开通,给券商送来了业

从东德看中国 东德与中国

中国和东德都是原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二者又走出不同路径。因而将二者捉凑一块儿,看看它们是如何从同流合污到二水中分的,对正在转型泥潭里苦苦挣扎的中国而言,自有他山之石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人类最伟大的事

声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为网友沾花惹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