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对于清政府来说,是难以磨灭的痛楚,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开端,当时中华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来自海外列强的猛烈打击。鸦片战争给沉睡的中国龙以打击的同时,也使一些有识之士觉悟到了当朝的夜郎自大,以及当朝天然的认为自己仍然是世界中心,无视海外技术、军事、经济的发展的严重后果,他们的反思付出了一些实践,可毕竟由于那么多原因而没有成功。反思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或者直接原因时,我们也许会发现,当时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而中国对英国及列强的商品却毫无兴趣,甚至无动于衷。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描述长期处于这样状况,我们现在又一个常用的词叫做“贸易顺差”。如果历史可以存在“假如”,那么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国力也许不会衰弱下去。然而,面对自己的贸易逆差,英国等列强无视市场经济规则,公然选择了以坚船厉炮的暴力手段强行推行其商品,占有中国市场,这才引出了后来的故事,揭开了中国丧权辱国沧桑的屈辱史。
历史从来都不会完全的一致,却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再次地处于长期贸易顺差的状况,与其贸易国之间的摩擦日益频繁和升级。曾经的列强们,现在的贸易伙伴们将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会对很多问题具有不小的解释力。现代社会,战争是大家都不希望见到的,但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定不会间断。WTO规则也许正是其武器之一,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政治影响、军事威胁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历史的相似而感叹,而是探索怎样才能冷静的思考、应对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反应。
首先,必须要熟悉规则,趋利避害。其次,政策独立,争取国家权益。再次,推动产业升级,降低贸易顺差。最后,发挥政治、军事、外交影响,促进世界进一步和谐。
我们的心态不应该再怀有国仇家恨,应该面对现实,着眼发展,争取权益,趋利避害,胸怀世界,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