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经济:既生周瑜,何生诸葛?



许多不太了解成都的人乍到蓉城,都会不禁有一份惊诧:在中国西部还会有这样发达的一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商云集,霓灯遍布。现代都市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成都一应俱全,且大都还气派不凡。

     与激情飞扬的西部另一座城市重庆相比,成都是那种生活悠闲,不紧不慢的城市。但近年来这个城市火爆的场面却层出不穷,火爆的“红庙子”(二级股市),火爆的彩票,火爆的球市,火爆的房市,火爆的糖酒会……人们不难看出,其实这座城市具有巨大的经济活力,特别是民间经济活力的城市。

    在综合经济实力、工业化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在商贸、基础设施方面,成都在西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力。成都已制定出了策应西部大开发的方略,即把成都构建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发挥先导与领衔、窗口与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源地、依托和枢纽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已确立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聚集式发展,组织实施多个骨干工程等。

     在经济学家看来,西部与东部最大的差距在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差距。而对于成都来说,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这恰恰是它的一个优势。该市投融资方式已呈多元化。到去年底,成都已有内地金融机构二千七百多个,有十二个外国金融机构在蓉设立了代表处。中国人民银行在成都设立了分行,中国证监会在成都设立了证券监管办。成都有外资企业二千多家,西门子、丰田、波音、摩托罗拉、台湾的统一、香港的李嘉诚均在成都安营扎寨。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一个荷花池批发市场去年交易额超过五十亿人民币,太平洋百货、尖东名店、百盛购物广场、好又多超市、伊藤洋华堂等一批外资、合资企业在此落户,把成都几乎变成西南的“购物天堂”。

     有浓厚商业意识的成都人正在走向市场经济,近年来这个城市宽松的个体与私营企业经营环境,给成都人提供了大展聪明才智的机会。二十八万个体户、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不断推进着成都的市场经济进程。

                 

“矛盾”的重庆

                     

    重庆市区的面积不能算小,故而车子必不可缺。但在重庆坐车,常常会坐得你冒鬼火。车才开出不久,屁股尚未坐热,就见车停下来了,非要让你把屁股坐热、心给坐凉不可。

    所以在重庆,常常会让你觉得,坐车没有走路快。因为重庆的地形,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重庆的交通状况,给重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曾在报上看到,某外商原准备到重庆投资,因刚好遇到出门堵车(其实在重庆,没遇到堵车才叫“刚好”)而气愤地把资金带到成都去了。

 重庆也是一个最大的移民城市。现代史上两次大移民--蒋介石领导抗战时把重庆做为“陪都”,以及毛泽东为防备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进行的“三线建设”,都集全国精英于重庆。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生产技术、人才,以及更开放的风气,融入了重庆人的血液。这也是重庆女孩长得漂亮又豪爽的原因。

    重庆人说的“重庆十九怪”里,就有“女士喜欢露膝盖,裙子短得像皮带”。

    可惜的是,过去几十年,重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全力扮演“重工业基地”单一角色,近80%企业是国企,不仅使它如今陷于下岗职工众多的“东北现象”,又因为农民人口近80%而叠加沉重的“西部现象”,而且,使许多重庆人变得思想封闭,难以转变。虽然历史三度选择了重庆做为发展工商业的“大城市”,但庞大的农村人口,又使它始终是个“大农村”。

    只做为重工业基地,疏于人文教育,浪费了丰沛人才资源,今天回头看,是重庆的一大憾事。      

   “重庆的文化底蕴不足。”重庆25所高等学校,过去竟然没有一所文理工兼容的综合大学,造成长期以来培养的人才素质“不够全面”,妨碍了重庆的快速发展。  1929年由国民政府设立的重庆大学,原是中国最优秀的综合大学之一,却因为50年代毛泽东下令“改制”而成了独沽一味的工科大学,直到最近才设法恢复文理工商医艺科系都有的大学。

     不过,尽管有这许多障碍和不足,“直辖”给重庆带来的丰富机会和希望,却让本来就不悲观的重庆人更乐观了。

“升级”成了这几年重庆人普遍得到的好处。原来只是成都设在重庆的下属分支机构,现在与成都平起平坐了;原来还跟高不可攀的省级领导隔着三层的县级干部,现在可以直接跟直辖市政府领导打交道了。

 人潮熙来攘往的重庆还不是一个繁华都市,人们脸上还透着浓浓的乡土味,但是,在这个不富裕的直辖市,居民却很快乐,因为他们都憧憬着美好的前景。

在大搞经济建设的今天,重庆的西部是富裕的,重庆的东部特别是三峡库区,是贫困的。对发达富裕的中国东部沿海来说,重庆是贫困的;对贫困落后的西部来说,重庆是富裕的。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一再辉煌过的山城明珠的今天,也是今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缩影;总体上小康了,部分仍然贫困。

  

双庆和四庆

 

     重庆,本来是双庆的意思,遥忆南宋光宗时,因为他父亲孝宗于1189年初封他于恭州,就是现在的重庆,是为恭王,同一年又禅位给他,当上了皇帝。这是喜上加喜,双重喜庆。为了表示庆贺,光宗于是就把他原来的封地恭州升格为重庆府,以此纪念他的龙兴之地。后世大概很喜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再没有改过。这就使深处内陆的山城重庆,一直带有吉利喜庆的好运。

     果不其然,过了800多年后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不是双庆了,而是加了两庆,成了四庆。真是四喜临门!

    四庆再一次把重庆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在它的肩膀上压着4副沉重的担子,一个是三峡工程带来的安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任务,一个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带来的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任务,一个是把重庆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山城、江城,一个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重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任务。重庆作为直辖市后,能否挑起这四副沉重的担子呢?能否再度“能文好武,鹰膦鹗视”,重振雄风?但今天的雄风,性质上不是政治军事的,而是经济的:建设富裕小康的新重庆和新西部。

这个问题,不仅攸关重庆的命运,还攸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攸关中国国家和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命运。

从这个广阔的视野来看,重庆和西部,西部和重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重庆的4个历史机遇,山城脱贫致富的四部曲,实际上也是西部脱贫致富的四部曲。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三面环水,基本上是个半岛形的内陆山城港市。直辖前,丘陵占67.7%,分布于西部和中部,山地占31.9%,分布于南部、北部、东部,坪坝仅占0.4%,分布在长江和嘉陵江沿岸。境内山脉丘陵纵横,河流众多,一般说贵州的气候和地形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平”,但不是雨多,而是雾多,所以才叫雾都。

      这是直辖前旧重庆的基本地形,山多地少,穷山恶水,按理是很不利的。但她却具有独一无二的中介区位特徵:一是适处于中国经济的大动脉、黄金水道长江上下游的结合部,长江自西向东流经重庆,境内流程600多公里,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更是经济的大动脉,简直就是重庆的生命线,这是最重要的中介区位;二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和川东山区及三峡库区的结合部;三是重庆适处于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和中下游平原腹地的结合点上;四是我们适处于北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南部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上;五是重庆适处于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分界点上,是一个民族混居的城市,直辖前有35个少数民族,15000人,人数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六是重庆适处于经济发达但资源贫乏的中国东部和经济落后但资源富集的西部的结合点上。

这6个独特的中介区位,使重庆可以左挟右带,承东启西,下传上递,促南推北,在广阔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可以有挥洒自如的广阔空间。这也是重庆在漫长的历史中,一再被推到历史舞台前面的基本地理原因。

重庆的一位行政领导告诉记者:我们不像西安,是汉唐的帝都,也不像成都,是四川的文化古城,但我们的独特中介区位,却是这两个名城无法相比的,所以我们能够脱颍而出,被定为直辖市。

建国初,重庆曾经成为5年的直辖市,而且,建国初,重庆是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驻地,与西南各省同级。后来1954年撤销大行政区,才改为省辖市。但1983年,重庆成为改革试点城市,确立为计划单列城市,行使与省平等的管理权限。

 川渝经济:既生周瑜,何生诸葛?

 

        重庆、成都的区位及交通优势竞争

 

 目前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很多,虽然不同的排名采用的衡量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综合方式。

    与成都相比,重庆最大的综合竞争力优势是产业竞争力。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历史上一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基地,加上“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工业经济技术及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电子仪表、轻纺、烟草、食品加工、建材等为主的轻工业,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以通信设备、光电产品和生物技术品生产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全国的工业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拥有长安、庆铃、烟草、川维、重汽、重钢、太极、西铝等利润超过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2002年,重庆完成工业增加值650.93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3位提升到第21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第28位跃升到第21位。

    但是,在产业竞争力方面,重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国有独资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8%,这一比例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高出浙江40多个百分点,国有存量资产达1000多亿元。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活力不强,效益不高,创新能力差,这也造成私营资本相对弱小,活跃程度不够。此外,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贡献率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失业工人数量巨大,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重庆竞争力的提升。

在区位及交通优势方面,重庆也优于成都。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重庆依托长江,特别是在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将成为长江上游的水路航运中心,万吨级轮船可直达重庆。重庆市政府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投资6000多亿元,打造“枢纽重庆”:第一,改扩建江北机场,使之比目前扩大五倍,达到年客运吞吐能力1500万人次。第二,建设寸滩港万吨级码头,与三峡建设同步建成水路航运中心。第三,加强铁路建设,在现有四条铁路的基础上,再建四条(渝怀、渝遂、渝宜、渝兰)铁路,形成枢纽。第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在现有四条的基础上,再建八条高速公路,形成米字型框架通向全国。交通枢纽的建成,将会极大地提高重庆作为中心直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国家定重庆为西部的唯一直辖市,实际上就是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战役选定一个突破点。直辖后,面积一下子从原来的23114平方公里增加到82403平方公里,比台湾、海南岛、宁夏,以及另外3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都要大得多。总人口也从1480万跃增至3097万;少数民族增至49个,人口跳增至200多万,主要为土家族、回族、苗族。西部的特点就是特大,什么都特大,面积特大,资源特丰,沙漠特大,草原特大,山峰特高……

     不少的学者专家开始充分发挥想象力,为重庆今后在中国和西部的大局中的定位和作用,大做文章,想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4种形象的比喻:一个是一根扁担挑两头,就是把东部和西部比作扁担的两头,重庆适处其中,是两者的结合部,挑起两头。一个是如箭在弦,东部好比弓弦,上海好比箭头,重庆好比箭尾,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一个是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龙,浦东是龙头,重庆是龙尾,互动互应。最后一个是,上海浦东是第一级助推火箭,重庆是第二级助推火箭,共同带动长江经济带腾飞。这四个形象的比喻,都很能生动地形容重庆在西部和中国的大局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人将这些说法高度概括为支撑点或增长极,也许更加简明扼要。

                            

          

重庆的三大经济区

              

重庆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重庆与成都有3个主要不同之点:一是,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成都是省辖市;二是,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不论纵向还是横向,辐射面都比成都要广阔;三是,成都是天府之国,农业发达,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西南的经济金融和工商业中心,他们是文化名城,重庆是军工业基地;相得益彰,互补有无。西部要发展,单靠重庆也挑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所以重庆要发挥窗口、辐射的作用,成为最耀眼的明珠,加强同成都、同周边的大城市武汉、西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的协调合作,共同开发西部,这样西部才能赶上东部。

     至于如何建设成为这样的经济中心,重庆已经制定了一套计划,就是构筑重庆的三大经济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这三个经济区建设好了,就能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西部的大开发。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面积占全市的6.6%,人口占17.4%。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就是组成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发达经济圈,就是已经具备小康或富裕条件的经济圈。渝西走廊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三峡生态区面积占全市的70.5%、人口占50.4%,贫困人口较多。生态区要以自己的特色启动工业化。重庆是大都市,万州、涪临那样的次级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相当于重庆的大农村,也就是相对的贫困落后区,也就是贫困的重庆。所以,要建设好这3个经济区,其要害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十分关键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运行的内在关联机制,形成重庆3大经济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形成这种良性互动,首先要求主城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构筑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重庆带动大农村的产业技术发展极,起到“辐射一圈,带动一线”的作用。与此相配合的是,进一步加强主城区目前在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的地位,加强市政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并进行山水城市园林工程,美化市容。进而不断完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带动形成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聚散功能较强的大、中、小城市群,从而组成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发达经济圈。同样重要的是,主城区通过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体制政策的传播,对其它两个经济圈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要求渝西走廊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长寿、涪临两区),一方面依托成渝、成遂、渝黔高速公路、铁路,承接主城区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建设一批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另方面加强同沿线城市的密切协作,推进沿线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向沿线集中,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带和产业密集带,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现代化。为了增强它们的经济实力,应重点建设成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全面提升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使它们的产品行销国内外。渝西经济走廊作为主城区的外围或市郊,可缓解主城区土地资源的不足,也可引导居民生活空间向周边转移,成为他们休闲、游乐的地方。

     第三要求三峡库区应配合三峡工程建设,把库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镇、信息等)建设、开发性移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选择和布局、优势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力地发挥对前两个经济区的支撑作用,其山水环境、水资源和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水电),要成为前两个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地说,就是在建设库区青山绿水工程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退耕还林还草、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立足于资源加工和深加工,利用工业污染相对较低,大气、水质、土壤质量较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生态农业,另外是发展旅游业,均须有助于前两个经济圈工业和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分工。

    三大经济区的建设需实现这3个近、中、远的目标。短期目标也即到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人民过着基本上的小康生活。

     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西部大开发大见成效,城乡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远期目标即到2020年、2030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全面见到成效,城乡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到2030年,率先实现国家提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幸福”的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并逐步迈向国际大都市。

                

 

            

   重庆和成都的“瑜亮情结”

    在中国的版图上,唯有重庆和成都这样一对城市,既有着那么深的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关系,却又互不服气,明竞暗争,你追我赶,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各种资源形成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上。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最为形象地说明了重庆与成都两城市的历史渊源关系。自古以来,重庆在东,成都在西,成为在巴蜀大地上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至今仍在重庆传唱的这首儿歌,以及成渝官道上的“三驿六铺八场七十二塘”,都充分印证着重庆与成都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关系。

重庆与成都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联系往来十分密切。但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地理学家马克·杰克逊的首位城市理论认为,通常存在一种首位城市现象,首位城市要比该国的第二大城市大很多,以至于这个国家很多的面貌特征都浓缩在这个城市,由这个城市体现出来。在我国以省为单位也存在首位城市情况,据有关统计,有三分之二省区的第一大城市人口数比第二大城市大两倍或两倍以上,另外三分之一的省区多数是两座势均力敌的大城市,如原四川省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一个省存在首位城市,城市间的激烈竞争难以形成,但如成都和重庆这种势均力敌呈“双星子”的城市形态,两城市之间激烈的竞争则在所难免。

  重庆在直辖以前,一直与成都一起是四川两个最大的城市,由于人文历史传统及行政体制的影响,两个城市一直存在很深的矛盾,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其实,作为西部的两个中心城市,在城市竞争力方面各自都有其独特的有利条件。

      重庆与成都相比较,其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重庆一直是西南地区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之一,城市规模一直比成都大。其次,重庆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特别是制造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巨资,在重庆建设了一批军工企业,现在仍是重庆重要的经济支柱,如汽车、摩托车、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再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医药化工、仪表仪器制造等,使重庆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第三,重庆地处中西部衔接地区,一面与中国富裕的地区交界,另一头连接西部,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力量梯度推进,必然会对重庆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并以此辐射西部。第四,三峡工程的建设给重庆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在近期,三峡工程相应的建设资金和移民迁建资金成为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远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提升重庆的航运能力,形成西部地区惟一的水路航运中心,由此而产生的旅游生态效益对重庆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更是无法估量的。第五,重庆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也是西部惟一的直辖市,直辖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效应,在重庆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凸显出来。这是重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大的有利条件。

成都的有利条件来源于长期作为四川省的省会。首先,重庆直辖后,成都是四川省的首位城市,在城市规模和功能、城市面貌、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极化效应使得四川全省的资金、人才、企业等资源都向成都聚集,目前成都的经济总量已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其次,成都有广阔的经济发展腹地,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龙头的城市带群,北有德阳、绵阳,东南有内江、乐山、宜宾等次级城市,且都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此外,以成都为中心的周围还有一批中小城市,形成众星拱月的形态,对处于极核中心的成都的发展极其有利。成都的经济能量除了在四川省内聚集和辐射外,还可以直达西藏、甘肃、青海、陕西等西部省区,因此成都的中心城市功能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大成都行政区划为成都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成都市辖区面积达到12390平方公里,这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也是位列前茅的,这对提升成都的城市竞争力也是有利的条件。成都及周边地区有着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青城山天下闻名,都江堰、乐山大佛尽人皆知,这些资源虽大多不在成都辖内,但作为省会的成都是迎来送往的第一站,对提高成都城市竞争力无疑是极为有利的条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2849.html

更多阅读

《胡莱三国》周瑜最新技能搭配推荐 胡莱三国左慈技能搭配

简介:《胡莱三国》周瑜最新技能搭配推荐工具/原料:《胡莱三国》GCH0411方法/步骤:我有两个周瑜一个是攻城用的一个是守家用的,都没败过。攻城周瑜:吴:运筹(天生)破竹,2流星,满弦,提升(弓兵,步兵,骑兵,任选一种)战斗力2,蜀:也是跟吴一样,魏:就

周瑜、诸葛亮和司马懿 周瑜和司马懿

曾经在大学时候有同宿学友讨论三国中诸葛亮、周瑜、司马懿比较起来谁更优秀?有的说是周瑜,有的说是诸葛亮,也有的说是司马懿。自认熟读三国历史的我们居然一时谁也没有说服谁,今天思前想后,今特写此文。先看三个人的成就。在三个人在各

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的身份,性格特点 周瑜 鲁肃

只谈个人观点`不管演义或"正史"```个人觉得"正史"未必就"正"```【周瑜】:东吴水军都督`孙策拜把兄弟```忠心`有谋略`同时也很狡狯```(第44回)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

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简介

有句歇后语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黄盖为什么又愿意挨打呢? 东汉末年,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势力,一是以曹操为代表的北方势力,一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西南势力,一是以孙策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势力。而曹操挟天

声明:《川渝经济:既生周瑜,何生诸葛?》为网友欲将心事付瑶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