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解决择校问题方案 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三味猛药”



    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症”。人们一般理解“上学难”,主要是指“上好学校难”,并不是“无学可上”;“上学贵”,也主要是指“上好学校贵”、“上大学贵”和“学校乱收费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

  在大学教育阶段,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虽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上大学难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难是事实。然而,上大学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以2005年为例,我国人均GDP约14000元,学费按20%收取,大约为2800元左右。可现在高校的学费理科一般为5200元、文科为4800元左右,加上大学生的课本费、生活费、住宿费和零花钱等,一学期下来少说也是1万元左右,4年下来大概是8万元。别说人均年收入3200多元的农民支付不起,就是城市一般职工家庭也难以承受。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徐心华的一番话发人深省:“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到了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几十年前经济不怎么发展,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大学,而现在经济发展了,却反而上不起学?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3990万人,毛入学率为52.7%,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0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59万人。学费方面,以上海为例,目前公办高中阶段教育学费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一般高中900元;区县重点高中1200元;市重点高中1500元;寄宿制高级中学2000元;职业高中收费生1200元(不含艺术类学校)。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上学难和上学贵的问题是同时存在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政府作了很大的努力,只要不“挑肥拣瘦”,基本不存在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和城市中小学“一费制”政策的普遍实施,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基本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方面,由于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城市、农村区域之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事实上被区分为三六九等,加上需要面对应试教育环境,千军万马过初中、高中、大学三个“独木桥”,上学不挑肥拣瘦是不可能的。人人都想上好学校,而好学校又没有那么多,就必然会出现“择校热”,学校也就冠冕堂皇地收起了择校费。例如在北京,2005年开始实行择校费透明管理,各学校明码标价,初中择校一般需一次性缴纳3万元,小学择校费低的是1万元、高的是9万元,初衷是为加强管理,实则使择校费合法化了。择校问题在城乡都是存在的,但以城市为甚。另一方面,按照“一费制”政策,中小学每学期数百元的学杂费不算多,但入学后不定期收的名目繁多的校服费、班费、教辅资料费、补习费、春游费、饮水费、豆奶费、搭餐费、保险费、电影费等,少则每学期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些费用名义上是自愿缴纳的,但实际上在一个班集体里,哪个孩子不缴费,就会被别的孩子看不起,老师也往往会“耐心做工作”。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群众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也是很贵,特别是择校问题首当其冲。

  可见,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深入地看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机会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应当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优先的目标。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治本之策。治理公办中小学择校问题,顽症需要重药。借鉴国外相当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关键是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第一,学校:设施标准化。就是要使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的各个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的配置基本统一、水平大致相当。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教育“平准化”政策,通过增加对“不利学校”的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在近年新提出的普及信息化教育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计算机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普及到农村、渔村、岛屿和偏僻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地区,提供必要的行政和财政支持,以提高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的均等性。”日本中小学校舍的建设费用由国家、都道府县、町村“三三开”,即使在边远地区、落后乡村,各校教育条件、教育设施都达到了规范化。例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现有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10个班46名学生,教职工不过30人,但学校仍建有一座室内体育馆以及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器材齐全。在我国,各中小学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很大,而且存在“马太效应”,设施好、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可以获得各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投入,设施落后的学校则越来越落后。因此,建议今后各级政府在对学校设施等硬件投入上采取“非均衡”策略,优先投资落后学校。

  第二,教师:岗位校际流动。就是要使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的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定期流动,以均衡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可考虑实行教师4年流动1次的办法(韩国就采取这种办法),教师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从学校中分离出来,实行社会化管理,由财政或教育部门统一发放。学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抑制学校高收费、乱收费的动机。教师按职称区分为不同档次,同类学校各档次的师资力量大致均衡。

 学校解决择校问题方案 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三味猛药”
  第三,学生:电脑派位入学。就是在把每个地区、每个城市划分为不同学区的基础上,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确定(即“电脑派位”或“电脑抽签”)适龄儿童将要就读的学校,学生不得自主择校。这样可以很好地均衡不同学校的生源,使“优、良、中、差”不同资质的学生们能够在一个“自然”竞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而不是把“尖子”学生放在一起,把“普通”学生归为另外一堆。对于少数需要特别关注的特长生,主要通过课外、校外等渠道加以培养。义务教育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必要的教育。

  以上三条措施实施起来本身并不复杂,但阻力肯定不小,因为它会触及现有不同学校之间的“利益格局”。消除了学校之间的等级差异,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这对于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对于变革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对于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2853.html

更多阅读

教你如何解决电脑网速慢的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网络这个平台,它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但是,网络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我们的

声明:《学校解决择校问题方案 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三味猛药”》为网友断片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