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约而同地推行“龙头带动”战略,塑造了绥芬河、二连浩特、满洲里等“明星”城市,使之成为国内有目共睹的“快跑”典型,拉动省域经济不断提速。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同属于内陆省份、拥有边境开放城市的吉林省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作为1992年同期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城市,五年来,珲春、绥芬河、二连浩特、满洲里各自立足市情,发挥优势,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阔步前进。其中,在口岸工业方面,绥、二、满三市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实现了超高速、跨越式增长,珲春工业的相对优势明显弱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各地口岸工业发展经验,举一反三,取长补短,促进珲春口岸工业腾飞,迅速壮大全市经济规模,带动口岸通道畅通,使珲春市切实肩负起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历史重任,努力铸造一艘贯彻“开放带动”战略、引领全省经济“起飞”的“旗舰”。
一、“十五”期间珲、绥、二、满口岸工业发展脉络
上世纪90年代,珲春、绥芬河、二连浩特、满洲里四市均经历了一轮从开发热潮到“退烧”沉寂的过程。90年代下半期,珲春市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外贸旅游为两翼”的发展思路,致力壮大口岸工业规模,工业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2000年,珲春实现工业总产值11.8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在各边境口岸城市中明显占据上风。与之相对照,绥、二、满三市当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0.28亿元和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3.2%和21%。
“十五”期间,各市基于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的认识,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全力发展口岸工业。在此期间,绥、二、满三市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珲春。到2005年末,满洲里市工业规模已经大于珲春,其他两市也正在迅速向珲春接近。
2005年,满洲里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137%,是“九五”期末的4.8倍,年均增长36.6%,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绥芬河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53.8%,比2000年增长3.68倍,年均递增36.2%。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分量的比重提高到22.4个百分点;二连浩特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8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210%,比2000年翻四番;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同年,珲春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2.8亿元,比2000年增长63.9%,年均递增10.4%;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
显而易见,在发展口岸工业方面,绥、二、满等市正在迎头赶上,而珲春的优势渐趋式微。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必须奋发图强,迎难而上,深入学习和借鉴三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的“秘诀”,并将其内化为珲春市的行动,全力以赴谋求珲春工业的“二次腾飞”。
二、绥、二、满口岸工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绥芬河、二连浩特、满洲里在发展口岸工业上各有特色,但却遵循着共同的经济规律,也取得了同样惊人的成绩。
(一)绥芬河以园区为支撑,打造“密集”工业。
坚持依托口岸特点,着力建设工业园区,实现加工业提档升级,推动从“绥芬河出口”和“绥芬河进口”向“绥芬河加工”、“绥芬河制造”转变。一是开发了孙家沟、海关沟木材加工园区。扶持了神华、安信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木材企业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化,形成了高中低梯次布局的木材加工产业群。大力引进木工机械、家具散件等相关加工企业入驻,不断延伸产业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规范化、生态化、专业化。二是规划建设了电子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了金利普电器、佳正电子等10余家电子加工企业,做大、叫响了MIRO等绥芬河本地品牌。三是发展了服装鞋帽加工园区。抓住上海、温州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吸引南方厂家成批进驻,形成了远大皮草、佳艺制衣厂等骨干企业。四是构筑了中俄科技园区。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促使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在园区落户,目前已有线粒体DNA检测盒和肌钙蛋白项目建成投产。五是筹建了大唐高载能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大唐热电联供项目和蓝星工业硅、化工项目,充分利用原油、铁矿粉、废钢、纸浆等资源进口优势,探索石油化工、金属冶炼、造纸等相关产业发展渠道,引导加工业向多角度、多领域延伸。
(二)二连浩特以口岸为纽带,打造“特色”工业。
坚持项目带动、政策引导的方针,大力发展口岸特色加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经济贡献率高的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借助境外资源发展工业。该市全力开发俄蒙森林资源,优化进口木材品种结构,稳定木材进口渠道,用足、用活木材加工复出口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木材加工企业落户二连。对进口俄蒙矿产资源追根溯源,掌握其分布状况、销售渠道,抢先取得勘探、开发权,建立境外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以铁矿、铜矿、钼矿选矿冶炼为主的进口矿产资源加工业,改变进口资源“穿岸而过”的局面,实现了进口资源的过埠增值。二是引导内地出口加工企业工厂前移。吸引大量内地企业到二连口岸设厂,大力发展建材、食品、服装、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非资源性产品加工业,扩大自主产品出口率。借助扎门乌德自由经济区和二连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利用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赋予蒙古国的特殊经贸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在中蒙边境“两头办厂”,规避贸易壁垒,使加工产品能够进入国外市场,扭转多年来出口产品来自内地,对口岸经济拉动不大的被动局面。三是夯实工业发展硬件基础。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口岸工业园,强化电力、运力的协调调度,建设了35KV输变电工程和铁路专运线。用政府有限的投入,引导出配套开发的综合效应,形成了集群优势。
(三)满洲里以项目为抓手,打造“实力”工业。
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技术进步为支撑,资源开发转化和非资源加工并重,着力建好扎赉诺尔重化工业基地、合作区进口资源加工园区、互贸区出口加工区“三大产业基地”,加速培育能源、高载能、进口资源加工、新型建材、出口产品加工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创新能力与品牌效应明显提高,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工业发展格局。仅2005年,该市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59%,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9个。在重点项目的强力牵动下,工业产值迅速跃升,主导产业全面形成。能源工业方面,煤炭产销量突破60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全力推进煤化工项目,开发了煤转甲醇项目;深能源投资的2×20万千瓦电厂已启动建设;西郊220千伏变电站奠基开工。木材加工业方面,全市木材加工企业达到136户,其中三发、兴宝、三峡等深加工企业形成了规模。年加工木材160万立方米,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型建材工业方面,引进了金磊建材、北辰混凝土和海克因特新型材料等项目,天成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建成投产。扶持市建材厂、筑城水泥、华业水泥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材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4.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支柱产业引领下,全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市的工业发展“路线图”给珲春市进一步打牢工业基础、膨胀工业实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立足市情发展工业。紧密结合口岸通达、资源过境的城市特点,筑起富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高地”;二是要狠抓项目发展工业。众多大项目纷纷落地,是推动三市工业大踏步前进的核心动力;三是要构筑园区发展工业。各地经验表明,促进工业载体园区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工业由弱小分散向规模化产业群跨越的重要举措。四是要畅通通道发展工业。三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发达的国际陆路交通运输系统,给三市利用内外资源发展口岸加工提供了有力支持。一路通,百业兴,珲春也必须通过畅通国际通道来承载工业高速发展。
三、加速壮大珲春口岸工业之路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珲春市工业经济实力雄厚,潜力巨大,压力亦不小。当务之急是要突出主攻方向,落实关键措施,驱动口岸工业实现“大跃进”,全力构建图们江流域经济“重心”,为加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畅通出海通道,促兴口岸工业。外畅通道、内强工业是推动珲春崛起不可或缺的“双轮”。有了畅通的通道,珲春的口岸工业也就有了良好的依托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立足现有城市口岸群,构建一条人流物流大进大出的出海通道。一要调整通道建设思路。突出“一核两轴”的通道定位和主体作用。“一核”即边境经济合作区,“两轴”即珲春——罗津经贸轴线和珲春——哈桑经贸轴线。以此为框架,开启珲春“借港出海”加速开发的新局面。二要突出通道项目。全面启动“路港区”一体化建设,力争3年内通港出海。狠抓铁路运行,力促东北亚铁路公司改制,消除分割经营带来的弊病;强化与俄远东铁路局、金环公司合作,全力恢复珲—马铁路运营。在此基础上,抓紧谋划中俄“路港关”一体化项目。三要促进珲春提格升级。绥芬河、二连浩特、满洲里三地都实行省级计划单列,享受准地级市待遇,为其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建议珲春市在我省享受同等待遇。四要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并落实国办发[2005]36号文件精神,建立市级领导包保对俄、朝工作机制,强化与俄、朝地方政府和联检部门的沟通协调,千方百计破解通道“瓶颈”。
其次,做强主导产业,壮大工业实力。主导产业是工业的骨骼。要全力以赴培育壮大能源矿产、纺织服装和木制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一是以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珲春电厂二期扩建、老龙口水利枢纽、珲春矿务局改扩建、紫金矿业、红柱石等能源矿产项目建设,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8.9亿元,目前已到位20.2亿元。二是以做大做强外向型纺织工业园区为目标,重点扶持裳邦尔、风华制衣、运达针织、巨宇纺织、小岛制衣等纺织服装项目。目前,纺织服装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三是以兴建潜力巨大的木制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全力支持兴业地板、金来木业、森林山木业、森林王地板等木制品加工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实木复合地板年产量已达到260万平方米。上述企业全部达产后将可达600万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使珲春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地板城。
再次,突出“三区”优势,集聚工业资源。工业载体园区化有利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形成相互配套的规模经济。珲春市在这方面优势显著,边境经济合作、出口加工、互市贸易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挟系列优惠政策,为工业企业聚地生金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要坚持“内聚工业、外铸环境”的思路,狠抓“三区”环境优化。要以拓展合作区发展空间为导向,加紧实施3.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合作区的项目承载能力,确保2007年全部完工。要以降低区内企业用电成本为目标,积极推进购入俄罗斯电力项目,为建设三大工业基地提供能源支撑。要以完善区域功能重点,实施“园区装修”工程,加强区内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区容区貌,为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入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保障。
第四,狠抓重大项目,夯实工业后劲。发展工业经济,须靠投资拉动;实现投资拉动,必须始终围绕上项目这条主线,特别是要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近五年来,倘若没有电厂二期扩建、老龙口水利枢纽和矿务局改扩建这三个重大项目落地,珲春市的工业和整体经济形势就绝不可能是今天的样子。今后,珲春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路子。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针对每个重点项目成立相应的工作组,负责为项目建设提供各项服务工作,协调处理好项目建设遇到的各种问题。要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四个一批”,即竣工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市委、市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要实行全程监管,全程协调,全程服务,切实提高项目成活率和贡献率。
第五,全力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油门”。工业项目是招商引资的结果。珲春市要在“十五”时期招商累计到位资金44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以招商引资上台阶为动力,促进工业经济短期内产生质的飞跃。要依托资源抓招商,通过精心编制《珲春市资源评估报告》,深入挖掘珲春本地的煤炭、黄金、水力等自然资源优势,同时着力聚拢和利用国内长白山区的林木、药材,国外俄朝的矿产、海产,打造资源型加工产业链条。要整合资源抓招商,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西部开发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政策的许可空间为前提,把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口岸优势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整合政府、企业、民间多种招商力量,通过市场化分工,发挥最大招商效益。要创新方法抓招商,按照“黑猫论”的思路,解放思想,善于突破,努力探索和尝试一切可行之策,争取招商成果的最大化。
第六,优化投资环境,彰显“洼地效应”。软环境也是成产力。优良的软环境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必备条件。要坚持以硬措施治理软环境的路线。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千人评差”活动。借鉴各地先进做法,进一步完善“千人评差”办法和机制,使之制度化、长效化,确保每次“评差”在机关和干部群体中有震动、有实效。二是要坚持处理好突出信访问题。在2005年信访形势全面好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处理突出信访问题暂行规定》,深入落实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确保短期内将历年积累的突出、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全部妥善解决。三是要全力推进 “平安珲春”创建活动。着力完善城乡治安防控体系;以打击“两抢”和现行命案为重点,深化严打整治斗争;进一步健全“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切实贯彻“以平安促经济,创平安保发展”的理念,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安”活动,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创新载体,把创建“平安珲春”活动推向新阶段。
总之,发展口岸工业是珲春的立市之基,强市之举,富市之途。只有通过工业化迅速改变城市面貌、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才能使珲春市在地区经济竞争中稳立潮头。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涌现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抓工业,促开发,以总体实力的扩张提升珲春在大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中的能动性、影响力和发言权,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的“旗舰”,争取在吉林省东部升起一颗县域经济“明星”。
(注:本文于2006年2月,应《金三角》杂志专题约稿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