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的俄罗斯版图
中国商用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前景绝不亚于轿车市场,但同样面临“数量多、问题多、事故多,急需整顿”的现状
文 杨剑
去年12月,本人在《中国汽车进俄新思维》中指出:俄罗斯的商用车市场,才是中国汽车最具潜力的发展空间。重卡在中国商用车领域是个突出的代表。而在过去的2007年,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市场的出色表现,给以上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
事实上,日韩欧美的汽车巨头们,往往也认为卡车的含量太低,也没有进入俄罗斯这个市场,这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了机会。不过,和中国轿车在俄罗斯遭遇诸多问题类似,商用车出口同样面临品质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井喷之势
根据俄罗斯海关的统计,2007年1月到8月期间,俄罗斯进口各种20吨以上的重卡共8408辆,其中中国重卡4045辆,几乎占据了重卡进口数量的“半壁江山”。
2007年中国重卡在俄呈现出的井喷式增长,引起了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和各国重卡生产厂商的密切关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06年俄罗斯尚没有中国重卡的进口统计数字。中国重卡可谓“一夕闻名”。
目前,在俄罗斯市场重汽集团的豪沃HOWO独占鳌头,在中国4045辆重卡(主要是自卸车)中HOWO为2237辆,另加上牵引车163辆,特种车113辆,HOWO前8个月出口2513辆。据俄罗斯经销商估计,今年HOWO正式出口俄罗斯预计约4000辆,将超过其它所有中国重卡的总和。
中国重卡从2006年开始试探进入俄罗斯市场,重汽、福田、北奔、陕汽、一汽等几种重卡(主要是自卸车)最初齐头并进,慢慢在销量上才逐步拉开距离。现重汽HOWO一家独大,把其它厂家远远甩在后面。
目前,在俄罗斯重卡市场上,主要是中国人内部的激烈竞争。尽管HOWO目前居于首位,但陕汽和北奔仍然对HOWO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因为俄国人更为熟悉MAN和“奔驰”的老品牌。后者能否在2008年销售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要正确分析俄罗斯市场特点和转变经营方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俄罗斯进口的外国重卡主要品牌是:DAF、IVEKO、MAN、Mercedes、Renault、Scania、Volvo、Tatra、Hyudai、Isuzu、Nissan等。
中国重卡能大量杀进俄罗斯市场基于这样几个原因:价格便宜、供货及时、驾驶室舒适、技术成熟。这些特点,使俄罗斯国内生产的重卡和进口的西方重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中国重卡在2007年获得了超速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重卡技术引进和消化时间较长,与外国的技术差距比轿车要小很多,加上价格便宜,自然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此外,中国重卡的车厢还能按客户要求无限制增大,这也是俄罗斯人最喜欢的一个特点,因为超载将带来额外的利润。
隐患之忧
火热的另一面是冰冷。
中国重卡大量出口俄罗斯是中国汽车产业取得的一个可喜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严峻和突出,有些问题是乘用车所没有的,只是商用车的独特现象。
中国重卡在俄罗斯质量问题、零部件供应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相当严重”。
首先是车厢任意加大的问题,而这容易造成超载和翻车。俄罗斯公路质量本来较差,超载给公路和桥梁造成很大破坏,许多地区政府都被迫在制定法律,严格限制超载。大车厢主要集中在中国自卸车,外国自卸车很少随意更改。
其次是刹车系统问题较大。西伯利亚地区多次发生HOWO翻车事故,车厢大、超载、重心高固然是原因,但事故勘察结果表明都是刹车失灵造成的。
此外,漏油、零部件质量缺陷、零部件储备不足、新车按旧车出口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俄国用户对中国重卡普遍口碑不佳,但购买的欲望继续保持旺盛。一位俄罗斯汽车用户幽默地说,他把中国重卡当成“一次性商品”使用。他算了一笔账:中国6x4自卸车车厢18-19立米,一般超载到35吨以上,4个月就回收成本,6个月就按二手车处理掉再买新车,十分划算,利润可观。
2007年11月,俄罗斯大型汽车专业杂志《AutoReview》用了4个A3篇幅报道了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出现的问题和事故,并附有16幅存在缺陷的中国重卡照片,该报道在俄罗斯影响很大。
俄罗斯政府方面已经在陆续采取行动,整顿进口中国重卡的秩序。2007年8月16日,俄海关总署署长向各海关发函,要求严格检查进口汽车的质量认证,严格限制没有质量认证的中国商用车新车按旧车进口。
2007年年初,商务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必需具有“公告”和“强制认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则在于,出口的汽车与公告和强制认证完全南辕北辙,大厢随意造。
相关专家呼吁,如果让目前的乱象继续下去,问题不断地积累,今后势必要越演越烈,等到积重难返,中国可能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事实上,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商用车(尤其是重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出现的问题都是生产厂、出口经销商、俄进口商追求利润、不顾质量、品牌和信誉导致的后果。因此,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重卡的出口服务品质,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