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表明: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
·近年来,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还处于逆差。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
·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向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
央行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2001年至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8%,总额达4389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207%。
外资大量流向加工制造业部门,带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和出口扩大。2001年至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1.5%。2005年我国前100家最大的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56家,比2003年增加了7家。
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拥有商标的企业不足4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在电子产品和设备出口中,大部分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低于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同类商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分别吸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21.8%、11.5%和8.3%,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4%和18.9%。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等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也分别上升,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1.1和0.7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这部分造成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汇总起来都是逆差。一方面是欧美对中国巨额顺差的责难,另一方面,此逆差与彼逆差完全是两回事。人民币升值只是一个治表措施,加工贸易巨额顺差的根源在于国内制造业结构上的问题,简单装配和加工是主要业态,如何让制造业在价值链升级才是治根之道。
中国正好处在战略转型的时刻,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正是迎合了这个需要。结构上的畸形配置和巨大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于低成本的劳动和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滥用,是以牺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快速积累的“血汗财富”,国家在政策上一要努力保证这部分财富不会化为乌有,二是要尽快利用好这笔财富加速实现结构转型。
为什么马来西亚等部分东盟国家也通过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向欧美出口?这些国家在发展程度上与中国相差不大,问题可能出在我国目前仍在大力推进的加工贸易政策,是中国持续成为全球"低成本"资源洼地,各国都来分一杯羹,而中国却无端地背负巨额贸易顺差的恶名。
从目前这个统计数据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里泡沫太多,主要是外企在国内的加工基地产生的出口带来在高技术领域的“兴旺”景象,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只是做了其中最繁重而低价值的一些工序而已,整个产品和技术都并没有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
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加工贸易仍将为中国带来就业上的好处,特别是对于腹地省份,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去吸纳庞大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发达地区应该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而在引进的种类上则需要杜绝再引进对资源具有破坏性的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