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正在出现一个春天般繁荣的景象,表现在影院票房的飙升上。李安的得奖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虽然是“台湾之光”的体现,但是海外的主要票房收入,却依赖大陆的市场。问题是,中国的电影,小成本制作,却往往有大大的票房收入,比如徐铮的电影,赵薇的电影,还有郭敬明的电影。动辄数亿元的收益,让海外电影人看得眼红,但这些电影题材,在海外却捧场者零星,没有搅起一潭春水。 在温哥华,有华人投资者在一线影院,搞了与国内同步首映的花招,但仅仅在一个影院放映,几场下来,已经乏人问津。要知道,温哥华华人就有四五十万人,留学生和旅游者也数以十万计,但这里有好莱坞的电影都来不及看,华人就不愿意掏同样的钱,看国产电影。可见,中国电影没有走向世界。我曾经跟杨子聊过,他曾经豪言壮语要在全球搞中国电影城,但在温哥华就难以成型。 我有很多疑问。比如,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以及后来的冯小刚等人,都拍出过扬威国际影展的好电影,但如今,不是成为八卦新闻的焦点,就是去玩春晚。而新生代的导演,领导票房新潮流,但却没有文化的厚度,人性的深度挖掘,精彩的人生故事。这是怎么回事?中国电影到底有没有前途?

正好,北京第二十届大学生电影节在温哥华展出,组委会主席,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国内刚刚首映的电影《唐卡》编剧田卉群博士,北京理公大学王立群教授等人来主持电影节,我把他们请上电视台,聊聊中国电影。 在周星教授他们看来,中国电影方兴未艾,到今年底,全国有17000块银屏放电影,而年轻一代导演在最好票房上的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国电影确实存在很大问题,题材多元化不够,观众盲目性很强,文化素养,历史和人性的厚度缺乏,再加上工业化能力的不够,目前要跟美国好莱坞甚至印度的宝莱坞竞争,还有距离。田卉群直言,第五代导演从艺术电影转型到商业电影的过程中,欠缺了创意这个环节,结果自然不行。 郭敬明的《小时代》赤裸裸炫富,让美国影评人吃惊,媒体更是著文抨击。但是,不要忘了,郭敬明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郭敬明的追随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主流。作为同代人,韩寒的杂志出不了,韩寒的电影不可能,那郭敬明就一枝独秀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批评他们低俗,不就是打错靶子了吗?这一代新导演中,能出李安或者黑泽明这样的人物吗?恐怕很难。 中国电影有十三亿潜在观众,根本不需要走出去与世界接轨,那是一些人的想法。但是,这样做,就需要政府永远把大部分的好莱坞大片拒绝在国门之外,而不是全面开放竞争。中国目前的叫座片,在华人集居的温哥华都难打开局面,就是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