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的阻力 知识分工和企业组织变革



企业组织是分工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而进行相应的演变。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的不断深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人类社会里就普遍性的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企业通过市场的作用把若干人员结合在同一个制度框架之下来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而这一任务又可以分割成若干子任务;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一任务,往往需要以相对固定化和标准化的方式将这些子任务恰当地分配给各个员工,于是就产生了生产作业的专业化;随着这种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就开始逐渐形成部门化的组织;为了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员工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组织内部的劳动分工将不断被细化,从而使生产专业化和组织部门化的趋势不断强化和扩展。这种经典的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在人类经济社会里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并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世界很多国家都是借助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来完成工业化进程的。

 组织变革的阻力 知识分工和企业组织变革

任何事物作用的有效发挥都需要一定的客观前提条件,当这客观前提条件发生重大改变时,该事物的正面作用将会衰减,而负面作用将日益突出,这时对该事物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外在客观条件就成为必须的了。企业组织这一事物也不例外。在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深化往往产生两种情况:一方面它能不断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本身是一个各专业劳动相互依赖的投入产出网络,因此对各方面进行协调就成为必然的需要,这就产生相应的协调成本,当分工逐渐深化,这网络体系也不断扩大,协调成本也就会逐渐提高。因此,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看企业内劳动分工带来的效益是否大于相应的协调成本,大于的话,该组织就能比较好的发挥促进作用,反之,则不能。在以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企业内的这种协调成本是比较低的,因此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往往能很好的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以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完成工业化进程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经济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初露端倪),这意味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至代替资本而成为经济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这时,隐藏在劳动背后的知识分工(the pision of knowledge)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在以前以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人们往往关注劳动分工,而忽略其背后的知识分工问题)。在这种客观外在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分工的不断深化,如果原有的传统企业组织不发生变革,那么企业内将由于协调成本的迅速上升而导致分工不经济,因此,组织变革势在必行,如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的引导下,企业组织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即在企业中开始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组织形式,诸如团队生产、多任务小组等等(这些是为完成某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完成后就散开,又各自去参加新的任务团队,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那么知识分工为什么能促使这种组织变革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首先来了解一下知识的基本内涵。[①]所谓知识是指能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财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技能和经验等等。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或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即可明确用语言来阐明的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或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种知识是现在还无法用语言来明确表达的(不排除未来可以明确表达),是隐藏在实践技能中的,如,许多人会骑自行车,但他们却无法将自己的骑车技能(比如转弯时如何恰当的掌握平衡)恰如其分的用语言表达。从社会整体或某一社会群体来看,知识具有分散性特点,即知识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为不同行为个体所掌握,这每个个体所掌握的知识被哈耶克称为“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也称为“局部知识”(local knowledge),这种个体的局部知识是一种“分散的知识”(dispersed knowledge),是不依靠也不需要有关当局的分配,而是以自发方式形成的“分散”的知识。从个体来看,知识具有有限性特征,即每个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任何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相当于全社会的知识总量甚至相对于某一目标对象所包含的知识总量来说,其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在现在知识逐渐成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经济社会中,一个产品往往会包含复杂的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也往往不是某一个个体能完全掌握的,根据知识以上的两个基本特征可知,这个产品所包含的知识是分散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或者说,这个产品包含着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包”所组成的知识链条,而掌握相关“知识包”的个体就处于这个知识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位置上。那么,要进行这个产品的生产经营,就必须把这些掌握相关知识包的不同个体[②]组织起来进行分工生产,并进行相应的协调,并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这就产生了知识分工和相应的协调问题。[③]

对某一企业来说,它所生产的某一产品必然包含某种知识体系,掌握相关不同知识包的人被组织起来,以知识分工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经营。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在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有自己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有效性关键就在于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以及相应的知识运用能力。在这一背景之下,处于知识分工不同环节的员工们就会积极学习、勇于创新,以扩大自己显性知识的容量,同时勤奋工作,以便一方面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员工所掌握的“局部知识”就会不断增加,即“每个人知道越来越多的关于越来越小的事情”。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每个员工不会轻易主动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给别人,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局部知识的相对垄断,垄断的形成就会造成“知识分裂”的程度不断提高,那么对这些掌握不同知识的员工进行协调,以便进行有效知识整合的难度就会大大提高。其次,从产品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高级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即产品所包含的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产品内含的知识链条越来越长,从而会有更多的人被卷入这一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来,这意味着知识分工在不断深入细化。知识分工的这种不断细化,一方面使需要协调的环节越来越多,从而增加协调成本;另一方面所需要的协调知识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所以,无论是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还是从所需生产的产品角度来看,知识分工的发展,都会对企业内协调提出新的挑战。

那么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否有效应对这种挑战呢?在传统的企业组织内,行动者之间的协调主要是一种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自上而下式的协调,一方面这种协调方式往往是带有强制性的,使具体各行动者本身缺乏主动交流的动力,另一方面协调指令需要经过众多层次,这容易导致指令所包含信息的失真。因此,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速度和效率同等重要的时代,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单一的纵向协调方式而显得僵化,缺乏员工之间有效的横向平等的交流协调,使企业员工之间无法进行交互式的集体知识学习、创新,从而无法把企业内处于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产品创新。④而且,传统企业组织内的员工也一般以一种相对固定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从事生产经营,他们往往只根据上级的指令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怎么关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知识分裂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独特竞争力,显然,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是难以适应知识分工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的。因此,在知识分工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企业组织通过自身的变革以适应客观时代的需要就成为必然,如前面提到的各种临时任务小组的建立就是对这种现实社会变化的初步性的自然反应。那么将来企业组织变革的方向又是什么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以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知识体系必须是具有内在“集体学习——集体知识整合和创新——集体再学习”的机制。那么,反过来讲,一旦这种具有正反馈机制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就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了。因此,在未来的社会,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将要发生重大转移,即由传统企业所关注的“生产经营”转向未来新企业组织形式所关注的“企业内知识体系的建立”。这种关注的重点转移必然要导致企业组织制度设置的改变,我想未来企业组织形式必然会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企业制度设置是以强调各员工之间自由平等交流为基础,注重企业内员工之间的交互式的集体学习和创新,以能有效构建企业的核心知识体系为目标(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为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员工生活质量的不断有效提高)。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型组织也具有这方面的特点,但未来企业组织的具体形式还是需要时间的考验。



[①] 这里主要是以哈耶克(F.A.Hayek)的知识观为核心来进行介绍的和分析的,哈耶克是对人类知识进行最为系统的研究者之一,他在《经济学和知识》(1936年)、《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1945年)等论文中强调了知识对经济研究的作用。在《感觉的秩序》(1952年)中,他不仅形成公共知识论的核心,更深入的探讨了人类认知和学习的问题。

[②]如果产品生产由一个企业来进行,这里的个体就指个人,如果由多个企业来生产完成如汽车的生产,那么这个个体就包含单个人和单个组织。本文中的“个体”含义就象这样,根据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具体指向。

[③] 哈耶克早在《经济学与知识》里,通过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来提出他的知识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在对社会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自发互动的关系分析上,新古典均衡分析所采取的那种以静态分析、完全信息等为基础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自发互动的行动者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实现需要各行动者的正确预期,而这又是建立在每个行动者必须知道什么知识以及何种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他进而指出,这里明显存在一个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甚至是经济学中真正的核心问题——知识分工问题,他还指出市场机制能很好的协调掌握不同知识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即市场机制能较好的解决知识分工所产生的协调问题。

④在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产品包含着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产品往往内含着由各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包”所组成的一个长长的知识链,不同的员工处于这知识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位置。这时,产品的创新往往不是单个员工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处于产品知识链条上所有的员工通过交互式集体交流学习来共同进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3153.html

更多阅读

铁路车站的基本知识 公共和铁路基本知识

第一篇 铁路车站的基本知识第一章 车站线路的种类及线间距离一、车站线路的种类 (参照P5图)车站线路详图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见上图所示。1、正线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或者说,直接与区间连

廉政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

“以德为魂,廉洁城管”主题征文(十二)廉政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作者:秦皇岛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分公司于洪春内容提要:廉政文化是一种精神,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把廉政文化所蕴

经营管理部职责分工 “和谐”管理下的分工和配合

和谐管理的思想讲究分工与配合,有分才有合,分工是基础,配合是分工后的必要步骤。各安其位就是大家各司其职、都有专门领域,而不至于让企业的管理运作“乱成一锅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整合企业资源,让企业运作紧张有序;因此更

健康未来企业家协会 企业家的“知”与“行”和企业健康发展

有一个财富公式非常著名,他解释了财富的来源:“资本+土地+劳动+企业家才能=财富”。其实,最初在西方经济学之中,并没有企业家才能这一条,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的三要素是资本、土地与劳动。微观经济学则认为,在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时,可以多

宗庆后:我的人生价值已经和企业价值绑在一起

从1994年到重庆兼并三家特困企业开始,娃哈哈就开始了自己的“西进运动”。 至今已在除浙江以外的29省市建立了100余家分公司,其中在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投资54亿元,建立了近60家分公司。今年刚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

声明:《组织变革的阻力 知识分工和企业组织变革》为网友无情统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