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三百余字,但来自清华大学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名悟到了其中的深意。 3月10日,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就方案进行说明。“听到一半就坐不住了”,王名发现自己有一种新的感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改革方案,“方案释放出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中国要回归到改革主流上,回归到‘小政府、大社会’主线,目标就是扩权社会。” 记者了解到,从1988年到2012年,全国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增长了100多倍。1988年,我国仅登记社会团体4446个,到十年前,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不过20余万家;而截止到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49万。更多的,是大量因无法民政注册但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草根组织”和在华活动的境外社会组织。据研究者调研估计,后者总数应在300万家之上。
![社会组织法人登记表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意味着什么?](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3347295485.jpeg)
王名说,方案就是要调整这些问题:一是机构的调整,二是权力的调整。权力调整是有方向的,与历次机构改革很大的不同在于权力走向比较明确。在机构改革方案的10项说明中,前5条都是减少权力。第一是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第二是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第三是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第四是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第五是减少部门职责交叉。改革方案非常明确的一条主线是政府要小,社会要大,“小政府、大社会”贯穿始终。 然而,调整社会问题的主要设计,是政府职能转变。马凯在两会上对改革方案做说明时,对此也做出了强调。 王名觉得,与历次改革方案相比,此次职能转变表现出推进政府改革的明确思路和方向。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向市场转变;二是政府向社会转变;三是中央向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在调整过程中能撤就撤、能减就减,能小就小,政府向市场、社会和地方放权和扩权。 在今年两会随后的分组讨论中,许多政协委员都纷纷向王名咨询什么是一业多会,什么是社会组织形式,好多内容对他们来说很是新鲜。委员们觉得,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已经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把社会组织改革放在两会上讨论颇具深意,非常特殊。 在王名看来,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核心的原则和目标就是扩权社会。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所有国家社会改革过程中非常核心的环节。转变政府与社会关系,首先是推进政社分开,政社分开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症结;其次,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即将政府负责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转变;最后,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则可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持续推进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化进程。 中国未来的社会组织发展好像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并展现在人们面前。王名认为,社会组织是公众意愿集中表达的形式和平台,其重要功能在于化解矛盾,而当有了组织和共识,就有条件进行对话和博弈。他说,对中国而言,今后几年会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真正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