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请问建设部和专家什么是“巨大真实性需求”



俩则新闻《11.7全国房价持续高位运行 国务院不满房产调控情况http://news.sohu.com/20061107/n246233048.shtml》和《11.2国家发改委认为第三季度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http://news.sohu.com/20061102/n246148443.shtml》我们放在一起解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建设部房地产司副司长姜万荣在日前举行的“2007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坦承,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效还是初步的、不稳定的,部分地区房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提供了佐证: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城市包括:深圳12.3%,北京10.9%,厦门10%,成都8.9%,呼和浩特8.4%和广州8.3%等;下降的城市只有2个,分别是:上海2.3%,丹东0.1%。

“按照目前的调控政策,房价上涨难以改变。”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说,“今年一系列宏调政策出台都没有认真对待房地产行业的巨大真实性需求。”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请问建设部和专家什么是“巨大真实性需求”

对此,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博士后张金华分析,供给方面现在很多政策是从结构调整上去调控,除了会有地方政府阻力外,由于市场中的真实消费需要仍很旺盛,实际效果不会明显,相反,相反,“控制别墅用地,给人的感觉是别墅价格要涨;控制大户型比重,给人的感觉大户型价格要涨。”

 

下面是另外一则新闻,请读者与上面建设部的新闻仔细来对比同样数据是否一样?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我国房价涨幅为5.5%,环比上涨0.4%,比上个季度略低。排在涨幅榜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12.8%)、北京(9.7%)、大连(8.5%),下降的城市只有上海,降幅为1.1%。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经济适用房、新建高档住房、二手房和非住宅商品房的增长率均比上个季度略有下降,降幅最大的为经济适用房,降幅为1.8个百分点。只有新建普通住房销售价格上涨6.1%,涨幅比上季度高0.8个百分点。此外,房屋租赁价格涨幅为1.1%,比上季度低了0.6个百分点”

    同样是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大家看到在俩则新闻里不是完全一样的了吧?这样的数字“打架”在今天的房地产新闻中比比皆是,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发布了《2006年1-9月深圳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9月份,每平方米9313元,深圳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了12.7%,达到了近5个月来的最低点。而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每平方米9691元,同比去年前三季度高涨31。9%,这一统计数据说明深圳抑制房价的调控措施失败。至于7月份建设部公布的数据北京人均住房面积为32.86平方米,然而,很快被统计部门“叫板”:截至2005年底,北京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9.5平方米,建设部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北京城镇居民住房平均水平。

 

按照上面的新闻,我们建设部和专家都在说降价不可能,原因是由于“巨大真实性需求”。笔者曾撰文《地方政府政绩冲动误读住房需求》,对于需求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这里只能说,把价格高居不下,解释为“需求”实在是苍白无力的。

巨大的需求是什么?是老百姓卖不起房的需求,是GDP政绩冲动下的地方政府利益,是银行利润的需求,是不顾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只有利益集团对于既得利益的需求;

除了哀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效还是初步的、不稳定的,部分地区房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建设部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谈:

一是如何建立中国住房的市场体制,特别是基于土地基金和“公共财政”的住房保障体制,对于如何改变目前”权贵房地产市场”的寡头垄断型市场形态几乎不置一词;原来固若金汤的上海房价现在不是掉的最快吗?原因就是英明的党中央一举铲除了上海房地产的利益集团。前天南京市书记和他做房地产商的弟弟一起被抓,南京房价也要下降了。

二建设部与发改委的解读差距,是误读还是故意?之所以对建设部有这样的警惕,是有历史原因的。《了望》杂志中沈晓杰先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1998年7月3日,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的公布实施,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从此拉开大幕。”,“整个23号文特别强调:“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按照23号文新给出的住房供应体系,城市80%以上的家庭应该是由政府向他们供应经济适用房,而不是开发商搞的商品房。”

沈晓杰先生文章《黑色幽默的房改》,“2003年8月12日,由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简称18号文)出台了。在这份文件里,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被改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房地产商们对18号文都“按捺不住”兴高采烈之情。据报道,在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京城的房地产商学习18号文会议后,潘石屹9月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喜形于色地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都是利好消息,只要读懂了这个通知,房地产开发商都会很高兴的。”

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报告,1998年至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而到了全面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18号文的第一年——2004年,每平方米的房价就比上年暴涨了352元。“到了2003年,一些地方尊崇“增长就是硬道理”的非科学发展观,不少书记市长急着想通过抬高房价来提高GDP和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增加“资本”。甚至早在18号文件之前,像上海等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就已经“失踪”。2003年发布的“房改新政”(18号文)在把房地产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却在如何做到让平民百姓买得起房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见说法。”

 

三建设部对于呼声最高的中低收入的“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没有像北京市政府一样公布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公布全国“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只是在新闻最后有气无力的加了一句。公布对于消除老百姓的住房焦虑,降低心理偏好,是有巨大的心理战的作用的。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供给,分流住房需求,价格就会下降。

对于”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上没有修正,如果依然是”唯大唯洋”,就会继续扭曲住房需求,正如《了望》杂志的责问一样建设部“却在如何做到让平民百姓买得起房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见说法”。在城市化发展中,GDP异化了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城市化以人为本的方向,提出人民幸福指数,就是要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目标体系,不能唯有GDP升官发财,哪管身后骂名滚滚来。回归地方政府“以人为本”的政绩目标,住房应该列入主要的考核指标,其中以修建适应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作为突破点,可以看到各地均已经纷纷出台了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和建设。深圳也将第一单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交了上市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

    作为原来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在92年改为国有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单纯赢利?国有企业凭借着公权力再借助民企进行MBO,国有企业就变成特殊利益集团了。像上海新黄埔房地产集团一样?作为承担全民住房建筑责任的国有房地产企业,国资委应该怎么设定他的考核目标体系呢?

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领导任志强,居然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企业责任,高喊涨价等等,吃着人民的奶水长大(用现代语言叫做,人民是你的出资人,就是老板),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任先生有这论战的功夫帮着北京老百姓多修点“经济适用房”多好。

    

四、畸形的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危害没有谈,这是中国国家利益真正的“巨大的需求”。正如郎咸平所言,房地产反映一个城市的价值理论基础是对的,但容易被市场非理性因素所操控。房价被炒高,真正受害的是老百姓,所以,高房价所影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繁荣问题,而是一个城市过高的房价所带来的城市衰退问题。如果生产力不前,各地的政府都是以发展房地产来振兴经济,房地产泡沫带给我们的是立即的经济危机。

    一个真正的市场价格是有升有降,而不是一味高涨,如果高居不下,这个价格肯定是“垄断价格”,是极其危险的价格,这几天美国楼市开始下降,《美楼市十年旺势遇寒流 地产商心惊百姓欲哭无泪, http://business.sohu.com/20061107/n246239560.shtml》,降,还在降。从今年年初开始,寒流席卷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十年旺势的楼市急转直下,地产商心惊胆战,“炒房炒成了房东”的美国百姓欲哭无泪。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9月份新房中间价比去年同期下降9.7%,创下近36年来最大降幅。今年3月至6月,全美十大城市中,有六个城市房价出现下跌,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三种命运:软着陆,硬着陆,衰退。

软着陆,是美国政商两界都期盼的结果,也是最好的一个结果。莫洛尼认为:“跟(上世纪)90年代初楼市衰退不一样,现在就业仍在增长,人口也在增长,这些都构成了对房地产的需求。”他估计,到明年春天,市场将基本稳定下来,而美联储很可能会将目前5.25%的基准利率调整至4.8%,开启新一轮减息周期。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日前也在演讲中表示,他看到了“楼市趋于稳定的信号”。

在国六条中,中央指出“(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王小广也撰文《房地产调控夭折风险评估》中也提出“目前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相当不健康”的行业,不仅发展中存在很多观点错误,而且它的畸形发展正在形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将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那些发展中的观点错误,很多是由于一些大牌房地产商和一些不负责任的所谓房地产专家利用其在媒体上的话语权宣传出来的“。

请建设部和专家对老百姓不要进行心理恐吓,因为房价下降是大势所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325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移动和包电子券怎么用 和包电子券超市怎么用

中国移动和包电子券怎么用——简介中国移动和包电子券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小编获得了江西中国1000分兑换15元电子券面值,电子券可用于与中国移动和包合作商家进行实物的购买,抵消金币。但是如果想将移动和包电子券的金额提现是不支持提

怎么区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 普通自住房

怎么区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简介 国家对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的过户交易征收的税率不同,可怎么区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 怎么区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工具/原料

声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请问建设部和专家什么是“巨大真实性需求”》为网友追风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