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奇瑞汽车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将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能力和克莱斯勒的品牌影响力等优势,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近日,奇瑞将正式宣布和菲亚特的合作,菲亚特将把旗下品牌罗密欧·阿尔法让奇瑞代工。5月,奇瑞还和美国经营化学、船运和新能源的量子公司达成了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
6月29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正式宣布,与哈飞汽车在北京签署了旨在研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的理解备忘录。
与奇瑞、哈飞类似,2006年,曾经用“合资就是外资在勾引我们抽鸦片”来警示业界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把吉利带进了跨国合作浪潮中。2006年10月,吉利正式与英国锰铜公司签下了合资协议,其中吉利拥有合资公司52%的股权,将在上海生产久负盛名的TX4伦敦出租车。锰铜的车型和技术在吉利使用,吉利将利用锰铜公司在欧洲的网络进入欧洲市场。
一、第二次跨国合作浪潮的特征:以市场换国际化发展契机
奇瑞、哈飞、吉利无疑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些二线品牌的缩影,目前像一汽、东风、上汽都和外资有了合作,外资为了继续拓展中国汽车市场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一些中国车业的二线品牌便进入了外资的视野。如果说以上汽、东风、一汽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业的一线力量掀起了中国汽车业第一次跨国合作的浪潮;那么以奇瑞、哈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业的新生力量正在掀起中国汽车业的第二次跨国合作的浪潮。第一次跨国合作浪潮是“以市场换技术,用存量找增量”,客观上也带来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第二次跨国合作浪潮的特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中国汽车业在“以市场换国际化发展契机”。
奇瑞与克莱斯勒的合作是想进入北美市场、与菲亚特合作是为了获得菲亚特的技术和管理、与量子的合作是为了获取资金。企业要国际化市场、技术、资金缺一不可。哈飞与标致的合作更多的是要标致的技术和管理,这也是为日后的国际化打基础。这一点从上汽和南汽收购英国罗孚的案例就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第一次合资浪潮的合资经历,上汽和南汽不可能收购罗孚。尤其是上汽通过合资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还有资本,通过收购罗孚迈出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而一改常态的吉利公司则更是贪图锰铜公司的欧洲市场经销网络。中国汽车业第二次跨国合作浪潮的到来正预示着中国汽车业国际化浪潮的即将到来。
二、合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点
中国汽车业第二次跨国合作浪潮无疑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又一轮机会。中国车企不但要在机会面前果断出手,但是更不可在机会面前丧失警惕,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
(一) 是否真正国际化了
通过合资走国际化战略在战略选择上无可厚非。在是否真正国际化的问题上,笔者有两点之忧。一是如果奇瑞或者吉利或者中国的其他走合资路线的车企依靠合作方在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迅速打开销量。但是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是否是中国品牌的汽车?这点很重要,如果销售的只是合资企业的生产线生产的汽车,那就不是真正的国际化。二是如果中国车企为了国际市场把国内市场丢失了,那也是一种舍本逐末,也不是真正的国际化。毕竟外资汽车企业无论技术、管理、运作市场的经验都优于中国车企,它们与中国企业合资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来打中国市场的!如果中国车企单纯的“以市场换国际化”或者“以市场换市场”,首先要坚守本土市场,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寸土不让,而且要从中低端市场不断延伸至中高端市场。其次不要因为把精力和资本、人才投入海外而导致国内市场丢失。
(二) 不要把品牌丢失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的品牌在竞争中是最值钱的。合资的中国车企千万不要把品牌丢弃一边,始终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在第一次跨国合作浪潮的中国车企基本上把品牌都变成了海外军团。这是一种很大的战略败笔。在4月份上海车展展出上海牌的老汽车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悲凉,作为中国汽车业第一个品牌现在只能活在人们的回忆中了,可是参照一下海外汽车品牌有的品牌可以追溯到百年历史。从品牌管理的角度看,这就是差距!中国车企在合资过程中不要把品牌丢失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品牌资产的保护,品牌使用权不可随意转让。这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娃哈哈身上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因为当初一不小心的品牌使用权转让给达能,导致了现在的巨大损失和达娃事件纠纷。作为中国汽车企业也要借鉴。二是不但在国内市场要坚守自己的品牌阵地,在海外市场也需要始终坚持做自己的品牌,在这一点上任何走捷径的路子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