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部引资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目光一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世纪之交之时,加快开发、开放西部的热潮涌起,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了那有着二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绵延2万多公里的国境线的西部。
西部开发,是全国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关键一步,然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其主要包括中央的直接投资有限、银行投资进入困难较大、西部地区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弱、国有企业比重高、效益差,很难筹集建设资金等原因。因此,积极引进外资,是解决西部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1999年年底,国际资本对华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累计3222.25亿美元,其中投到中国西部的资本仅占5%左右。从2000年到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85亿美元,其中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亿美元,占全国的4.4%。西部地区12个省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在18亿到20亿美元,只相当于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的三分之二,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商投资的单项投资规模偏小。国际资本在西北五省区投资项目大都是中小型项目,多数项目投资额小于50万美元(约占项目总量的70%),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仅为72万美元,远远低于全国单项平均投资180万美元的水平。[1]而且的投资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到目前为止,国际资本进入西部地区的项目,主要是高耗能的原材料加工、农牧产品初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较少,能源电力、交通、通讯等潜在优势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更是少见。可以说,西部利用外资现状不容乐观。
(二)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
虽然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先生所
指出的,我国西部是地球上最壮观、最富饶的地区,她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势,如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劳动人口多、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低等等。而西部地区的四大优势产业,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1. 能源产业
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4%,原油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7.8%,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87.5%。其中,长庆油田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蕴藏量十分丰富,地质储量3808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024亿立方米。内蒙古已探明13个大型油气田,预测石油资源总量20亿至3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万亿立方米。西部地区水资源极其丰富,可开发水能源量占全国的81.1%%。[2]
2. 矿产业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锰、铬、钛、钒、铅、锌、镍、锡、锂、镁、锶、稀土和铂族金属等的资源储量均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除金属矿外,西部地区的非金属矿也非常丰富,如青海省的钾盐、镁盐、锂矿、锶矿、石棉、冶金用石英岩、化肥用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贵州的磷矿占全国的40%以上。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3]
3. 特色农业
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许多农业资源都是东部地区所没有的,其突出特点是天然和绿色。在全国农业发展总体上进入新阶段、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剩余的前提下,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西部的特色农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发展正逢其时,主要表现在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中草药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
4. 特色旅游业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以高原、长江、黄河、黄土、荒漠、草原、原始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主的人文景观相互烘托,形
成浓郁的西部特色,这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我国已从总体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阶段,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就为西部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容量巨大的市场
西部地区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优势资源的开发水平低,地区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区域产业布局不协调问题突出等,因此,还需要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西部大开发要以大规模投资为先导。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汇报率,关系到能否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踊跃到西部地区投资,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推进。
(一)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1. 投资现状
据本人掌握的资料,2003年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843.5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9.9%,其中国家财政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西部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少,2003年西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2亿美元,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3.3%,其总量甚至不如东部地区的一个城市。
西部与东部比较,土地、劳动力供给充足,成本普遍较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投资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投资者到西部投资并不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投资回报率偏低的制约。投资回报率偏低,除了受经济基础、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制度性因素带来的交易成本偏高,包括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带来的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市场发育程度低带来的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收益率不高,产权模糊带来的投资风险,政策实施扭曲带来的利益消耗等也是主要原因。
2. 投资回报率
投资者到西部投资不活跃的原因,除了硬环境较差之外,还有就是真正能够按市场化运作和能够盈利的项目较少,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大程度上沿袭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资金等要素利用效率不高。
3.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高低是影响投资回报率的重要因素。西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对降低生产成本是十分有利的,但较低的生产效率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
⑴ 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高,较低的劳动成本对降低生产成本作用明显。西部劳动力供给充足,2003年从业人员18796万人,占全国的29%,高于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16.9%的比重。[4]但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不考虑其他因素,西部地区对劳动投入的回报应该相应地高于东部地区,但事实上,由于西部从业人员中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员和熟练工人比重小,这就使效率工资高于东部。投资者为了实现比较利益,宁愿花高价雇用熟练工人、技术工人,也不愿因为节约工资开支而使投资效益下降。即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投资者可能做出即使增加工资支出,也要在东部投资的决定。
⑵ 土地成本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厂商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现在土地出让是一次性收缴有偿使用费,这笔费用对厂商投资决策影响较大。西部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后备土地资源总量大。但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的差异。西南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可用于工业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土地资源开发也受到限制。
总体上西部与东部土地成本差异虽然没有劳动力成本差异这么明显,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水平。东西部地区土地要素价格差异没有明显拉开,除了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地方财政对土地收益的依赖性较大。
4. 交易成本
西部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易成本偏高。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成本。
⑴ 运输成本
我国的主要市场在东部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往往通过东部沿海港口对外出口。西部地处内陆,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较高的运输成本使其总成本高于沿海地区同类产品,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⑵ 信息成本
西部信息成本较高,主要表现为政治透明度低和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完善。西部地区开放度相对较低,外界对其了解相对较少,加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不如东部地区,直接增加了信息成本。
⑶ 契约成本
西部契约成本偏高主要表现为审批办事手续繁琐。西部地区虽然也在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但审批事项仍然较多,所需时间较长。具体问题主要是审批程序多,手续繁琐;多头审批,各部门缺乏相互协调;项目审批不规范,随意性大;项目审批政策不明确,不确定性大。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加大了投资者的成本费用和投资风险。
⑷ 监督管理成本
西部市场经济秩序还不规范,往往形成对外来投资所获利润的侵蚀。例如,普遍存在的巧立名目乱收费等做法,人为地增加了投资者的费用;违约现象较为严重,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行为屡屡发生等等。
综上所述,收各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和经营失败的风险也比东部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西部在劳动力、土地成本和资源价格上的比较优势。
5.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思想观念和东西部分工格局也是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意识已大大增强,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对外来投资者在自己管辖的土地上赚钱获利,进而会出收入往往感到不适。于是,在没有引进资金时,对外来投资者热情欢迎,一旦资金进入,在双方权益上就摩擦不断,使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同时,西部作为资源产地和东部经济核心的外围,与东部加工工业中心进行产业分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仍将是国内资源产地和粗加工工业区,而东部则是深加工工业区。资源和原材料等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市场不稳定,附加价值较低,因此,西部在国内东西部之间贸易中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也是投资回报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 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定,西部地区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取决于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近年来,西部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在税收、土地和工商服务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实际上,对投资者而言,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固然重要,但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比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
1. 放松市场准入
在吸引外资的领域中,一些产业的准入限制和股权限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这些领域大多正是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对外商介入或股权的限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项目达不到理想规模,外商投资企业普遍采用较为落后的技术甚至放弃投资。从有利于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的角度讲,西部地区除一方面争取得到中央政府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灵活性的同时,可在其它产业、部门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以使外商投资能够得到一种平衡和补偿。
2. 加强金融服务
完善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快西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完善发展农村、城市合作金融组织以及包括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有利于西部企业资本形成的市场机制,实行企业资产转让,为存量资本的股份化和资本化创造条件。
3. 大力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使西部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之上。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机制,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营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加强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的同时,加快国家光纤通讯干线和地球卫星接收系统及网络建设,缩短西部与东部地区以及世界各国信息交流的距离。加快大中城市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供给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硬环境,弥补区位条件的缺陷。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改善投资环境,首先必须引起各界对投资环境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对外宣传西部,让外界关注西部,认识最新发展的西部,消除历史上的偏见和习惯看法。第三,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特别要把优惠政策的文件、规定发给外资企业,使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能清楚认识。
6.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策透明度,完善法制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提高政策透明度,将国家和省、地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转发到企业,以便企业学法、知法、守法。让企业了解特殊行业的特殊法律及有关规定,以便在具体经营中自觉遵守。将各项优惠政策具体化,制定实施细则斌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让投资者明白如何使用。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经济封锁、行业垄断,严厉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企业妨碍公平竞争,阻挠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例如近年来,广西招商引资最受瞩目的莫过于“百企入桂”:东盟10国的企业,港澳台的企业,还有些多国内大企业都成为了广西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多年来,广西上下渴望加快发展,同时也有非常好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但招商引资一直没有大的突破。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广西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百企入桂”模式,一改过去单一的招商引资办法,由自治区经协办、团委、统战部、工商联4家单位联手,充分利用这些部门联系面广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招商引资。“百企入桂”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投资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为此,“百企入桂”打造了一整套全新的工作机制。2005年,一位马来西亚大客商打算在广西投资成立一家养殖公司。为了使该客商能尽快办理公司注册登记手续,自治区发改委特事特办,召集相关部门及时审核资料,使前置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仅用几天就办好了项目核准手续,目前公司已顺利注册。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1-11月,全区签订区外境内合作项目2000多项,区外到位资金近400亿元;其中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百企入桂”项目916项,投资额968.79亿元;引进区外资金932.13亿元,区外到位资金290.47亿元,是历年来成效最好的。[5]
可见,要更好地吸引投资,就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各种法制法规,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理念,不断创新招商机制,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西部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引进外资带来的风险及其规避
引进外资对西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们大力推进外资进入的同时,也看到其带来的风险,特别是不计后果的盲目引进外资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已经影响到中国内生本土经济的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正视这些风险并尽力规避。
(一)引进外资的风险
1. 对当地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虽然在1996年以后,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一些优惠政策陆陆续续地被取消了,但有些优惠政策仍然在继续发挥着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内,外国投资者在投资允许的范围、获得生产要素的条件、持股比例、增资扩股条件等方面己基本与内资企业处于同等地位。造成的结果是,相比较而言,内资企业反而在许多方面受到现行体制的约束。比如,相当一部
分企业有很高的负债率,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自有资本严重不足,缺乏流动资金,缺少发展的后劲,冗员和退休人员负担过重,机制不灵活等等。竞争力的严重缺乏,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2. 对于提升内需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对外资最主要的吸引力是劳动力便宜,这一优势对于提升内需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政府政策过度倾向引资,对劳工基本权益未能提供有效保障,使得在部分外资企业打工的劳工工资普遍压得过低,且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于低级打工阶层工薪太低,他们没有消费能力,而中国经济产能却在不断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找不到相应的消费人群,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外贸。
3. 引进外资却未引进技术
外资制约甚至控制着中国产品、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虽然有些外资在中国是以设备和技术进行投资或合资的,但它们只是牢牢控制着技术,而不是对技术进行转让,以此达到控制中国的技术发展,甚至瓦解中国的技术创新,占领中国市场,谋取长远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的很多投资,使用的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所谓“适用技术”的二、三流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很少转让或投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多选择有实力、效益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使用跨国公司母公司所开发的技术,只能依赖于国外,从而削弱了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也就是说,中国利用外资来获得先进技术和由先进技术决定的竞争力提高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
4. 影响民族品牌发展
其主要表现是:(1)在合资企业中,一方面,外方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要求产品使用外方品牌,造成中方品牌消失。另一方面,有些外方通过减少中方品牌宣传费、减少和终止技术开发投入、降低产量等手段,使国有品牌逐渐落后、消失。(2)在合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不是在原有企业基础上合资,而是各自出资建立新的合资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内资企业原本就比较紧张的自我改造资金更加紧张,而且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使社会生产能力更加过剩,原有国产知名品牌在竞争中也遭受到巨大冲击。(3)国外著名品牌的大量进入,不仅造成国内已有品牌失去自己原有的市场,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发展自己知名品牌的难度。
5. 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引进外资的同时,不少外资将污染严重的行业引入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治理环境的成本。近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环保法律越来越严厉,大量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纷纷向落后国家转移。而多年来国内引资数量至上,对引入地官员进行引资数额考核。在这种政策指引下,大量不合环保要求的外企被引进中国,使得中国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得好处逐渐抵不上清理污染所需要的支出。
(二)引进外资的风险规避
1. 创造国内外投资者平等竞争的环境
以往,我国所制定的投资鼓励政策,有很多只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对内外投资者不能一视同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如果给予国内投资者以同样的优惠政策,国内企业具有同样的有利条件,则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可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应该对内资和外资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条件,采用招标方式,内外资企业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择优选择合资者。
国内一些长期垄断的行业,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效率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这些行业在对外开放前,应先向内资开放。将垄断性强,以国有企业为主,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并且制定必要的维护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国内的竞争力。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2. 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
在引资的同时,必须要保障劳工合法权益。近年来,由于有关《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尚未完善,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主体来监督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者,有关方面也没有严格执行法律,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致使外资方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劳资矛盾日趋激烈。因此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加强法律知识宣传,使工人能认知并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地政府也不应过度倾向引资而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既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需要。
3.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
我国可在充分利用外资提供的技术的同时以本国技术条件为基础进行创新,并以教育为本,加大资金力度,培养和吸引一批高技术人才,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加快本国技术的发展。此外,不宜仅把目光锁定在国外先进技术上,还要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真正做到师夷长技。
4. 实施品牌战略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本,品牌资本集合了品牌忠诚度、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度等综合要素,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一个国家形象的有力体现。企业的品牌应该是根源于企业内部,成长、发展、壮大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品牌生存,因此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立、品牌理念创意、优秀团队的建设来实施品牌战略。
5.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避免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具体有3方面:⑴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西部地区的工业由资源工业向科技工业、生态工业转变,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淘汰产生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改进落后的工艺或流程。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西部地区实行“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生态保护对策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手段。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在我国进入十一五之际,西部正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充分利用西部的优势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同时,要严守引资质量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不可盲目引资,才能使西部经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计算
[2]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西部大开发
[3]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西部大开发
[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5]资料来源:广西日报2006年1月5日《“百企入桂”促进广西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