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走高端路线,急于求成。这个打法,一定没有好结果。”
随着2006年中国汽车销售的火爆,一大批汽车企业都在跃跃欲试、企图进军高级轿车市场:一汽红旗高调回归高端市场,上汽入主“全球500强”后,荣威750正式登场;此后广汽也宣布与国外合作研发自主品牌的中高级乘用车并将批量生产,其他再如江淮、奇瑞、吉利、华普也都雄心勃勃、不甘落后。中国目前在出口热潮的带动下,走向中高端似乎已经渐成时尚。国内甚至也有媒体不断为此推波助澜。
对于这种现象,长期研究汽车产业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著名研究员王小广在主持研究了相关课题后拿着一份《2006年汽车工业景气增长形势及2007年展望》报告对《环球财经》记者说:“现在就走高端路线,急于求成。这个打法,一定没有好结果。”
下面就是《环球财经》记者对王小广的独家采访中的一段内容。
《环球财经》:展望未来,您如何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王小广:通过对家电、电脑、手机普及率变化与产量的关系分析,我们发现耐用消费品普及家庭基本都遵守“三浪加速”定律。
根据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汽车保有量从1-3%到20%的阶段是普及阶段;20%-60%阶段是最关键的汽车化阶段;从60%到80-90%是市场饱和阶段。
从2005年中到200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了30%,今明两年可能处于第二个小波,完成第一轮增长。当前正处第一浪加速增长的后期,而第一浪加速属预演性质,估计到2009年前后中国汽车保有量可以达到20%(目前国家统计局对家用汽车普及率的数据明显偏低,低一倍多),乘用车产销量达到900万辆。
2011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规模化的高成长期,即第二浪加速增长阶段。在达到20%家庭汽车普及率的重要关口后,估计汽车行业发展要经过两年左右的调整,然后汽车将进入第二浪的高增长期,这期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将从20%向60%进军,这是一个关键阶段。也就是说,2011-2020年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的黄金十年。这个过程将跨越整个“十二五”,到了“十三五”可能还会有一点。在此期间,中国汽车工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会维持在12%-13%左右,到了“十四五”可能就会放慢了。
在2021-2022年前后中国汽车产业将开始调整并为进入第三浪高增长作准备。按2021年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达60%算,届时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达到8亿左右,那么,城镇乘用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是现有的乘用车保有量的10倍,年递增17%。
2007年轿车产销量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增长25%左右。目前北京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9%,井喷时期马上就会到来。
《环球财经》:近期不少汽车生产企业在出口热潮的冲击下都纷纷瞄准了中高端市场,对此您如何分析?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应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
王小广:消费者爱国也要讲究实惠。“从高端切入、采取高起点战略”在中国目前的汽车工业中难以成功。之所以这么说,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品牌需要一个积累和升级的过程,高端品牌包括着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及长期的企业文化的积累,在这些方面我们在短期内无法超越。
二是高端市场的分工细化更明显,规模小但客户的忠诚度很高,因此很难改变客户的偏好,价格在这一市场处于次要位置,最讲究的身份,如奇瑞的东方之子质量很好,价位很有竞争力,即性价比很好,但由于缺乏品牌积累的时间,无法体现购买者的非经济价值,因此,其市场表现很一般。
红旗的问题也一样,它最主要的失败就是定位错误——定位在高档车注定要失败。我敢预言,现在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高起点战略同样难以成功。从中端切入有较大的成功希望,但都不如从低端和中低端切入有优势。
目前合资品牌中一汽大众、上海汽车、广本等都有自主品牌规划,但我们对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两点怀疑:一是品牌定位都追求高位切入,造中高档车,外资战略肯定是将此与原品牌分开,因而在市场上难以立足。二是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真正发展自主品牌的内在动力不足,不切实际的定位也许正是一种拒绝自主品牌发展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