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宏观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正确分析这些特点和问题,对于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较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经济增速再创新高,工业增长尤为强劲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并创下新世纪以来季度最高值。从结构看,三大产业都保持较快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比去年同期略快;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也是近几年的历史最高值;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增速依然较快。二、三产业的增速差继续扩大,由2005年底的1.8%扩大到3.8%。

工业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速度逐月加快。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月快0.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个百分点。从结构看,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8%。重、轻工业的增速差由2005年底的1.8%扩大到2.7%,反映出我国重化工业进程仍在加速。

2、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近3年的平均值要高出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比近3年的平均值高出2个百分点。

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带动下,消费需求依然保持旺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是2003年以来的较高值。

尽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由于二者的统计口径不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仍然慢于城镇居民。数据显示,2003年—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3、价格指数止跌回升,通胀压力尚不明显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八大类主要商品价格走势呈五涨一平两跌:食品价格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其它类商品价格略有下降。

受工业和投资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生产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有较大上涨。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6月份,两大指数分别上涨了3.5%和6.6%,均比5月份快出1.1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CPI当月增速自4月份以来逐月上升,分别为1.2%、1.4%和1.5%,但扣除翘尾因素后,新涨价因素分别只有0.7%、0.7%和0%,并没有显示出逐月增长的态势。同时,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上游价格向下游CPI的传导过程较慢,且影响较小。所以,可以肯定,今年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不会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CPI编制方法是与国际接轨的,但目前的CPI水平确实与人们的实际感觉差距比较大,而且也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走势背离。这说明,现行CPI编制方法在商品选择和权重分配上还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说明,仅仅有CPI是不够的,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包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体系。

4、企业效益出现好转,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75,比去年同期提高15.66点;企业上交税金总额6251亿元,同比增长23.3%。上述指标增速均创下近两年的新高。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3456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为近两年的最低值。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被国家发改委圈定为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也大幅增长。比如,纺织业利润增长了38.3%,汽车业利润增长了70.8%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去年开始的产业调控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另一个是这些行业的出口在今年大幅增长。这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科学界定和分析产能过剩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受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上半年全国税收继续大幅增长。据统计,全国共入库税款19332亿元(不包括关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增收3522亿元,同比增长22.3%。若加上海关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958亿元,则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4.4%。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障、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收入,我国的总体税负已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

5、国际收支顺差迅猛增长,人民币汇率稳步上升

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79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285.9亿美元,增长25.2%;进口3671.5亿美元,增长21.3%。外贸顺差逐月加速增长:1月份是94.9美元,到6月份达到614.5亿美元,增长了54.9%,创年中值的历史新高。

1-6月,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略有下降: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9750家,同比下降6.8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4.28亿美元,同比下降0.47%。利用外资增速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导致国内流出的“假外资”减少。上半年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等地对华投资占到了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5.2%。但这些地方的外资实际上是“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大多数是假外资。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外资给我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但到今天,外资更多地是向我国转移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造成社会净福利损失,对国内资金形成挤压,并占用了大量财政补贴。所以,外资增速下降不是一件坏事情。

受净出口异常增长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也加速增长,各月份的增加额分别达到263、348、562、761、1061、1222亿美元,6月末外汇储备达到了9411亿美元,不仅创造历史新高,也创下了全球新高。

在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价跌破1:8的心里关口,6月末收于7.9956。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外贸顺差过大、货币供给过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影响,有必要进行分析。

1、外贸顺差过大

外贸顺差逐月加速增长是在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下实现的,这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汇率弹性是较低的,企业竞争力也较强,这是一种好现象。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政府价格管制和社会性管制的缺失,我国出口商品中很少体现了环境、安全、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出口成本低于合理水平,这也是导致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因素。

外贸顺差增长的结果大大超过了很多机构的预期,主要是由于出口增速没有如原来预期那样保持下降的态势,而是企稳回升。从周期性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外需较快增长和国内产能过剩。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强劲。第一季度,美国经济走出去年飓风导致的经济下滑,增速高达5.6%,是两年半以来最强劲的增长速度;日本和欧盟经济也加快增长。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无疑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另外,近两年国内产能增加很快,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为产品寻求海外市场,扩大出口。

外贸顺差的急速增长,加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首先,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对货币政策的选择形成掣肘。其次,还会增加贸易摩擦,并带来一些政治问题。

但更要关注的是,巨额外贸顺差里面可能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资本流入,进而使GDP虚增。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数据应该大致相当,但事实上,我国的进口数字大大高于外国的对华出口数字,而我国的出口数字则小于外国从中国的进口数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虚报进出口货值,夸大实际出口额,从而把高于实际货值的外汇转移到国内。这种外汇收入,实际上是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建仓行为和投机行为,不是真实的贸易顺差,随时可能套利后撤离。

据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的计算,由于虚报货值和转移定价帮助外汇资本流入,2005年我国102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隐藏了约670亿美元的非贸易资金流入,真实的贸易顺差仅有350亿美元。按此比例计算,今年上半年真实的外贸顺差只有210亿美元。

以各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简单平均数计算,今年上半年外贸顺差约为4931亿人民币,占GDP的5.4%左右。但如果真实的外贸顺差只有210亿美元,那么上半年的GDP值将下降到88197亿元,GDP增速将下降到9.5%左右,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也将下降到1.9%。也就是说,上半年10.9%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可能有1.4百分点是虚增的。从物价水平来看,GDP的真实增速应该在9.5-10%之间。

2、货币供给增长较快

央行确定的2006 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 万亿元。

但从上半年的数据看,这些目标完成起来可能有困难。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超过目标2.4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3.9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同比增长12.5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半年的信贷增幅就超过了全年目标的85%。

货币供给增长较快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今年年初就加大了央行票据发行量;年4月28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五一长假前夕与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发文,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7月5日起又将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即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虽然6月份M2、M1和贷款增速都比上个月有所回落,但是紧缩效果并不明显。

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与第一个问题有关。外贸顺差过大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对稳定,央行必须维持低利率来抵制热前流入,同时通过央行票据来回收流动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的策略在抵制热钱方面基本是成功的,但低利率也降低了国内资金成本。

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还和商业银行信贷偏好增强有关。今年各大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后,其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大大缓解,加之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大量的人民币头寸,银行由原来的“惜贷”逐渐转变为流动性宽裕,付息成本上升,进而引发银行放贷冲动。甚至有的银行在上市之前就已经签订了大量的贷款项目,上市后就加速放贷,直接影响了信贷和货币的增长率。

货币供给增长过快也和货币政策本身的两面性有关。例如,4月28日的加息措施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借款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息差收入,使得银行更加愿意放贷。而一些国有企业、上游的投资项目以及市政建设项目等对于利率的敏感性一般不如银行,因此,升息对于借款意愿的抑止小于对贷款意愿的刺激,紧缩效果当然就较小。

需要关注的是,反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观察指标主要是CPI。但当前的CPI水平并不高,没有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与实体经济关系更密切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也不是很快,因此,央行的举措只能理解为抑制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房地产价格。因为货币过剩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来吸纳,也可以通过资产市场来吸纳,若是后者,就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利率最为敏感,任何紧缩性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都会压制低收入居民的购房需求,从而也有悖于民生导向的住房保障政策。所以,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之后,货币政策工具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是否过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增长速度是否远高于均值,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引起总供求关系的紧张。

由于2003-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季度平均增速为30.65%,上半年31.3%的增速并不是特别高。而且,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国家在铁路、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地方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都在启动,投资规模必然较大。

从投资结构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教育、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资。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6.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下降了0.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在逐步优化。

从物价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来看,当前的投资增长也没有引起总供求关系的紧张。因此,虽然上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还是基本合理的。不过,需要关注的是,今年2月份以来,城镇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6.6%、29.8%、29.6%、30.3%和31.3%,呈现出了逐月走高的态势,有必要加以控制。

投资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与第一个问题有关,因为投资增长主要是由贸易部门(制造业)带动的。其次,与第二个问题有关,低利率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诱导了投资贷款,前5个月国内投资贷款增长了24.1%。最后,与地方政府有关,上半年地方项目占到了全部投资项目的89.6%。而且,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放大了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对投资的诱导作用。

4、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

2005年,全国、尤其是上海等地的房价快速上涨,引发了居民的严重不满。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八条”和“七部委文件”,将控制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一些地方也采取了相应的房价控制措施。但调控结果与控制房价的目标背道而驰,不仅全国房价总体继续上涨,北京等地的房价在2006年一季度甚至大幅飙升。于是,2006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六条”,随后央行等九部委根据“国六条”精神联合公布了15项紧缩政策。

从上半年的数据看,调控效果开始有所显现。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7695亿元,增长24.2%,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上半年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的争论,使各界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和政府职能的认识逐步升华,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共识,比如,建立民生导向的住房供应体系。“国六条”将“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放在第一条,说明很多共识已经形成了政策。

但这一政策的落实,难度将会非常大,尤其是建设小户型和增加低价房。据德国、日本和瑞典3国的统计,从1960年至今每年建设住房的平均户型,大多都在100平方米以下。而我国2004年当年建设的住房中,15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总建房数的60%以上,有些地区高达到85%。今年上半年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217亿元,同比仅增长6.1%,而同期商品住宅投资比去年增长了28.2%。廉租房的处境更加尴尬。

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的错位。当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目标实际上存在三个(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三重),按重要性排序分别是:保持房地产投资的合理增长(本质上是经济增长导向和经济效率目标);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本质上是社会公平目标)。由于各级政府担心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将会影响到第一个目标(即经济增长目标),在实际调控中陷入了两难处境:一方面“怕涨”,另一方面又“怕跌”。或者说,政府仍然在“保持经济增长”和“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这两个目标孰轻孰重之间徘徊,而其实质则是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难以做出轻重取舍。

本轮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有另外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全球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2002年取消了外销房和内销房的区别后,我国境内房地产在外资投资方面没有了任何政策障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7个成员中少数几个对房地产投资没有限制的国家。这样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下,大量国际资本投机人民币,使央行被迫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推动房价上涨;同时,还有一些国际资本直接或变相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刺激房价上涨。这说明,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还相当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监管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健全征信体系。对房贷项目按风险进行甄别,实施差别性的贷款利率或者首付比例,这些措施更多应该是商业银行自身该做的事情,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央行或银监会的干预。

5、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还存在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出口——投资循环中断的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过大,不仅表现在外贸顺差上,也表现为贸易行业的投资增长上,而且二者相互循环:出口增长带动贸易行业投资增长,而贸易行业投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出口增长。如果世界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于要素成本的上升速度,这种循环就没有问题。但是,世界经济也是周期性的,一旦世界经济走向低谷,我国出口就将减少,并带动投资减少,出口-投资循环就会中断,最终导致国内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又会带动全球经济下滑,进一步影响到国内出口-投资循环。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世界经济在这两年是上升周期的顶点,随着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和各国紧缩政策的出台,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在明年以后向下调整,我国出口——投资循环中断的风险在加大。所以,我国应该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保持国内经济较快增长。由于总供给增长较快,4-6个季度连续保持10-11%的经济增速,应该不会导致总供求关系的全面紧张。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忽略本国对国外的转移支付),出口-进口=储蓄-投资 + 税收-政府支出,即:净出口=储蓄投资缺口+政府收支缺口。如果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近两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恰在于我国国内储蓄和政府税收增长较快,储蓄率过高,宏观税负过高。储蓄率过高,是因为消费率过低。其根源又在于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企业盈余、政府税收比重过高,居民收入比重过低且分布严重不均。而且,政府对公共产品支出较少,使居民必须用个人消费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消费倾向下降。因此,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率。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大幅度增加政府对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的投入,即可在短期内减少政府收支缺口,降低净出口,又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增加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性和均衡性。

三是经济发展战略扭曲。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扭曲为以GDP增长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扭曲为效率唯一。战略扭曲的最大危害是造成了财税体制、官员激励机制扭曲,使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成为“经济人”,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政府部门一方面打着“发展经济”、“政府调节”的旗号,极力控制公共资源,成为资源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对中央政策刻意曲解、阳奉阴违,成为宏观调控的最大阻力。因此,从短期看,为了保障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必须对这些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和官员予以严厉制裁。但从中长期看,不仅要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官员激励机制,更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发展和改革战略进行深刻反思。比如,党和政府的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政府调控应该遵循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还是行政体制?等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对大多数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很多战略性的目标、原则和思路应该进行重点调整了。

三、下半年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

1、外部环境

2005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再次加速。2006年4月公布的OECD领先指标继续强劲回升,这预示OECD经济在未来6个月还会持续好转。IMF最近将全球GDP增速调高至4.9%,调高了0.6个百分点,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好于此前的预期。

但由于住房市场的逐渐降温、利率和能源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预计美国经济增长从第二季度起将会放缓。美联储6月14日发表的经济形势报告预计,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仅为第一季度的一半,大致为2.5%到3%。另外,随着全球通货膨胀形势骤然紧张,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了货币紧缩步伐。除美日欧央行加息外,韩国、印度、丹麦、南非和土耳其也选择了升息。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可能将从强劲增长转为温和增长。

2、政策走向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将严控新开工项目、全面清理在建项目和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加速淘汰产能过剩和生产能力落后的产业,并尽快分解和明确各地区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减排的任务,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也将得到加强,这些措施将会对投资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将继续调整出口退税率,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类产品实行零出口退税率;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则保持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同时还会加快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增加社保投资,促进公平收入分配,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货币政策总体上会由稳健走向“偏紧”,但调整的力度则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要看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大小:压力大,力度可能就小,反之就大。由于美国态度缓和,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缴的份额增加,近期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相对缓和。随着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息,货币流动性被抽紧,国内QDII的引入,也都有助于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可能贬值,人民币相对于这些货币也将贬值,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还将继续增长,这又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美联储可能会在今年年底结束这次长达两年的加息周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届时会重新加大。综合判断,人民币12个月内的升值幅度将会同美元和人民币利差一致(2.5-3%之间),而货币政策仍将会在利率和汇率之间求得平衡,可能的趋势是小幅加息和人民币小幅升值并行。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央行将继续向贷款过多的银行发行定向央行票据。

总的来看,2006年宏观调控的走势,还会是坚持“双稳健”取向,但货币政策将会偏紧,而财政政策将会偏松。

3、趋势预测

由于在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规模仍然较大(前5月份分别增长了26.9%和23.6%),上半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有较大提高(上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4.2点和4.0点),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难迅速下降。初步估算,如果不出台2003年那样严厉的行政调控措施,第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30%左右,而全年将增长28%左右。

受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下半年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可能与去年持平。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6月份,预期个人或家庭收入在未来会有所增长或保持不变的消费者占65%。国家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的出台,也将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的增长。但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负担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度减轻,居民的储蓄倾向仍将较高。初步估算,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3%左右,而全年将增长13.2%左右。

由于国内外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进出口增长仍将较快。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贬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出口,并带动进口。因此,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可能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小幅回升,而全年增长将会有所回落。初步估算,第三季度出口将增长26%左右,进口将增长22%左右;全年将分别增长23%和21%左右,贸易顺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

虽然通胀压力在当前并不明显,但经济高速增长、货币供应较多、国内资源价格上调、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增加了2006年通货膨胀风险的可能性。不过,由于总供给增长迅速,国内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价格水平也不会有太快上涨。初步估算,第三季度CPI将上涨1.7%左右,全年将上涨2.0%左右。

受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预计,第三季度GDP将增长10.5%左右,全年将增长10.2%左右。

总体来看,2006年下半年投资、进出口增速将保持强劲,消费增长仍然较快,宏观经济仍会延续去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3635.html

更多阅读

宜都一中食堂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宜都一中2016高考成绩

1970-01-01 08:00:00作者:骆志雄来源:浏览次数:3423文字大小:【大】【中】【小】宜都一中食堂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学校行政的正确领导、食堂员工共同努力,按照食堂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承诺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圆满地

百度朱令吧2006年上半年大事记 2016上半年中国大事记

这是一篇长征网友写于去年6月百度朱令吧半年纪的文章。适时存在了半年多的百度朱令吧突然在一夜之间被封吧,原因不明,让为了朱令案讨论而来的人们一下子陷入了迷惘与困惑。大家该何去何从、如何继续对朱令事件的关注的问题,也由于了百

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2013年上半年汽车及其零件进口分析

     上半年汽车进口销量大跌  今年上半年,国内车市迅速增长,销量重回两位数增长。但进口车市场销量却出现同比大幅下跌形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含整套散件,以下简称为

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 2012年上半年零部件上市企业净利率分析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宏观经济疲软、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持续打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车企业净利润大面积下滑。而上游的零部件企业受整车市场的拖累,今年上半年也表现出颓势。  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2006年中国经济 2006谁照亮中国经济?

2006年12月25日,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发布了其23位候选人名单。这些候选人大多是《中国企业家》杂志2006年报道和关注的对象,作为与经济人物最贴近的一本杂志,《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直深度参与这个活动的策划、评选。在这个名为“

声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为网友帅哥败在矮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