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而且伴随着不同的时代,以不尽相同的质和量状态存在。资源本身是相对静态的物质,但随着其质和量的变化,尤其是量的急剧缩减,引得一片争议。当资源相对过剩、绝对紧缺的时代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时,它便成了一种稀缺,也促使了人类狂热的不懈追求!
土地资源与财富发展18世纪,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有一句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既融合了经济学之基础释义,又蕴含着哲学之普遍观点。或许与社会发展的某种规律相吻合,此观点一直以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记得在2005年年底的一场论坛上,曾经听到一位政府官员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矛盾也日益凸现,如果企业家将现有的只有一两层厂房式工厂由“横向”转化为“纵向”发展,减少占地面积,增加楼层高度(如由原来的两层变为十层),则能给社会节约大量土地,利用这些资源,还可以再发展其他产业,推动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政府的建议是出于宏观大环境之下的考虑,而企业则更倾向于微观思考。aihuau.com老板有了钱,拿出一部分资金买一块地,建起一座工厂,盖个一两层的厂房,利用合法手段做正当的生意,这种经营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今天买了这块地,明天说不定就升值了,既在经营企业上赚钱,又安安稳稳地赚土地升值之利润,何乐而不为!但是问题就出来了:一个两个企业这样的行为,并不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太多的浪费,但若是成千上万企业主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与日渐膨胀人口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这种情形之下,政府将何以应对这种局面?城市会发展成什么样的格局?人民的生活又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随着城市化浪潮的进一步高涨,目前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土地紧缺的难题。企业发展要建厂房,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与之相配套,“企业建厂房,政府要盖章”本来是一件对于政府、企业都有益的事情,但就目前情形来看,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再加上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导致实际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小,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而新生的企业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这势必形成“企业扩张”与“土地紧缺”之间的新矛盾。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不但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企业家所要关注的,企业如何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不仅是一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长远来看,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目前,企业划出一块地来建厂房,偌大的地方却只能建一两层的厂房,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技术困难,从空间上来应对土地与发展的矛盾。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建一座10000m²的厂房,按照现在普遍流行的方式,以两层计算,需要征用5000m²的土地面积,而且这只是包含了纯建筑面积,还不包括其他各种用地,如走道、行车道、围墙、绿化等。换另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我们将厂房建到十层,则只需要征用1000m²的土地资源,与传统的建厂方式相比之下,建筑面积同等,而实际利用土地面积是其五分之一,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大大降低了拿地成本,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政府及企业都是有好处的,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当然,有些特殊行业可能不太适合“高层建厂”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要考虑到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便利因素,但相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考虑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尤其是行政办公区域建造,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行得通。不管今天企业发展得怎么快、效益有多高,但“企业扩张”与“土地紧缺”这一对矛盾必须是每个人都要关注的。尤其是作为企业“代言人”的企业家,不但要考虑到如何优化自身产业以提升竞争力,还要面对怎样实现让土地由“扩散型”向“集约化”的转变,至于技术上的困难则有待于运用好各种“战术”功能,而最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准确把握,这样才能致胜于未来。作为企业个体来说,更注重自身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而每一个企业都有权利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答案是肯定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企业的行为除了受到法规约束之外,还至少有一层道德因素在起作用,当然,这种影响并不能用具体的数据或模式就能表达出来。一个企业很有钱,你可以有充分消费的权利,但过分的消费则变成了一种潜在的浪费,对企业本身造成资源过度消耗不说,更严重的是可能给社会造成太多的损失,更有甚者,可能引导一种不良习俗为一部分人所“膜拜”。在这一点上,社会和大众会有一个看法,他们会用大众化的眼光去审视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可以带动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而坏的榜样则可以产生遗祸众生的威力。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以正确的观念引导个体发展,以使其不脱离宏观调控之下的正常轨道;而企业则要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公益性。只有这对“矛盾”转化为统一体,才能真正树立一种新风尚,推动潮流,引领主流,力争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土地资源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资源的一部分,但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发现,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一个重点。一种“资源观念”影响多少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需要正义的、顺应潮流的力量来推动,大众则需要和谐的环境、进步的力量来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但是任何和谐、进步的局面是需要汇聚各种力量才得以实现的,如果只是一少部分具备了这种思想,即使“千呼万唤”,也未必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更无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了。当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世界排名第一,还有国土面积排名第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分布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资源。将范围再扩大一点,地球面积之大、各种资源之丰富、人类怎么样从衣不遮体到现在的几乎无所不能、前景如何美好、发展有多迅速……也就是从那时起,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国家和地球上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现在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在很多方面我们国家的资源都很紧缺,但那时所受的影响仍不时地占据着头脑,思想稍微一“放松”,又会为国家诸多“丰富”的资源而感到自豪,而正是有了这种观念,觉得个人浪费那么一点点资源就不算什么大事了,确实,在这样大的一个国家里,一个人的浪费算不了什么,但人性都是相通的,若每个人都如此,都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没事也得成事了,正如温家保总理的那句名言:在中国,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也就变成大问题了,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也就变得很小了。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中国的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材料,因为各种高端技术还没有真正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再加上庞大的经济体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与经济现象,现阶段基本上无法实现诸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投入与产出相对协调的局面,中国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现状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取决于其综合实力的竞争力,当我们用数倍甚至几十倍于发达国家的投入而获得与他们相同的产出,我们的竞争力何在?当我们用相当于8亿件衬衣的财富才能换取人家的一架飞机时,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解决之道,需要深刻思考。节约资源与促进发展,孰重孰轻?其实,摆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放置于全球范围来说,也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从主观意义上来说,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人类当然有权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而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人类的力量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发展的本质规律性。这就是说,人类有消费的欲望和本能,消费的对象则是各种原始资源或者被人们转化了的资源的其他多种形式,而人不能直接凭空创造物质资源,而是凭借一定基础之上的重新改造。所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体。资源大多可以自然形成,昨天的人们利用前天生成的资源,今天的我们可以利用昨天已经生成的资源,明天又需要利用今天正在生成的资源,后天则利用明天生成的资源——看似一个简单的资源生成-利用-再生成-再利用的循环过程,只要地球正常运转,这种连续性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推断没有错,可以这样认为,但这种现象放置于几千年、几百年前可能适用,因为那时社会经济、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发展远远不如今天的状况,那时消费的资源只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大部分资源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或者是凭当时的水平根本无法利用一些需要高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的资源,在资源生成速度远远大于人类消耗能力时,资源困惑也就自然不会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了。比如,在古代,人们没有发明汽车、火车、飞机、火箭等高消耗的工具,充其量只不过是冶炼钢铁、燃烧煤炭、开采矿石、开山凿石等一些生产力较低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来支撑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或者说那时的人们根本无法运用高科技手段去任意“胡作非为”,客观上讲,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就为地球保留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资源,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和谐发展。而在今天的社会,现实情况是各种资源大量被发现并利用,尤其是像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早期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有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依靠牺牲和浪费太多的资源、破坏原本优美的环境为代价,或者说一些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集全球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国家,形成了“一国发展,全球支援”的恶性发展模式。为了开采煤炭、开发石油,人们不惜将钻头探入几百几千米的地层;为了穿得更“好”,人类可以披着动物的“皮”;为了吃得更“好”,不惜上山下海,满足私欲,过去的“非典”、现正蔓延的“禽流感”,无不与人类的这种“嗜好”有关……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如果人类能够选择可以回到几千年之前,人们会不会欣然向往呢?答案肯定会有两面性:一部分人会赞同时间能够倒流,去享受那时的“小国寡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另一边是何样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则坚决反对这种人类和社会文明的倒退,留恋今天的繁华与昌盛。当然,假设归假设,过去的历史不可能再回去,既然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也就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但我们可以想象,与今天的资源紧张的现状对比一下,千年前保存完整的资源储量确实会今人心动。众多研究数据表明,当今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看似数量颇大,但其使用年限却并不长远,现在全世界的资源消耗程度确实惊人,有限的资源迟早会被人类消耗殆尽,而后续资源却又无法及时补充上来,自然生成的资源也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人类生活和经济迅速增长的资源需求。打个比方,当新资源以10%的速度递增,而各种消耗却以20%的速度发展,短期之内或许还感觉不到多大负面影响,因为地球资源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长远来看,这些有限的资源供养着六七十亿人的日常生活和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正常运转,肯定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节约与创新必须要同步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矛盾。资源问题,不仅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资源之“痛”,全人类的问题资源如此宝贵,怎能太过浪费?设想一下,全球每年的上万亿美元军事开支何其庞大,消耗大量石油、钢铁、稀有金融等宝贵资源,而这些本来可以不必要的浪费正是因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各种冲突和不稳定因素造成的;虽然地球大部分表面都被海洋所覆盖,但如此多的海水资源仍然不能大面积地被人类利用,缺水已成为影响许多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资源的“丰富”与“紧缺”这对现实矛盾始终困扰着一代代人;现在流行的私家车,满大街都在飞奔,而且追赶“时尚”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消费如此之旺,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经济飞速发展,但与长远的资源利益相比,这种增长是否真正促进了发展,还有待于全面、和谐意义上的思考,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呢?有一句灰谐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不管人类怎么聪明,终究逃脱不了上帝的思维,而如果加以客观规律的因素分析,人类的行为始终是在某种规律之中,人不可能超越客观规律性而凭自己的意愿为所欲为。规律必然高高在上。如今,则是“人类一用油,地球都颤抖”,资源之“供”与人类之“求”之间的关系已不那么协调。按照世间万物守恒定律的启示,人类财富的增长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缩减,而现实情况是,人类既想让财富无限止地增长,同时又要让资源源源不断以满足财富增长的需求。又是一个矛盾体!资源之痛,人类之痛!正是因为有了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人类社会才有了如此快速的发展,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时,或许会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可能我们今天口口声声坚决拥护的事物到了明天就立刻成了反面教材,以今天观昨天,许多当时先进的理念已经成为了过去,而到了明天,反观今天的一切,我们会有何感想和领悟?纵观世界历史,正如那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真正能够“并行万古而不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物和理念少之又少。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创新能够作为标准而实行多少年,只是期望能够给未来的时代和子孙后代留下最少的遗憾,今天实施的方案不一定能完全惠及到明天的全面发展,但至少要考虑到今天的行动不能阻碍甚至破坏明天的进步。要达到这种高度和境界,就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之道,既能掌控当前形势,又能把握未来方向,以不变应万变,动静结合,天地相生。现在的社会形态也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过程,“天下和合”还无法成为一种现实理想社会的存在形式,但这个理想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或许有一天就真正实现了。当这种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是“偶然”的因素和“荒唐”的想法变为必然的事实时,世界也许会变得更加不一样。任何资源都是共享的,愿它生生不息,更希望万事万物和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