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与封建礼教制度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我国存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类型。

  而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影响最深刻的当属“男耕女织”的小农意识和“君君臣臣”的封建礼教制度。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与封建礼教制度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男耕女织”的小农意识?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简称小农意识。其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其结果一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烧香修坟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有更多的结余;三是飘然自得,不可一世。“没有我哪来的小富”。连骂几句老婆,踹两脚自家的狗都以为比美国总统的能耐还大。

  缺乏自律。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哪来的自律。有小农意识的人一般很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官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谈不上。

  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传统农耕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封闭性、保守性、悠闲性、平均主义、经验主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血缘与地缘意识浓厚等文化特征。

  因此,传统农耕文化的消极因素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存在冲突,并给企业的文化主张、文化管理实践带来负面影响,桎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活力,阻碍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降低企业的存在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尤以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当经济体制、营商环境、创业思维面临转型时,由于文化观念演进的滞后性,致使积淀在人们思想灵魂深处的农耕传统文化必然抑制竞争、开放、自主、创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这就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桎梏之一—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沉疴的农耕文化

  而作为封建礼教制度:君君臣臣、三刚五伦、三刚五常等意识形态,不但自始至终地影响着我国2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桎梏着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尤其桎梏着作为社会文化分支的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封建礼教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国人国民性的科学演进。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文化、溜须拍马、崇洋媚外、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窝里斗等劣根性,无不因于封建有毒文化的沿袭。

  然而,知识经济的浪潮和知识经济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波及科技和经济,而且将引发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全方位演进。在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残余的影响下,企业文化可能呈现出多面性和边缘化倾向,企业员工的文化认同不可避免地出现多重的不稳定性。

  因而,摆脱传统、腐朽的文化束缚,建设基于优秀社会文化之下的进取、互助、忠诚、创新型企业文化、培育积极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广大的企业人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4092.html

更多阅读

论文明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论文明与文化内容提要: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

井底望天:文明与人心

  井底望天:文明与人心    问:龙应台说:缺乏文明力量,北京得不到港人、台人心。    答:龙应台这个说法,就是我说的文明冲突。香港这次的事件标志了这个浪潮的结束,大家不信的话,过5年就知道了。    之前我说过虎妈在出大名之

声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与封建礼教制度》为网友驴小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