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招商引资中,很多地方总在宣传,我们中国具有地劳动成本,所以要广泛吸引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充分利用我们的低成本优势,打响“中国制造”品牌。但是,我却不以为然,并且为这种所谓的“低成本优势”感到悲哀。中国真的有低成本优势吗?我们的低成本优势是怎样构建的?我们现在得到了低成本的优势,谁为我们的将来埋单?
我们的所谓的“低成本优势”其实是建立在劳动权利缺失、环境恶化等基础上的。
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分析一下所谓的“低成本”,以及我们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国际上很多企业在寻求代加工时,都喜欢来到中国。所以,在珠江三角洲及其腹地,密密麻麻的很多代加工企业兴建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同样也有很多代加工企业。这些代加工企业是在怎么样工作的呢?
最近,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的事炒得沸沸扬扬。因为《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者在报道中透露说富士康公司强迫工人加班超时工作,薪水也非常低。其实在深圳或者珠三角的其他地区,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他们从内地打量招收工人,付出美国工人几十分之一的薪水,得到的却是高额的回报。这些工人没有休息权,没有受教育权,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按秒计时。繁重的劳动使他们不但没有多少收入,还有可能造成职业病和其他身体的损伤。但是企业肯定不给他们上什么医疗保险。将来等待这些工人得到的是满身的伤痛和几辈子也无法支付的起的巨额医疗费。这些费用由谁来出?有些合资或外资企业利用个别地方政府对外资的渴望,在对我国的法律进行挑衅,在对公正和公平进行挑衅。
还有水污染问题。《中国经营报》报道说,国家每年对太湖投入几十亿元用于治理太湖的污染,但是,在已经投入200亿元之后,却发现太湖水质比投入前更加恶化。为什么?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在太湖周边兴建了很多私营企业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向太湖排放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从每天几吨到每天几十吨的污水。国家投入巨额治理费,却丝毫见不到效果。除了太湖之外,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松花江水系等各大江河湖泊也都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对这些水系的污染进行治理,国家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这笔资金来自哪里?这是纳税人的钱!几个工厂破坏环境,却要全民来为他造成的恶果埋单。这样的“低成本优势”是我们所要的吗?
所谓的“低成本优势”是我们付出环境污染、职业病甚至生命、公正公平的社会公理等代价换来的。这些代价不仅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也将影响我们的后代,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失去的,可能会用更大的代价、更长的时间弥补,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弥补的。当我们宣扬低“成本优势”时,有没有想过,谁将为所谓“低成本优势”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