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红花铺镇草凉驿村农民王老汉,提着两袋子平日收集的生活垃圾前往村里新建的“垃圾兑换超市”。称重后,通过折算在超市里兑换了洗衣粉、饮料等生活用品。 “村里建起‘垃圾兑换超市’,让我们既得到实惠,又美化了环境。”王老汉高兴地说。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由于处理不当,有时就会给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凉驿村“垃圾兑换超市”是凤县农村最近悄然兴起一种新型超市,人们拿着可回收的垃圾,即可在超市兑换商品。原来,这是凤县在尝试一种“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政府补贴差价”的新型垃圾处理模式,旨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这种超市一出现,就立刻引起群众极大的好奇,并纷纷拎着废旧物品前来兑换。 收购垃圾的超市 在凤县凤州镇,一个挂着“垃圾兑换超市”的门店前围着五六个村民,有的拎着塑料瓶、空玻璃瓶,有的拿着废旧电池,还有的抱来一些废纸、包装箱等“垃圾”。经过店员一番计算后,并没有直接给大家兑现金,而是让大伙在货架上取走洗衣粉、肥皂、食用盐等商品作为结算。 “这是今年新建成的一家垃圾兑换超市。准确地说,应该是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有害物兑换超市。现在,全县还有5家这样的‘超市’呢。”超市的店员说。
![新型超市:垃圾换商品](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34733337233.jpeg)
“如今,农村垃圾呈现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但生活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变废为宝的,如何发动村民参与其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凤县环保分局局长郑红星说,从2011年底开始,凤县在红花铺镇5个村试行“垃圾兑换超市”,并制定了“垃圾超市服务公约”、“垃圾超市商品兑换办法”等。村民拿着酒瓶、废纸、塑料瓶、废旧电池等,即可到村上定点超市、商店,以高出市场价钱兑换成生活用品。既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又美化了农村环境,深受群众欢迎。 “原来村上一年也见不到几个收废品的,生活垃圾到处都是。如今,有了定点兑换超市,可回收垃圾随时都能兑换商品。一捆废塑料就能换一袋盐,几个玻璃瓶就能换一块香皂,很实惠!”草凉驿村村民王喜云如是说。 据了解,在垃圾兑换超市试点区的村民,占垃圾总量40%的人畜粪便、秸秆等垃圾,通过堆肥和沼气池进行分解;将25%的塑料、玻璃、废纸等可回收垃圾,以及废旧电池、农药瓶等,通过“垃圾兑换超市”进行回收;其他30%左右的碎砖瓦、渣土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则采取深埋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垃圾兑换超市”的建成,红花铺镇真正做到了“垃圾不出户”,垃圾乱扔乱堆等现象基本杜绝,群众环保意识极大地增强,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环境整治模范镇,国家级生态镇。 今年初,凤州镇也尝试推行“垃圾兑换超市”,4月份镇上投资两万元,建起了第一个“垃圾兑换超市”,采购了50多种日用品。一开张,每天前来兑换的村民络绎不绝,不到一周时间仓库就堆满了回收的各种“垃圾”,镇村的卫生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垃圾兑换超市”的试点和探索,已在全县引发“蝴蝶效应”,不少乡镇也准备尝试或推行。 仍需探索实践 “垃圾兑换超市”,虽然备受群众欢迎,但“超市”的运行模式各有不同,还需进一步完善。 红花铺镇5个试点村,是在原有超市和商店里,实行附带兑换功能,高价兑换回收,店主自行联系变卖,镇政府定额补贴的运行模式。由于镇政府补贴资金少,目前资金周转较为困难。 凤州镇“垃圾兑换超市”,则是镇政府今年投资建设的专职兑换超市,聘请专人经营,实行高价兑换回收,镇政府统一联系变卖,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目前来看,运转顺利。 虽然运行模式不同,但对这件事,无论村民还是各村的“垃圾兑换超市”负责人,都一致称好。可如何让这件好事情能更好地继续下去,他们暂时却没有更好的主意。 凤县环保分局的李伟说,凤县现在运行的6个“垃圾兑换超市”,并不同于一般的垃圾回收站。“超市”主要是兑换塑料袋(瓶)、废玻璃及废电池等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生活垃圾为主,也回收一些报纸、纸箱等物品,收购价都高于市场价。 为进一步支持和规范运行,局里已经拿出具体方案,采取“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政府补贴差价”的运行模式,决定对新建的每个“垃圾兑换超市”,给予1万元建设补贴,每月600元左右的收购差价补贴,对于收购的废旧电池,按照收购量,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4000元的补贴。政府将回收来的废塑料袋、玻璃制品等,统一销售给大型回收企业;对废旧电池,则由政府统一回收,集中处理。目前,该方案已经报送到县上。 凤县县长郑维国表示,这种“超市”运行模式,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如何让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政府不仅要把这件事情纳入预算,财政保障,建立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目前,6个“垃圾兑换超市”,仍处于试点阶段,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