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8日)下午,传统的“政策出台时间”,央行宣布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调升0.27个百分点;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4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提高0.45个百分点。
对于央行此次动用加息这种“一刀切”的总量政策,国内市场普遍感到意外。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出经济信号有降温趋势,7月国内投资增速已经出现放缓迹象,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也已显著下降,而CPI也只是极为温和地上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表示,国内经济没有什么大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国内的投资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这些数据和分析,为当前的调控政策营造了一种放松的气氛。
然而,央行的“意外”加息强烈地显示,中央政府从公共政策出发的决策思路,与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逻辑。据有关媒体披露,央行此次提交的加息方案,是基于央行九大分行所做的独立调研。这甚至意味着这样一种可能――决策高层并没有循着传统的经济统计渠道来把握经济的冷热,决定采取何种对策。
如果我们相信中央下半年的调控将采取“组合拳”策略,其实加息也在意料之中。自4月份加息以来,央行已经先后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实行“窗口指导”等多种手段,从“点”到“面”打出了一轮“组合拳”。在中央已经明确今年不再调整汇率政策的情况下,加息政策实际上成了央行的“常规武器”。央行在此前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在银行流动性普遍过剩的环境下,被视为猛药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温和的调控政策。因此,当决策层确认投资及经济过热迹象仍然未得到抑制的时候,加息之剑就会出鞘。
这虽然是事后分析,但我们应该能够从此捕捉到决策层的调控逻辑,在今年之内,调控将会依靠“双轨”政策――行政调控和市场调控,而汇率政策因为主要是制度性改革,而非直接对汇率的行政性升贬值,影响主要在长期,所以目前阶段的市场化政策重点是除了汇率政策之外的其他政策组合,包括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定向票据等。
作为行政调控手段,上周中央也曾发出了今年以来的最强信号,在上周三(1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罕有地点名批评内蒙自治区执行宏调不力,并责成自治区主席向国务院作书面检查。即使在宏观调控形势严峻得多的2004年,这种点名批评的做法也没有过。在短短一周之内,严厉的行政调控和市场调控政策分别出台,向各方表明发出了强烈信号:中央不惜代价,也要厉行宏观调控,必须收到调控效果。
观察今年的宏观调控,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中公布新一轮宏调目标,并以调升贷款利率作警号,开展宏调;第二阶段是中央观察到第一阶段调控收效不佳,于5月中公布抑制房地产过热的“国六条”,以及5、6、7月接连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等。但是,从实际经济的走势来看,难以抑制的资金泛滥与地方的“阳奉阴违”,显然宏观调控仍未见效。从现在开始,将是中央以行政与市场的“组合拳”来抑制经济局部过热的第三阶段。如果央行发出的调控信号还不能奏效,未来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