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绝对优势之前,冷静思考你的比较优势……
——引子
从改变N.Gregory.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比较优势理论案例的一点数字想到的……
探索与发现,是学习经济学必备的一点,我看了曼昆经济学原理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案例,无意之中更换数字,从而得到这样的启示……
农民与牧民的神话故事,假定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农民和牧民。两人每天都只工作8小时,农民生产土豆需要用15分钟,牧民生产土豆需要10分钟;农民生产牛肉需要4小时,牧民生产牛肉则需要2小时。就这样,对比表如下:
这样,一天下来,农民只生产土豆,可以生产32单位,只生产牛肉可以生产2单位;
牧民只生产土豆,可以生产48单位,而生产牛肉,可以生产4个单位。
由于这个网站不能显示图谱的功能,那么各自的生产可能边界曲线可以根据我的所述画出相应的农民、牧民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图,并分别做出每个图的三角形的两条中位线,交点分别为A、B。
就这样,在生产可能性边际的约束内,农民为了既能吃到尽可能多的土豆和牛肉,最终将会选择A(1,16),同样牧民就会选择B(2,24)。
分析:农民生产牛肉和土豆,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都不如牧民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牧民具有绝对的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下面做一个机会成本分析,一般而言,农民生产一单位的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16的牛肉,农民生产一单位的牛肉的机会成本是16单位的土豆;同样不难看出,牧民生产一单位的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12的牛肉,生产一单位的牛肉的机会成本是12单位的土豆。
相比较之下,农民生产土豆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而牧民则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较低,于是,农民去专业化运作生产土豆,牧民专业化的生产牛肉,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一天下来,经济的总量为32单位的土豆和4单位的牛肉。于是,我们发现了经济总量变化的不易衡量性,也就是说,牛肉增加了一单位,而少了8个单位的土豆。现在,假设牧民用一单位的牛肉换取12单位的土豆,这样,农民就获得了(1,20),而牧民则为(3,12)。如果牧民用1单位的牛肉换取16单位的牛肉,那么农民(1,16),而牧民为(3,16)。其实,这种交换是可行的(因为农民生产一单位牛肉的机会成本是16单位土豆),但是到了最后,牧民还是少了8个单位的牛肉,于是,牧民决定用0.5单位的牛肉,换取农民的8单位的土豆,于是农民变成了(1.5,8)而牧民变成了(2.5,24)。现在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以现代社会为例,是不是有强权的国家以更高的交易价格强行交易呢?答案是肯定的。用以单位的牛肉换更多的如18、20单位的土豆。这样的国家是有的。
我个人认为,经济学的贸易是应当把交易的双方放在一个合理的地位上去定位,这里的定位需要考虑的是贸易的交易过程中要看双方之间的地位和权利是否均等,弱小的双方是没有人权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化的交易。因此,当经济总量中出现了一多一少一增一减的局面,那也就意味着土豆总量的减少,使得多余牛肉的一方显得恐慌,就如同石油的总量减少,使得多余金钱与武器的美国一样。可是,应该醒悟的是,如果不能够自主的生产出牛肉而总是从事土豆生产的国家迟早会因为无法抗争而失败,因此,希望生产土豆的国家仔细想一想,不要总是用最原始的贸易方式去和牛肉交易,其实并不是责备伊拉克,我更担心用大量的“土豆”换来暂时的经济增长还津津乐道,如一些暴利的资源类企业吧。弱势就是生产土豆的呀!希望弱势的国家能尽快加大“牛肉”的研究与投入,向着高级的经济链进军。
曼昆的经济学里有这样一句话,“除非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一定相等,否则一定存在比较优势”。我并不是反对贸易,也不是违背经济规律而要求让所有国家的机会成本和美国一样,我只是希望,就算是短期内不能赶上,但也希望一个经济实体,不要总是生产“土豆”,而且好像是在“倒卖土豆的小商贩”似的追求短期的利润,比如原油的贸易……
美国的强大,在于他懂得,我的两种产品都有绝对的优势,而很多国家似乎就没有明白这个问题,请注意,曼昆的经济学的案例的比较优势,并不是直接将比较优势推出的,而是先告诉您一个牧民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一点说明之后,牧民不愿意生产其中机会成本较高的产品而提出了比较优势的理论,就谈起了贸易……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强者的放弃是主动的,弱者的接受是被动的,所以在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经济环境下,没有调动起国内消费的积极性是值得冷思的。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也拥有一定程度的绝对优势,这样无论你去生产什么才能够安全,所以,在通学西方的同时,千万别忘了, 请永远不要忘了你是鹿——弱肉强食!在获得绝对优势之前,冷静思考你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