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后期中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后,中国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靠着“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与“向钱进”的信念,艰苦创业;随后,凭借技术快速做大,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第三阶段向全国乃至国外发展,实行企业规模化;第四阶段开始打广告营销战和后续服务,进行真正的市场竞争;目前到了第五阶段,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阶段,要成为国富民强的强力支撑,这个时候经营企业就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发家致富了。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喜欢走“两栖化生存”的道路,喜欢依附于“权贵资本”。所以现在要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三个: 一是企业发展战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讲的就是内外部的环境。民营企业家要注意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要懂点政治。不仅仅是去“结交官府”、“玩弄政治权术”去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国家宏观市场形势、行业变化及自身地位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通过分析告诉自己的管理层,目前企业的挑战是什么?机会在哪里?优势是什么?弱势在哪里?搞清楚了以上问题,也就搞清楚了自己是领先者、进入者还是追随者。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培育企业的品质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广告文化,塑造企业形象。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是企业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无形资本。照搬照抄是不行的,需要自然而然的形成。一次性或多次的资金投入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收效,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苦心孤诣,循序渐进。最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赞同。使企业文化不再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手段,而是企业存在与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成为“长青企业”。

三是人力资本运营,民营企业正处在一个剧烈的转型期,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在调整,经营领域在变化,员工的文化结构在提高。一个企业不能只有一个强人,一个强人能团结更多比自己还强的强人共同发展,这才是本领;一个人就是一个利润中心,这才厉害。要靠什么?要靠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运营,经济学者周其仁曾说:“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组成的某种“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物质资本产权的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见人力资本配置、磨合与协调,对企业注意化解内外部矛盾,维持企业向心力,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现在许多人来争论的有关于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笔者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和时代客观的制约所在,而这些,有时候是很难用所谓的对与不对来区分的。和看一样东西相反,历史是要离的越远才看的越清楚。 民营企业经过27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完成了由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目的的“量的积累阶段”的历史使命,进入了以全面转型与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的历史任务阶段。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新型工业化战略积极推进等大的经济背景下,所有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产业选择、资本结构、管理模式的转型与提升问题。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时期的最后一年了,希望能使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睡狮猛醒,认清形势,迅速转型。良药虽苦口,但毕竟利于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身心发展,否则必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