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个亮点



 

本文发表在《中国商业评论》2006第七期;

 

中国区域经济有3大亮点。如果说,东莞、昆山是得益于深圳、上海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那么,芜湖就是得益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布点战略。现在,人口规模2亿的华北市场,吸引企业巨头谋划新的产业布点战略——

 

德州、沧州、唐山

谁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个亮点?

 

作者:朱志砺

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研究,主要是由两部份人在做,一是经济学家,二是地理学家。由于经济学是中国的“显学”,经济学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所以主要是第一部份人在唱主角。从经济学,尤其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他们主要是从增长指标、生产要素这些角度出发,所以,研究结果对区域经济没有多少实际操作价值。

从芜湖经验看,从企业战略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规划,才是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的。

2005年春,德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组团到珠三角考察,我跟他们座谈过一次。我跟带队的张恒志先生就说过:德州企业家来珠三角考察,主要是学珠三角的市场意识与比较平等的政企关系。但是更应该到安徽的芜湖去考察,说服市委、市政府两大班子,跟市里的重点企业老总一起去,把芜湖作为德州的参照系来研究。为什么?因为德州与珠三角的区位环境差异很大,而跟芜湖则有类似之处。

中国经济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热点外,还有三大亮点:东莞、昆山与芜湖。

东莞与昆山具有类似性,它们的区位特点有两方面是共同的,一是处于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二是都受益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东莞得益于深圳,昆山得益于上海。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涌入深圳、上海等城市,但由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投资额度与环保等因素影响,一些投资者最终选择了进入门槛远低于深圳、上海的东莞和昆山。这些投资者进来后,由于这两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较好,就产生了集聚效应,先来者吸引来大批的后来者。尤其是东莞,台商及其家族达到了10多万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台商子弟学校也办了起来。从东莞、昆山的企业的资本结构看,主要是外商独资与合资。

芜湖在区位优势的利用方面,与东莞、昆山有着显著差别。

芜湖的区位特点,是处于长三角的边缘地带,是紧靠发达地区的不发达地区。芜湖的发展起源于珠三角的大型企业如美的、科龙等,把芜湖当作拓展华东市场的基地。97年,我去过芜湖,当时我还在一家珠三角大型企业主管宣传。去那里是因为公司在芜湖开设的新厂剪彩。97年的芜湖还比较冷清,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

我当时就断言,芜湖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一颗明星。我的理由是:芜湖的区位优势显著,距离南京才2个小时车程,水陆交通便利;由于身处安徽这个华东穷省,又具有劳动力成本、运营成本低廉等优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芜湖毗邻江、浙轻工业发达地区,再加上安徽本身有一定工业基础,配套能力非常强,供应链较短。

但最主要的是,珠三角大型企业在战略布局方面需要华东基地。芜湖是布点选址的理想地点。

90年代中期,珠三角的大型企业普遍都面临着一个难题,一是旺季铁路运货的货期没法保证,而公路长途运输成本太高。上规模后,就面临着一个市场布局与制造点的战略布局问题。最早迈出第一步的是科龙老总潘宁。他当时提成一个“铁三角”概念,即在总部以外,收购产能,设立制造基地。当时他定的点,一是成都,另一个是营口。大的设想是通过营口科龙,辐射东北、华北市场;通过成都科龙,辐射西南、西北市场。总部覆盖华南、华中和华东市场。科龙的布局还是比较粗糙的,它对华东这个消费能力再大的市场,关注不足。

最早进入芜湖的珠三角大型企业是美的,芜湖自己搞了一个年产5万台空调的企业,但一直没有打开市场,亏损严重,濒临倒闭。芜湖市政府到处为它找新东家。美的把芜湖那个空调厂“低成本扩张”来后,在运营中发现芜湖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做得非常好,投资环境不错,于是又在芜湖开设了一家微电机厂。至此,集聚效应与马太效应开始出现,包括科龙等一大批珠三角大型企业开始进入芜湖。最近,日立、西门子、川崎等著名跨国公司,也在芜湖建立了制造基地。

大批优秀企业进入芜湖,使得区域经济进入高速、良性轨道。从经济指标上,我们可以看出来:

2005年,芜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00.65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幅12.5%;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35.3 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幅2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8亿元,是“九五”的2.4倍,年均增长24.4%。其中,仅芜湖经济开发区2005年就实现工业产值270亿元。

工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就业率大大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我手上有个数据,芜湖市2004年1到5月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达到17%,在安徽是最高的。就业率与居民收入的提高,是社会和谐化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政通人和的必要条件。从金庭柏,到张平、刘伟、詹夏来,芜湖市的历任领导,在当地居民中都普遍受到好评。

大量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进入,还为芜湖带来了巨大的隐性收益。这些外来企业带给芜湖的不仅仅是当前看得见的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们为芜湖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这后一点为芜湖本土企业的崛起,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正是得益于这个隐性好处,芜湖的本土企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包括奇瑞汽车在内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本土工业体系。

客观总结芜湖的成功经验,当地政府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比较强。尤其是开发区的建设,金庭柏等前任官员有不计短期政绩,为后任打基础的良好心态。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芜湖历届政府都在区域经济的战略思维上有个盲点,即:没有清醒意识到,芜湖区域经济的成功,托赖于国内、国际大型企业的产业布点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称赞芜湖的成就时,也要指出,芜湖的成绩有偶然性,带有巧合的成分。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的战略布局,来设计和规划芜湖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个视角能使芜湖的区域经济战略更清晰,后续的发展更科学,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所以,我们说,芜湖需要新的知识与观念的冲击,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做脑力大碰撞。

中国区域经济的下一个亮点会是谁?

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时,我们团队是从企业视角出发,统筹考虑大型企业的战略布局和区域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预测,中国继东莞、昆山、芜湖之后,第四个亮点会在唐山、沧州和德州中间产生。

我们的理由是:

一、华北是仅次于华东的大市场,这个市场有将近8亿人口,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是谁都无法忽略的。

二、华北的经济中心是京津。其中,北京还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决定了它的区域经济特点,只能是以服务业和IT产业为主,制造业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天津是传统工业基地,面临产业升级压力非常大。总体来说,京津两市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额度、技术含量和环保指标方面的限制比较多,进入门槛较高。这就为京津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机遇。

三、从珠三角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布点战略看,是循着先西南、东北,再华东的路径走过来的。之所以先在西南、东北布点,主因是要解决运输问题;继而在华东布点,动机则是解决市场问题。传统上,华北市场基本是通过华南总部,以及华东、东北基地来辐射的。随着这些企业规模扩张,在华北市场的销量增加,运输问题、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客观上已经到了需要考虑在华北设立制造基地的时候了。

 

从战略上说,德州、沧州、唐山三市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一是离中心城市京津两市均在2小时车程,交通非常便利。二是有一定工业基础,同时经济又欠发达,具有后发优势。有一定工业基础,可解决配套问题;而经济欠发达,则运营成本低。

总的来说,随着华北市场在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布点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对德州、沧州、唐山三市来说,幸运女神即将惠顾。至于谁能抓住机遇,并最终形成集聚效应和马太效应,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中继东莞、昆山和芜湖之后的第四个亮点,关键是看德州、沧州、唐山三市谁能做出更好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个区域经济战略,不是基于经济学的,而是基于企业战略。

而区域经济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质量和规模。

 (作者系资深企业战略咨询师,著名产业评论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4760.html

更多阅读

第四个和尚的故事 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么第四个和尚来了,又会怎么样呢?——某寺庙的三个和尚听说要来新和尚了,不禁眉头舒展、喜笑颜开了。他们破天荒的放弃了往常一贯的争吵,心平气和的坐到一起,商讨起今后吃水用水的

声明:《中国区域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个亮点》为网友醉落夕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