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走向信息化战争,未来战场将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化战场,在这个战场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因此,重视和发展每个官兵的信息素质,突出和强调信息素质教育,无疑会推动未来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进程。
一、 以人为本,增强官兵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价值等在官兵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官兵对信息价值的一种认识,也是官兵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的内在要求。军委主席江泽民曾指出:“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军事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必然会对官兵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观念。信息意识作为人们对信息价值在认识上的升华,必定会促使和推动官兵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因此,增强官兵的信息意识,必定能大大促进和推动军事信息化进程。但实际情况是,在我军信息化进程中,官兵信息意识的淡薄正在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正在阻碍着我军信息化变革与国际接轨。
由于历史原因,我军已经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进程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要缩小这种差距确实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奏效的。要有效地实现信息化,需要硬的软的一齐抓。我们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要重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换代。因为,以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新军事革命,就是因为它们在带动武器装备变革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官兵的思想意识,而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物质与意识的联动才能推动和加速军队走向信息化的进程。如果没有这种联动,技术的进步只能流于表面而失去实质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官兵的思想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在军队建设中,当信息技术的进步已明显走在时代前面的时候,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和滞后却在阻碍这种进步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推进,因为绝大部分官兵的思想意识还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甚至农业文明时代。因此,在加快军队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尽快提高和增强官兵的信息意识已成了当务之急。因为,我们如果能在强化信息意识方面多下功夫,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得到“一年能抵十年功”的成效。 目前,军委虽然已将军队信息化工作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作好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应该下大力落实的措施不到位,再加上长期以来在一些部门普遍存在的目光短浅和自我封闭的陋习,便不可避免地给军队信息化进程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和障碍。一支军队只有它的成员从心态和行为上都能与军队信息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同步,这支军队的信息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进一步提高官兵、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树立起“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一切”的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军队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虽然是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的,但是,这个革命的主体毕竟要靠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人来推动,而只有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军队信息技术革命才可能向纵深发展。在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但官兵的信息意识有大幅度提高的军队,只有官兵能以自觉的态度主动创造条件去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适应时代,军队信息化的进程才有可能因此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境地。二、利用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知识基础
要提高官兵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是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官兵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学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官兵信息素质培养的方向。一是要增加院校科技课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的比重。西方国家初级指挥院校的科技基础课通常占其课程总量的50%~70%,其中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课又在科技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毕业学员的科技水平通常达到地方名牌大学的水平。美军不仅在国防大学成立了专门培养信息人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还在所有高等军事院校开设了“信息战课程”和“信息战参谋课程”;不仅培养了大批信息战专家,还使大量军官、士官掌握了信息战基本知识。韩国国防部于1999年初颁布了《2010年信息化军队构想》,制订了“信息战人才培养计划”,并已建立起150个信息化教育场所,计划培养350名信息战高级专家。此外英、法、日等国军队近年来也加大了培训信息战人才素质的力度。我军也应在各类院校和培训中心尽快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加大技术课程特别是计算机课程的比例,使官兵打下良好的科技知识基础。二是用先进的信息战理论武装官兵的头脑。实施并打赢信息战是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信息战理论是信息时代军队建设的“牵动器” 。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过程,都需要在信息战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所以要引导官兵用新观念、新思维去探讨信息战指挥、协同、保障等问题,引导官兵从信息角度观察与思考问题,掌握如何快速获取、提炼和筛选信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提高作战指挥、协同和保障效能等。
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知识创新
速度就是力量,知识创新的巨大加速度,使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必须实现信息化飞跃──即依靠网络与全球知识创新保持同步。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网络时代,人类知识创新即新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可以与核裂变相比拟的程度,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
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主要由聚变创造的方式来实现;同时,知识创新的“核裂变式激增”速度又以刷新天地的伟力彻底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当今世界知识的内涵、知识体系,已经大大突破原来意义上的知识积累方式,学习主体追求创新所应建立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记忆知识的功能、重复性的技术功能和再现原有知识信息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地由人类的外脑——电子计算机所代替,越来越多的创造性工作要靠人与计算机相互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知识创新的前提是相对博学,博学的关键是实现知识的聚变创造效应。
据统计,19世纪,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速度为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为10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达到5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后,知识增长的速度还在加快,目前的学科总数达到6000多门类,每年批准专利数量120多万件,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8000多万篇,其增长速度是每隔一年半就增长一倍,工种师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即在5年内其原有知识的50%已经老化,50%的知识是在工作中重新学习的。信息时代,新知识的爆炸与旧知识的老化是同时发生的,由于人脑处理和检索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如果要从几万篇乃至几十万篇论文中查找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单靠手工劳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依靠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查询和检索,只要输入关键词、主题词或任意词等,很快应能完成(几分钟或是数秒钟)检索。因此,靠订阅报刊、购买纸质书籍的传统学习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知识裂变式激增的时代需要,必须从传统的卡片学习积累方法转变到从国际互联网检索和查询全世界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上来,依靠信息网络使官兵的知识更新与全球知识创新的飞速发展同步。
四、利用网络进行练兵,大力提高官兵的网络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作战模拟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练兵、网络练将”已成为世界新军事发展潮流。21世纪的将军必须在地理信息系统、部署数据库和主体态势图像的集成软件平台上,面对二维屏幕虚拟显示的多维战场,驾驭整体与总分、精确与模糊、真实与虚假相交织的信息时空,锤炼创造性的指挥对抗、指挥谋略、指挥决策创新艺术;未来的士兵将在电子头盔、数字手套和武器平台仿真器集成的模拟舱内,身经“百战”,在虚拟战斗中体验生与死的角逐,磨练娴熟的战术技能和坚韧的战斗意志。从我军官兵信息素养的现状看,必须让广大官兵尽快掌握凝结着现代高科技智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适应21世纪新军事变革以创新竞争为核心的信息战争与知识军事的巨大挑战,才能在驾驭现代科技文明成果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上赢得主动,才能实现军事信息化与军事人才培养方式的信息化飞跃。
以前在军事教育训练中, 我们只采用“经验归纳法”,即总结平时军事教育训练的实践和战时部队作战的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军事教育训练。今后军事教育训练在继续采用“经验归纳”法的同时,还应根据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采用电子“虚拟实践”法。让军人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进行“预实践”,通过这种“预实践” 的实验、检验、论证,得出有关数据和结论,用以指导确立未来作战理论、制定作战预案、 发展信息化军队的武器装备和院校教育训练,提高官兵的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通信将专家群体的思想库与综合实验的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解析计算和过程仿真结合起来,实现作战理论研究在“人──机结合”与“人──人”结合上的一体化。从而大大提高指挥决策创新的速度、效率和质量。美国空军上校阿兰·坎彭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时写道:海湾战争是这样一种战争,计算机中的一盎司硅产生的效应也许比一吨铀还大,知道已开始在重要性方面同武器和战术一比高低。年轻的士兵和21世纪的将军们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纪。现在已经看出眉目,哪些早就使用的古老器具,目前正被送进博物馆。对于现代军官来说如果不能像用计算尺那样熟练地学会使用计算机,在瞬息万变的将来,他就会变成一个类似文盲的无能之辈。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作战计划模拟的信息处理,手工作业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实现作战模拟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官兵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信息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飞:《信息战争战役后勤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 王普丰:《信息战争与军事革命》,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3、 吴东莞:《新型军事人才成长动力开发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 梁必骎:《军事革命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5、 沈伟光:《信息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6、 崔建国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