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物价会怎么样 货币冲击、产出与物价



内容提要: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长期中,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货币供给冲击  产出  物价  货币流通速度

 

一、引言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持续走低,由此引起了国内对货币政策效应和选择的普遍关注。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是考察在我国货币供给对短期产出和长期物价的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供给的调整在短期内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导致产出的波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改变将同比例地改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真实的产出。

就我国短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对产出的冲击是否存在。基本一致的结论是,短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较深入的研究显示,无论是预期到的还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都影响产出(陆军、舒元,2002)。二是货币对产出影响力度的轨迹。在我国,货币对产出的作用力度不是均匀、持续稳定的。就中期而言,这种影响的力度是逐渐下降的,即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弱(冯春平,2002)。三是货币对产出的影响方式。货币供给的变动引起产出的扩张与收缩,但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对产出的作用方式迥异。狭义货币(M1)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平稳,而广义货币( M2)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大起大落的振荡效应(刘斌、黄先开等,2001)。

从长期看,国内研究普遍认为:货币冲击对真实产出呈现中性,仅对物价产生影响(陆军、舒元,2002;刘斌,2002;刘伟、李绍荣等,2002);并且得出与西方传统理论稍不一致的结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不稳定。易刚、王召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商品、服务的价格和股票市场的扰动,货币供给与物价并不是同向变动(易刚、王召,2002)。伍志文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具有阶段性的多种结果,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增加囤积的冲击,货币供应与物价表现为反常规关系(伍志文,2002)。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狭义货币(M1)的年度数据进行短期分析和采用广义货币(M2)的年度数据进行长期分析,因为年度数据的可信度更高(米什金,1998)。分析结果显示,短期内,我国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主要是由M1的不规则供给引致;长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没有影响,但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冲击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

 

二、短期内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

(一)        货币供给和产出的时间序列描述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真正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基本同步。

图1显示,从1980年——2002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和M1的增长率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周期性波动,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GDP是在波动中逐步提升,周期性显著,1981、1986、1990三年陷入低谷,1984、1987、1992三年攀为高峰。同样,M1的供给并非匀速增加,而是在振幅更大、波动更强烈中运动,波动周期中的低谷和峰值清晰明显。这正是施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反映。

从图1还可看出,1995年以前,GDP和M1增长的波幅大,周期长;1995年以后,二者波幅小,周期短,频率高。因为1994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1995年试行以M1、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后,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更规范、更自由,“逆风向”行事地调控经济的机会增多。

(二)        样本的选取和变量的确定

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是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我们选取1979—2002年产出GDP、货币供给余额Mo、M1、M2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2》和《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公报2003》。

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我们认为M1与GDP的关系强于Mo、M2与GDP的关系,故选取M1建立回归方程说明货币冲击在短期内对产出的影响。选取M1的理由是:(1)M1能直接地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M1是企业和居民用于交易性的主要支付手段,由Mo、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构成。在所考察的年份里,企业活期存款都超过Mo,占M1的比重除三年外都在50%以上。企业活期存款是企业接受金融机构的信贷之后转存而成。从1984年到1995年,再贷款和信贷规模控制既是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又是中介目标,实际上直到现在仍然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反映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因此M1能较直接地代表由央行控制的货币供给。陈银娥在回顾和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后指出,M1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它必须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陈银娥,2000),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2)M1比Mo更具代表性。尽管现金存量Mo对国民经济的运作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赵彦云,2000),但它只反映居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仅仅是M1中小于企业活期存款的一部分,因而Mo对产出的冲击已包含在M1中。(3)居民储蓄存款的高比例弱化了央行的政策意图与产出之间的关系。M2等于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等部分,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在M2中所占比例很大,1990年以后最低占43.5%,最高达51.11%;1980—1990年均占23.44%。居民储蓄存款的高低由居民控制,央行似乎难以驾驭。如果M2的提高是由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而致,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会打折扣,因此,用M2来度量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其结果会被扭曲。相反,M1脱离了这层干扰,能比较纯粹地传递货币供给对产出的作用。

对上述关系进行相关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证明M1是最优选择。为了考察产出增长率(RGDP)与Mo增长率(RMo)、M1增长率(RM1)、M2增长率(RM2)之间的相关程度,我们先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可知,RMo、RM1与RGDP显著相关,但RM1对RGDP的解释程度更大,RM2与RGDP仅是中度相关。

表1   1980—2002年RGDP与RMo、RM1、RM2之间的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验证RMo、RM1、RM2对RGDP解释能力的强弱,我们再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表2知,RM1对RGDP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为0.13371,小于RMo、RM2的平均零概率,这说明用RM1解释RGDP比RMo、RM2更优。尽管RGDP对RM1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大于对RMo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但是滞后两期的RGDP完全能解释RM1,并且当期的RM1与RGDP的相关性更强。因此,RGDP和RM1互为因果(见表2)。

 

表2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三)外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一国经济周期波动由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决定。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经济周期的持续性。外在冲击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经济波动的基本形态产生叠加影响,使基本波动发生形变。此外,外在冲击中的主导因素决定着经济周期波动的拐点。

以产出增长率的二阶线性差分方程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度量,相应地,二阶线性差分方程的残差可作为对外在冲击的度量。建立二阶线性自回归模型:

RGDP=α+βRGDP(-1)+rRGDP(-2)+ε       (1)

公式(1)中,被解释变量是当期产出增长率RGDP,解释变量分别是滞后一期、二期的产出增长率RGDP(-1)、RGDP(-2)。运用Eviews计量软件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RGDP  Sample(adjusted):1982—2002

R-squared  0.460358    adjusted  R-squared  0.400397

F-statistic 7.6777.4   prob(F-statistic) 0.003881

 货币贬值物价会怎么样 货币冲击、产出与物价

Durbin-watson  stat  1.927792

该模型完全通过几项有关检验,可以用来解释内、外在因素对我国产出增长的影响。RGDP(-1)与RGDP(-2)系数符号相反,是因为产出增长率是经济系统内在加速力和减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是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波动的原因。正号系数的绝对值大于负号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在波动中逐步上升。判定系数R2=0.4,表明我国产出的波动式增长有40%可用内在传导机制解释,60%是由外在冲击引致的。

(四)不规则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个“准外生变量”,一部分是由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内生性货币,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并可预期到;另一部分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及操作水平决定的外生性货币,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难以预期。为了分析我国货币供给的不规则性程度,我们建立了二阶线性回归模型,规则性货币供给由滞后一期的产出增长率决定,其残差代表不规则的货币供给。运用Eviews计量的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RM1  Sample(adjusted):1981—2002

R-squared  0.548207    adjusted  R-squared  0.50065

F-statistic 11.52735   prob(F-statistic) 0.000527

Durbin-watson  stat  1.44417

 

R2=0.5表明从1980—2002年,只有50%的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内在所要求的,另外50%是央行控制的外生性货币供给,即货币供给一半是规则的,一半是不规则的。这与我国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符。

(五)不规则的货币供给是首要的外在冲击因素

影响经济波动的外在冲击因素主要包括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实际供给、体制变动、国际政治经济等。至于各因素的作用的大小,可用回归模型测量。下面以滞后两期的RM1为解释变量建立三阶线性回归模型度量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计算各滞后期的赤池信息标准和施瓦茨标准,只有滞后两期的最小,故建立滞后两期的三阶模型。

RGDP=α+βRM1+rRM1(-1)+ρRM1(-2)+ε       (2)

运用Eviews分析得:

Dependent Variable:RGDP  Sample(adjusted):1982—2002

R-squared 0.65329    adjusted  R-squared  0.597105

F-statistic 10.07743   prob(F-statistic) 0.00035

Durbin-watson  stat  1.864577

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明显。R2=0.6表示产出增长率中有60%的变差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来解释,即经济增长率的60%的变动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引起。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货币供给50%是规则的,50%是不规则的。它们共同对产出造成了60%的影响,就平均而言,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分别造成了30%的影响,即不规则的货币冲击是造成产出增长率的30%变动的原因。就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而言,不规则货币冲击占全部外在冲击的50%,因此,不规则的货币冲击是首要的外在冲击,我国经济波动的转折点可以由此解释。

 

三、长期中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

(一)        货币供给和物价的简要描述

图2显示了我国M2的年增长率和以零售物价指数表示的年通货膨胀率的情况。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大致是一起变动,1994年以前,两者都是向上的走向,1994年以后,是向下的走向。在下降的路径中,1997年以后,货币供给变化幅度小,波幅仅7个点;相应地,物价开始负增长,但波动平稳,波幅仅2.2个点。同时,两条线间一直保留着很大的距离,意味着对我国物价水平的考察应考虑货币供给、经济增长、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        选取货币供给量M2

分析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实际上是要考察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为了得到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稳定关系,我们需要有稳定的真实货币需求,或者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2000)。

M2的需求比M1的需求稳定。金融系统的创新使得M1与其他资产之间的替代更容易。比如,自动取款机允许从储蓄帐户中支取现金。与过去相比,储蓄帐户现在可能更好地替代M1。当货币在储蓄帐户与现金之间流动时,M1变化了,而M2却没有变。因此,金融创新使得M2的需求比M1的需求更加稳定(David Smal、Richard Porter,1989)。

另外,M2的流通速度比M1的稳定。用我国23年的相关数据算出M1、M2的流通速度并作图3。图形显示,M2流速曲线几乎成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以不变的速率下降;而M1的流速曲线起伏波动。

(三)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

下面我们用M2来分析长期内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在表3中,我们考察长期内特别是10年间的货币增长与产出、物价的联系。

表3   货币、产出和物价的增长  (年均、%)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货币中性。长期内,我国平均GDP增长率约9.5%,表中数据证实,尽管货币供给变动显著,但产出增长率几乎没变。表明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影响产出。

第二,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明显,但物价并非同比例变动。例如,1990-1999年期间货币供给的增加幅度大于前10年,但物价上涨幅度却降低了,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全部吸收到物价中去,其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第三,在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因素中,前者变动明显,后者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吸收了较多的货币,抵消了部分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的影响。

                

 四 简短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我国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只能解释我国经济波动的40%,余下的60%应由外在冲击解释。从1980年至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前,我国非经济运行内在要求的、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性货币供给占货币总供给的50%,货币供给的不规则性很强。不规则的货币供给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首要外在冲击因素,货币数量的大幅度增减使经济增长轨迹发生形变,决定着经济扩张和收缩的转折点。

    2、长期中,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对物价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物价。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和货币化等因素,超过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全部吸收到物价中去。因此,在货币供给决策中,应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因素。其中要特别注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货币政策应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长期、良好的外在环境。虽然我国近几年物价指数轻微下跌,但从多年平均来看,物价指数仍为正数,而且经济增长强劲,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正常。如果忽视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再次实施不规则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外部冲击,加剧经济的波动幅度。因此在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之前,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稳定物价,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陈银娥著,2000:《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多恩布什、费希尔等著,2000:《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冯春平,2002:《货币供给对产出与价格影响的变动性》,《金融研究》第7期。

陆军、舒元,2002:《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刘斌、黄先开等著,2001:《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定量研究》,科学出版社。

陆军、舒元,2002:《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金融研究》第6期。

刘斌,2002:《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第7期。

刘伟、李绍荣等,2002:《货币扩张、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经济研究》第1期。

米什金(美)著,1998:《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伍志文,2002:《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易刚、王召,2002:《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第3期。

赵彦云主编,2000:《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David Small and Richard Porter,1989,“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M2 and V2”,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April.

 

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5691.html

更多阅读

葡萄吃多了会怎么样 经常吃葡萄有什么好处

葡萄吃多了会怎么样——简介 最近,家长们在一起乘凉聊天的时候,说起孩子吃水果的事,有的家长说她家的孩子总是嚷嚷着买葡萄吃,一买就是四五斤,回到家也不吃饭,就是在那里吃葡萄。那到底葡萄吃多了会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害处呢?让我们来一一了

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 小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

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简介杏仁是大家都喜爱的零食,是一种健康养生的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吃杏仁药适量,不能贪吃而乱吃,否则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为大家介绍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杏仁吃多了会

盐吃多了会怎么样,主食太少危害多,剩菜怎么保存 剩菜危害

【盐吃多了会怎么样,主食太少危害多,剩菜怎么保存】盐吃多了会怎么样,盐吃多了为什么容易长皱纹人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用量要适当。如果吃盐过多,会危害身体健康,而且,还容易使人长皱纹。法国有一句这样的俗语: “美女生在山上,不生在海边

声明:《货币贬值物价会怎么样 货币冲击、产出与物价》为网友温柔了十方春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