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探讨花旗入主广发行这样严肃的话题,也该用严肃的笔调,但这个故事如恋爱般的戏剧性,以及仍不明确的未来,让我选择了这样的主题:“广花恋”能走多远?
首先,我想我们有必要认真地问一句:面对负资产近400亿元,多项财务指标与经营性指标恶化、国际评级、国内评级均处于行业垫底位置的广发行,交易各方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花旗与广发,包括政府、监管部门都对此次并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花旗希望借此全面地、深度地介入中国全国性的个人金融市场;政府、监管机构希望借此探索一个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全新模式;在这次交易的策划过程中,广发的角色是被动的,但广发的管理层和员工同样期望花旗的入主。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改变广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度之大,比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购更加困难。花旗能否成功改造广发?笔者认为有两大关键性的管理难题:
首先,花旗能否对广发实施实质性的控制。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行业,投资方仅仅对被投资企业实施简单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不能够改变被投资方的经营实质,所以,这一行业的投资者注定要深度介入被投资方的运营管理,这是业务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历史来看,普遍重视对公业务,在对私业务方面研究、投入不足,而国外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洗礼,深知个人金融业务才是商业银行最稳定、最持久和最具潜力的业务领域,因此,普遍重视对私业务的设计、经营与创新,如:信用卡、个贷、理财等。同时,关注统一化的管控体系,关注风险控制与稳健经营,也是国外商业银行的特点。因此,如果花旗试图改变广发,必然要从管控模式的重构入手,必然要介入业务的设计与经营,而这就需要花旗有实质性的经营决策权。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文化的整合。花旗在全球以ONEBANK(统一的银行)著称,强调企业文化、人本环境、控制体系、工作流程、市场定位、经营理念、操作平台、服务界面“八个统一”,应该说,这也是全球商业银行界领先企业的共识,即:强调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强调风险控制与规范管理,强调基于市场的持续创新,总体来看,更加强调集中控制、强调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而从广发的实际来看,与国内大部分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更加强调适应于本地的灵活性,有时在强调业务发展、强调行政性命令完成的同时,会放松甚至放弃对风险的控制,广发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部分就是这样的原因。
同时,一贯以来以对公业务为主要方向,以关系营销为主要手段,也使得广发对于个人金融市场的敏感度降低,反应速度慢。如今,这种经营思想和习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特别是大量管理者。要改变,绝非易事。
一场轰轰烈烈的整合能否成功,不在于场面是否热烈,而在于整合后的深度的变革。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我们不仅期待着“广花恋”的成功,也期待着这场异域婚姻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