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们控制支配影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一样,人们控制支配影响他人能力就是权力。权力的本质就是人对人的支配,所谓经济权力,决不仅指权力控制者占有支配资本与生产资料的能力,而是隐藏在这种支配背后对缺少和需要生产资料的人的支配。事实上,权力乃是掌权者凭借某种资源的占有,控制进而支配他人与社会集团的能力。
这种能给占有者带来支配力和影响力的资源就是权力资源。权力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如军队、货币、自然资源、紧缺物品、紧缺待遇(卧铺车票、内部参观券之类);后者诸如人的智力、体力、威信、知名度、关系网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占有和控制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就会给占有者带来权力。如体力强壮者凭借体力可以支配体力上弱于自己的人;货币占有者凭借货币的购买力与投资能力,可以形成对购买对象——雇佣劳动者的控制与支配。 权力包括三个要素:权力主体、权力资源、权力对象。权力主体是权力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权力资源是权力赖以产生存在的基础,权力资源的性质、数量、质量决定着权力的性质、大小和使用效应;权力对象是权力的被作用者和体现者,没有作用对象的权力是潜在的权力,现实的权力表现为权力主体凭借权力资源支配权力对象的过程。 职务权力与非职务权力 职务权力是由公共职务确定的,以社会依法赋予的权力资源作基础的,具有确定作用对象、作用范围、使用方式、进入社会公共权力系列的规范性权力。非职务权力则不同,如思想家和社会名流凭借他们在公众中的影响获得的对公众的支配权力。这种权力既非社会公共职务确定,其权力资源(高超的理论与技艺水平)亦非社会赋予,是一种无确定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的非规范性权力。 以下的分析,主要以职务权力为对象。 权力的扩张 研究权力的运动便会发现,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特性。即权力的运动总是具有突破既定权力边界向外扩张其影响作用的倾向。这种特性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1)权力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一项权力的有效运用,客观上要求影响权力作用对象的所有因素均置于该项权力的控制之下。这是保证权力作用力度、方向、效果不受干扰,完全彻底实现权力意志的前提。比如我们管理一名球员,要他依照我们的意志办事,那么,仅仅拥有纪录他迟到早退的权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拥有决定他工资高低的权力,最好能够拥有控制他就业的权力。最彻底的实现权力意志,需要拥有控制他思想动机的权力,这样一切都ok了。(2)追求自身权力不断扩张的强烈愿望。孟德斯鸠说过,“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停止”。权力作为掌权者支配他人的能力,其大小强弱,往往成为其才能、力量、地位大小强弱的体现。正像每个人都会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地位一样,每个掌权者都会拥有扩展自身权力的强烈动机。除非权力的扩张真正受到制约,权力的使用真正具有严格的边界,责任的重负可能使掌权者难以承受,人们追求权力扩张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权力扩张从方向上看,有水平方向的扩张,向上扩张与向下扩张三种,从性质上看,有合法扩张与非法扩张两类。
水平扩张指一个部门掌权者将权力触角伸向与自己平行的权力部门,进而控制支配该部门的权力行为;向上扩张指掌权者将权力触角伸向上级权力部门,依靠自身权力或他人的权力影响控制甚至支配上级部门的权力行为;向下扩张实际上是上级越俎代庖包揽下级部门的权力的行为。 所谓合法扩张,一般有两种情形:(1)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改变权力分配的固有格局,重新划分权力范围以达到扩张权力的目的。(2)通过向上或主管当局要求、呼吁、抗议,凭借他们的干涉间接控制自身权力难于直接控制的单位和部门。 权力非法扩张一般有三种情形: 一、间接制约扩权。B部门不属于A部门直接控制和管理的部门,但B部门行使职权离不开A部门的协作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B部门不得不受A部门的控制与支配。如市政府就可以通过自己控制的财政拨款、土地审批、规划管理户口安置、招工招干等权力,使居住在本市的非隶属部门就范。 二、私人关系扩权。假定掌权者B本身只有d、e两项职权,但由于其余上级领导O的私人关系密切,通过上级O的作用与影响,往往能够间接控制同行AC。又通过对AC的控制,取得了他们手中的职权f、g、h、i。这样,掌权者B的权力就有法定的两项,变成了事实上的六项。此外,掌权者通过自己在各个部门掌权的亲戚朋友之手,还可以是自己的权力影响扩展到任何一个领域。 三、权力交易扩权。行政权是以封闭和独占为特征和前提的。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或单位,一项权力只能由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占有,这就是行政权力的垄断与独占。权力独占只对权力有效使用和权力制约有益,对谋求权力利益则大为不便。拥有户籍审批权力的王科长即使把自己的亲戚都迁到城市来,也还是缺少上大学的权益;主管招生的李主任即使想让自己的侄子上大学,因为户口不在本市,也只能望洋兴叹。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权易权:户籍科长照顾招生办主任,招生办主任依照户籍科长的意愿办事。交易的结果,双方都没有失去自己的权力,却都有了对方的权益。 权力非法扩张之弊 (1)权力干扰。权力非法扩张使得权力的运用在方向上偏离既定的作用对象,在作用范围上突破既定的权力边界,形成不同权力作用之间相互干扰、对立与抵消的局面。其结果,使得任何一个部门及其掌权者,都难以真正掌握完成既定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权力。一些地方的法院所以屡屡遭遇执行难的问题,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执行对象(如某些国营企业)常常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法律的强制力遇到这样的对象时就失灵了;一些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如环保部门),所以有职无权,是因为其权力意志执行不下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人听他们的”。环保部门的权力运用受到其他行政权力或明或暗的抵制,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协助执行之时,有关部门又以各种理由不作为。如此,环境管理这项公共权力因为其他公权力的干扰影响而不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知道,赖昌星就曾利用强大的关系网,制造了在其走私货物放行与不放行问题上,武警与公安的武装对峙,结果使得查禁走私的公权力在他面前形同乌有。 (2)徒增无谓的权力之争。在权力非法扩张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任何权力如不主动扩张,就会成为其他权力侵害的对象。现实中,一位官员有没有权力,并不在于他是否占有某个权力位置,而在于他实际控制的权力资源数量与权力影响范围。与上级搞好关系,即可以争取更多的授权,又可以为自身权力的扩张打下基础;和下级搞好关系,任用亲信,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权力在管辖范围内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与侵害,还可以放大自己的权力效应。比如,使用心腹作下级,执行权力意志时使个眼色就行了,完全不需要说明理由、仔细安排;自己想办什么事,不用开口下面就办了,且办的比自己想要的还彻底。一旦权力扩张成为各级掌权者的普遍追求,无谓的权力之争就会泛滥成灾。 (3)助长集权行为。权力扩张实质上是有限的权力不断突破自身权力界限,向无限的权力扩张的过程;是单一的权力通过控制征服其他权力逐步变为集多种权力于一身的过程。权力扩张与过度集权是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权力扩张行为的实质是集权行为。因此助长权力扩张就是助长集权行为。权力的异化 任何权力一经确立,其自身利益需要就随之产生。这些利益包括:权力行使畅行无阻的需要,权力作用与效果不折不扣、完全彻底的需要,权力扩张的需要,树立权威的需要,保护权力不受侵害的需要,追求权力使用方便省事的需要,追求掌权者个人利益的需要。 本来,掌权者对权力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同时也是实现权力目的的客观需要。如果掌权者发出一道禁令,却没有能力将其执行下去,甚至没有能力使这道禁令原原本本的传达下去;如果一位行政官员做出一项决定,执行过程中却因为一些人或组织的阻挠不能兑现;这样的公共权力怎么能够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呢?但是,应该看到,权力从根本上说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对权力自身利益的追求一旦超过实现其本来目的的需要,就可能造成权力功能的异化。例如,社会成员为了寻求社会安定,及时有效的打击犯罪势力,往往赋予警察机构强有力的范围广泛的权力,这种权力的授予和使用对于完成公众赋予的任务而言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这种权力一经确立,它就有了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显示权威,警察门可能会在不该实行人身强制的时候实行人身强制;为了树立威信,他们往往会置实质性问题的处理于不顾,而去从事那些摆花架子的工作以哗众取宠;为了权力使用的方便省事,他们可能会置必要合理法定的权力使用程序于不顾,而恣意行事(如随意逮捕等等)。 权力运行一旦偏离设置权力的本来宗旨和既定目的要求,就会形成所谓权力的异化。明确一点说就是权力功能的异化,这是权力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 权力的腐败 权力腐败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权力行为腐败,二是权力目的腐败,三是权力主体腐败。权力行为腐败包括滥用权力、盲目用权、非法越权、权力使用效率低下等等;权力目的腐败指权力运行和权力斗争偏离权力设置本来宗旨与既定目的;权力主体腐败指掌权者性格变态与道德品质败坏,如虚伪奉承的官场人格,为所欲为、无所顾忌的行为作风等。笔者认为,高度集权是权力腐败的主要根源。下面主要从集权的角度,谈一谈权力行为与权力主体腐败的若干表现。权力目的腐败已由上述权力功能的异化予以说明。 我们社会的过度集权现象,表现为纵向过度集权与横向过度集权两个方面。前者的特征为权力过多的集中于上层,后者的特征为不同性质的权力过多的集中于一个部门。而在一个部门又过多的集中于某一个人。换言之,前者表现为权限划分的不合理,后者表现为权力结构的不合理。 淡到过分集权的现象,邓小平同志说过,“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1],今天,如果我们依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将继续贻误我们的大局。事实上,权力过度集中还是造成权力腐败的直接根源。 (1)纵向过度集权之弊 集权程度超过了把握决策信息所必须的限度,必然造成盲目用权。一事物的管理权放到哪一级比较合理,关键是要看决策需要的信息那一级能够较快叫准确的掌握。把应属于下级部门的管理的事情统统集中到上级领导部门,结果是实施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严重不足,必然造成权力使用的盲目性。据说蒋介石指挥打仗,常常一个电话命令某军某师发起冲锋。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战区总指挥和集团军司令应有的权力,将一个军或者一个师的指挥权集中到了武装部队总司令手中。然而他根本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前线情况的变化和这个军(或师)面临问题的相关信息,因此,又怎么能避免权力使用的盲目性呢?退一步说,纵然能够收集到实施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于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过长,也往往会延误决策时机,影响决策效率。仍以上述例子为例:假如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充足的人力物力使得蒋介石能够获得某个军某个师在前线面临问题与情况的所有信息,但收集传递这些信息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早已使得上述问题的决策成为不必要和没有意义的。 此外,事权的集中程度,一旦超出掌权者精力所能达到的界限,必然出现随意决策仓促决策的现象,以及权力失控现象。相当一部分权力由于掌权者无暇顾及,事实上并无专人行使,而是谁抓得住谁用,如此又怎么能避免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呢? 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的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样繁重生疏的事情。”[2]繁重,说明事权过于集中,需要决策的事物数量多且情况复杂;生疏,说明缺乏处理既定问题所必须的信息,缺少处理既定问题所需要实际经验、知识。 (2)横向过度集权之弊 将性质完全不同的平行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将名义上归各个不同机构和部门行使的权力变为实质上的某一个部门的权力;或者将本应相对独立的权力变为依附于某种权力、围绕某种权力运行的从属性权力。这是权力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我们的人大、法院、检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都是负有特殊任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一般行政权力影响制约的立法司法、监督检察与情况反映部门。由于我们长期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这些机构均向党委负责。其人事任免,或者是以选举形式出现的党委内定,或者是以上级任命形式出现的同级党委提名。由于影响掌权者权力行为的最大因素莫过于决定其职务任免的因素,这样的干部管理方式,实际上是将上述部门的权力集中到了同级党委。现实中,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一两个书记副书记手中。这种将立法、行政、监督等等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乃至一两个人手中的结果,必然造成各职能机构与官员的变态行为。 监察机构不敢处理和审查领导信赖的部门和人员,更不用说领导本身了。只能遵照领导的意愿、指示,整顿那些领导认为有问题需要处理的部门和人员。统计数字必须反映领导的意志和要求,统计人员是不敢往领导脸上“抹黑”的,更不敢用统计数字损害领导的政绩与威信。人大显然不敢对影响重大、有损书记或行政首长声望的事情提出批评质疑,更没有违背领导意志“选举”“罢免”干部的权力。否则今天的人大主任,明天就会被安排的适合需要的新岗位。 个人在这种集中到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手中的强大的权力面前,除了屈服顺从、阿谀奉承与助纣为虐外,别无他途。如果你不懂得察言观色,不了解领导的心思,在不该表明态度的时候表明了,不该说真话的时候说了,不该反对的时候反对了,不该支持的时候支持了;如果你违背了领导的意志,采取了与之相对的立场和观点,你就会立即感受到权力的威严和力量。纪委会对你若干年前的违纪问题展开调查;你的工作将从关键部门调出;审计部门将重新审查你的账目,你的子女可能会在招工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不被录用,你的妻子会受到其上司比原先严格得多的管理和批评;你能分到一套房子的希望泡汤了,即使你想调动,能不能走成,是在你找到好的单位时放你,还是在你找不到单位时放你,决定权也在领导手里。此外,领导手里还握有一张决定你在新单位命运前途的王牌:你的组织鉴定,对你有利无利的档案材料的取出与放入。反之,如果你同大权在握的领导保持一致,满足他的愿望,支持他的主张,深得他的欢心,赢得他的信赖,那么你的境遇就会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诚实、正直、无私、无畏、勇于创造的性格怎么能不处处受到抑制?虚伪、扭曲、阿谀奉承的性格又怎么能不受到鼓励和张扬呢,为官者的性格、行为又怎么能不变态呢。 (3)权力主体腐败 人的道德品质及其性格发展,受到现实环境激励与制约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为官者的道德自律是以现实制约为基础的。当现实中权力愈用愈多,权力越大责任越小,掌权者不论怎样用权都可以得到他希望得到的结果。作为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人,其行为不再受到普通人所受的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现实不再是他意志必须尊重和认识的对象,而是他意志的产物。情况调查以集权者的好恶为结果,“客观事实”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变形;人们的言行以集权者的意愿为转移,人格在强大的权力面前变态。这样的现实环境,怎么能保证集权者不陷入理想主义、不失去理智、不冲破一切道德规范的约束呢?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皇帝的所作所为,不正是这种缺少一切约束条件下高度集权者变态行为的典型表现吗? 权力的结构 理想的社会权力结构应该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结构。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人,那么大脑意志就是其最高权力,手脚口鼻耳目等身体器官则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执行监督与信息机构。作为整体的人,既有按照大脑意志要求调动所有器官协调一致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能力,而意志要求的程度、内容、目标,又受到身体器官固有功能和结构的制约。大脑意志在任何时候都不敢对反馈器官反馈的信息有所忽视,更不敢肆意歪曲。因为建立在歪曲现实基础上的意志要求会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碰壁:盲目用权,只能使自己能够动用的权力越来越少,比如用手击墙,力度超过手本身功能和素质的限度,就会造成手断骨折的结果,如此,意志体现在这只手上的权力就会丧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的意志虽然有调动指挥身体各器官的能力,但各器官固有功能和结构却不是意志可以决定的。意志同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像佩带在身上的装饰那样,符合意志需要使它就存在,它就得到重视、得到完善。违背意志需要、制约意志要求时,它就被抛弃、被损坏、被削弱。更不能像穿在身上的衣服那样:意志需要御寒时,它就被加厚;意志需要风度时,它就变得华丽;当它阻碍了意志支配下手臂的活动时,它就可能由长袖变成短袖,有硬实的面料改为弹性的面料,甚至会被脱下抛在一边。 社会,作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其大脑意志应该是格外清醒和明智的。应具有产生深思熟虑科学缜密的思想,集中与调动社会贤达智慧的能力,应该是能够反映多数人的愿望,能够从众多思想成果中选择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作为指导的意志。 社会耳目应该是视野开阔、听觉灵敏的,应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不仅能够看到国内的方方面面:美好的与不尽人意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也能看到世界风云的变化;它不仅能够听到国内各方面:官方的和民间的、上层的与下层的、多数人的和少数人的呼声与要求,更能听到世界的反映与呼声。 社会喉舌应该是直言不讳谈吐自如的,应该是具有多种多样声音的:政府的与民间的、权力部门与舆论部门的、这一行业人士和那一行业人士的、这一思想倾向与那一思想倾向的。社会意志的执行应该是坚决果断、纪律严明、系统有序、步调一致的。 [1]《邓小平文选》二卷,第328页。 [2]《邓小平文选》二卷,第328—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