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科学发展观模型》第3节《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2)



二、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模型?有什么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深信,要想保持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是别的,正是能够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有何时代特征?为什么说重在落实?人们为什么要落实它?落实科学发展观难道就这么重要?“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为何又及时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何体现“科学发展观模型”?

有位在大学教政治经济学的教授撰文说“所有制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十分错误和有害的认识。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物种、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怎么会是“所有制”?如此,岂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形成的?

谈到科学发展观不能不谈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上,人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笔者以为,这种认识不科学。应该清楚,认识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做参考,而不是在如“所有制”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既然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为何就不是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思想着眼于未来和放眼于世界和谐?

大家知道,“所有制”是历史形成的,否则就谈不到“所有”。试想,都已经“所有”了,不是一个历史问题难道还是“面对现实”或“面向实际”的问题?否则,如果把“所有制”看作是“面向现实”或“面向实际”,那么,讨论“所有制”的“实际”就是试图改变“现状”——不是公有制的私有化,便是私有制的公有化。如果“面向实际”谈“所有制”,就应该着眼“分配制”——所有制的形成。

总之,如果不能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思想去认识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不行。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着眼于发展,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演化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正由于如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提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才有“与时俱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胡锦涛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

科学发展观显然就是在这种历史的背景下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是针对性很强的方法论武器。换言之,如果不是由于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滞后于实行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不是由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观。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科学发展观范畴的提出绝不偶然,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学说和运动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的结果,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武器。诚然,它也必然是“泛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不但要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而且更善于用发展的、联系的、相对的、与时俱进的和科学的思想去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发展,能够用发展的、联系的、相对的、与时俱进的和科学的思想去理解、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反之,便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为何体现科学发展观模型?

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出现许多波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事先缺乏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的存在。这是因为,有目标、有理想并不等于有方法、有措施,更不等于就能够把目标、理想转变为现实。可是,由于历史、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早期的无产阶级理论家、思想家们只给我们确定了目标和理想,却没有提出具体、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因此,“走弯路”便是不可避免的事。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科学发展观模型》第3节《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2)

比如,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该怎么搞,就是一直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以至于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导方针,这样也就背离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教训是十分沉痛的。诚然,发生这种现象有其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是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前人的头上的,但它却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发展的契机。

其中,把资本、市场等当作非物质形式来对待,并赋予其阶级属性就是不科学的做法。资本怎么会“不是物”?“不是物”的东西又怎么产生、运动、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即便资本就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工具,那么,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者能够利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为什么就不能利用?没听说过,只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能够利用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不能利用的“工具”。

应该承认,“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所以搞不上去,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主动放弃资本、市场等经济物质的利用不无联系,甚至可以认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资本、市场等经济物质不仅能够为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者服务,也同样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服务,而在利用资本和市场的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性。中国经济27年的持续增长便是不争的实际例子!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科学发展观模型”。大家知道,任何一种科学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否则它就不具有科学意义。当然,任何一种可以被称为规律的东西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定理、定式,否则它就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可以肯定,所有的科学定理、定式都具有模型意义,且一定不怕实践验证。如此,科学发展观也就必然是具有“模型”意义的东西。

(二)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模型?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律计划?

诚然,提出“科学发展观”之范畴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撞击的结果。诚然,它也必将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之遗产。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模型?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严格地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的各种“模型”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如“宇宙模型”、“行星轨迹模型”、“细胞模型”、“分子模型”、“原子模型”、“DNA模型”和“扩大再生产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等。“科学发展观模型”当然也不例外。人们为什么要建立各种“模型”?无疑是为了阐述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或者说是为了对研究对象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趋势有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描述。

提到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不牵涉到人类社会究竟要经历多少种形态的问题,其中,共产主义社会究竟能否实现,可以说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争论的焦点。它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与资本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们分歧的根本所在。重要的是,它还牵涉到作为一种理论的共产主义有无继续坚持的必要。否则,人们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执政能力等产生怀疑。

为此,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世界的实际,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检验标准。之后,江泽民同志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检验标准。意思是说,只要能够体现“三个代表”的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

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当然可以理解为是能够“代表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发展方向”。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把这种认识强加给世界和其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组织,而是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写入了自己的《党纲》和国家《宪法》。

那么,什么又是科学发展观模型?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它就是能够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方法论。也就是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又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所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科学发展观便具有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意义!

2、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本质?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律计划?

按经济规律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律即发展方向、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科学而清晰的认识;第二,了解自己在这一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中所处的历史阶段;第三,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四,根据上述而制定出能够体现“与时俱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原则的“经济规划”;第五,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谈“经济规划”就不能不谈“经济计划”。笔者以为,过去我们搞的“计划”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现在的“规划”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计划,更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因素考虑进去。一字之改,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为制订“经济规划”奠定了实践与理论基础。当然,这种改变也必然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按照需要制订计划与按照规律制订计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者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不能等同于现实,需求须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否则就会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错误,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为此,为了避免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按经济规律计划!

构建“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意义在于,不管干什么事都需要从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这是因为,人的价值、企业的价值、经济体的价值常常会与比它们更大的国家、民族、世界、全人类的价值发生冲突。为此,为了避免与宏观价值规律发生冲突,人们就需要认清不同层次与意义上的不同价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为了处理好不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此,为了处理好不同的价值关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政府和有荣辱观的企业、个人就需要有一个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经济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做的计划。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这里讲的“计划”绝不同于“前社会主义”国家搞的经济计划,更不同于“计划经济”,因为它们是两个性质与意义均不相同的事物。如此说明,“科学发展观模型”就体现“按照经济规律计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5913.html

更多阅读

素质模型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不是提升员工胜任力的良药

      最近遇到好几位向我请教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构建胜任力模型,老板认为员工的胜任力达不到要求,因此要求构建胜任力模型,好像觉得有了胜任力模型,员工的能力就可以大幅提高似的。胜任力也是员工的履职能力,指用行

马云读书无用论 告别胜任力模型无用论

——从选豆浆机看企业如何正确对待构建胜任力模型豆浆是现代人十分崇尚的绿色饮品,也是中国人喜欢的早餐伴侣。以前大家都喜欢直接购买成品,现在则更喜欢自己在家做,可以随时随地喝热腾腾的豆浆。那么,什么样的豆浆机做出的豆浆才会美

基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用胜任力模型管理晋升

职业发展管理是组织和员工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性过程。如何将胜任力模型运用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以提升职业发展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热点。 文·郭倩 传统

声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科学发展观模型》第3节《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2)》为网友老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