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论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各种自然资源危机的逐渐显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地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免遭污染破坏,对社会、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联合国已专门为此召开了2届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前不久第2届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刚刚在南非的约瀚内斯堡落下帷幕。这届大会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控制人口数量和如何遏止现有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等环境保护最根本性的问题都没有涉及。而且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认识也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知道,对一个问题正确而深入的认识是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朱容基总理在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必须要弄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尝试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实现途径等做一探讨。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

可持续发展既可以指广义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指狭义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将可持续发展描述成“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是相当笼统的,我认为不妨将其定义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和影响未来人类后代的物质消费需求,从而实现长久发展、永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应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及人类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排放污染物不应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各种生物性原材料的能力(其实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并且自然环境对各种污染的清理和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就是要求人类必须“量入为出”地开发和使用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能过度、无度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讲,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求(或说基本特征):

(一)人类对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

对于象木材、畜牧业、中草药等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长速度、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生产能力)。如果超过了,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有量就会持续下降,直至枯竭,形成自然资源的破产。

(二)必须保持土地、空气、各种水体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和清除能力:

土地、空气、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必须保持其不受到污染和破坏。土地还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土地被重金属或放射性物质所污染,清理或使其重新清洁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必须保证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受到各种污染和破坏。

自然环境对工业排放的许多污染物都具有降解和清除的能力,但这种降解和清除是按一定速度来进行的,自然环境对排放污染物的降解和清除能力不是无限的。比如:某些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阳光、空气的作用,可以自行降解。但这种降解是有一定速度的,如果污染物的排放速度过高,排放量过大,超过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速度,污染物就会聚集,进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许多植物可以吸收一定量的有害气体,水中的水藻可以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等某些污染物,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的排放量过大、排放速度过高,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清除能力,则也会造成污染物的浓度升高和聚集,进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类的健康。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后,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这种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保持土地、空气、各种水体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和清除能力是保证人类正常的生存、生产活动的必然要求。

(三) 对可替代性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

石油、煤炭、各种金属矿藏等许多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但究其本质,它们对于人类的作用不是象土地那样是不可替代的,而是可以替代的。比如石油、煤炭等是人类目前的主要的能源,但未来如果耗竭之后,完全可以被其他的能源如植物油、核能等替代。现在使用的各种金属,今后完全可能被具有同样甚至更高强度、性能的复合材料所取代。目前使用半导体作为计算机的芯片,以后完全可能开发出新的材料替代。但这些,都取决于人类的生产能力及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能力。我们知道,人类自身的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是无限的。比如,将来在石油耗尽以后可以用植物油来代替。但是这要求到那时我们拥有足够的土地或足够高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但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蔬菜,还有足够的土地面积来种植燃料用的油料植物。而对我们中国来说,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是要开发新的高产作物品种,另一个就是必须恢复北方地区造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使那些现在的荒山荒地重新绿化起来。而开发新作物品种或绿化造林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必须节约使用目前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不能任意无度地挥霍浪费,直到我们找到替代能源并实现替代能源可以稳定持续获得的基本条件和环境为止。

因此说,由于人类生产和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找到新的原料来源之前,不能无限制地挥霍浪费目前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论可持续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求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应当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对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正象一个人挣多少钱才能花多少钱,不能靠长期举债来维持、改善自己的生活,否则就会债台高筑,直至最终崩溃破产一样,人类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和自己拥有多大的发现、开发新的自然资源的能力,才能进行多高的物质原料消费。如果人类长期透支自己的自然资源储备,就可能形成自然资源破产或环境崩溃。保持自然资源的发现、产生速度与自然资源的消费速度的平衡,保持污染物产生、排放与降解处理的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三.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应当采取的3个方面的措施:

(一)阻止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破坏,积极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主要应该做2方面的事情:一是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片面的经济发展观,把发展工业获得的效益与对环境造成的影污染、破坏,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加强对各种污染的监控和治理。二是大力进行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控制过度放牧等为主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加强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的生态建设,这样不但能遏止当地生态状况的恶化,而且可以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这一点的含义意义已有大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欢迎参阅本人的《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修订稿》(新华网论坛中可检索到)。

(二)以适度的消费观取代高消费观:

要求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这其实都要求社会的消费是适当的,适度的,而不能是挥霍无度的和无限制的。在本人的另一篇文章《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修订稿》中,我已经阐明了人类对于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既不需要是无限的、无度的,也不应当是无限的、无度的;而应当是有限的和适度的。人一天换10件乃至100件衣服,除了可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外,对自己的健康、生活有什摸助益呢?换这样多的衣服恐怕还会耽误现代人宝贵的时间吧!人生存需要吃饭,可是即便是吃鲍鱼鱼翅吃饱了谁也吃不下去,如果某国领导人强迫本国国民一天必须吃他们正常饭量的3倍、5倍,恐怕肯定会被国际社会视为严重虐待人、侵犯人权的行为了吧!因此说人的生存的确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和条件,但这种需要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的物质消费就是多余的、不必要的,甚至是会带来反作用的。

实际上减少对物质原材料的消耗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西南某些地区的藏族居民有用原木建筑自己房屋的习惯,他们建房消耗的木材不可谓不多,可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又有多高呢?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非消耗原材料数量的增长,在控制、减少对原材料消耗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因此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首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即适度的消费观。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经济的增长,造成经济规模迅速增加的表面现象。但其背后,则是对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的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它其实严重透支了人类的自然资源储备,损害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是无法长久持续的,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必将被历史所淘汰的。

(三)控制人口规模不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供给能力:

提倡适度的消费观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但如果人口规模过大,人口总数量过多,仍然会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控制人口数量,以从宏观整体角度来控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排放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计划生育方面我国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不再赘述。

四.积极引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就是要求人类消费自然资源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和我们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创新能力相适应,保持自然资源的消耗与自然资源的收入的平衡,保持污染物的产生与得到处理的平衡。那摸如果我们想获得、想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就应当发挥我们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如大力植树造林、护林,另一方面积极治理工业污染,而不是象过去那样一排了之,仅仅靠大自然去消耗、处理我们人类的各种污染物。

事实证明,人对自然界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如何尽力在对短时间内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上,而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加注意,这种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方式,对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一个参天大树长成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可是用现代的砍伐工具,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把它砍掉。一大片广袤葱郁的森林长成需要数百年、上千年时间,如果不加任何控制和限制地让人肆意砍伐,几个星期之内就能被砍伐成一片不毛之地。一个湖泊极其内生长的各种生物是自然界经过数十万、百万年才形成的,而不加遏止的工业污染仅仅几年就可以让过去清澈了数十万、百万年的湖水变得又脏又臭,原来的大量生物纷纷灭绝。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懂得,宇宙、和自然界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主观想象的产物。相反,生命、人以及人的思想、情感等主观意识,都是客观世界、是自然界长期运动、发展、演化和进化的产物。人的主观意识是受到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左右的,不存在可以超越于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之上的主观意志。因此,我们不能不顾客观事实,想干什摸就干什摸,不能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实际生产能力而无限制、无度地向自然环境排放各种废物和污染物,向自然生态系统无限制地索取各种物质原材料。而要转变过去那种一味向大自然索取不思回报的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思维模式, 向大自然、向自然环境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帮助、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原料生产能力,积极治理工业污染,为整个自然界也是为我们人类自身,保持一个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

根据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应当首先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恢复西部、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当经济在良好的环境的支持和保护下逐步发展起来后,就会有更多的收入。而有了更多的收入既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些需要花很多钱来处理污染物的工业,又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就会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美好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5922.html

更多阅读

试论国有产权协议转让 房屋产权转让协议

试论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作者:安交所—颜占寅 来源:《产权导刊》2009年第8期发布日期:2009-8-1协议转让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下简称“3号令”)规定的国有产权转让方式之一(详见第5条),在实

转载 试论顾城的《一代人》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原文地址:试论顾城的《一代人》作者:梦回唐朝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曾以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回应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思想解放大潮,以它迥异于政治写作的诗歌话语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声明:《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论可持续发展》为网友荔莞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