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 科技与产业如何能真正有效结合?



一、当前中国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状况如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了。拯救中国企业的危机、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争取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待遇、提高中国人的劳动价值、产业适合社会需求等等,许多重要课题都要依靠科技进步。那么,当前中国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状况如何呢?

诚然,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国外合资、合作,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付出的代价很大,有的企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很多企业则是拿市场来换技术。还有更多的企业甚至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新技术,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新技术,焦躁地寻找和等待着。

中国自己没有发明,没有技术创新么?中国企业技术综合体的结构都要依靠“舶来”么?谁来为科技与企业搭“鹊桥”?科技经营者队伍何时才能发展壮大?

据98年相关资料,中国现有约5000家研究开发机构,平均每个研究机构拥有研究人员120多人。而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施率仅有10%左右。而科技成果是日新月异的,今年的成果几年后可能一钱不值。按照这个统计,每年有90%的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就意味着90%的科研工作是白费功夫,90%的研究经费也将白白浪费掉。这个浪费的数字对于本来就在产业技术上落后、科研单位研究经费紧张的中国是惊人的。3年后的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观?“引进某国先进技术”还是许多产品宣传的热点,先进设备和科技含量大的产品仍源源不断地进口着,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机、医疗器械、印刷机、纸张、电脑…

二、科研人员搞经营?

旧体制造成科研队伍不稳定,原因是科研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收入低。而研究的成果又“酒香也怕巷子深”,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创造财富。科技改革中,“放开一片”培养了一小撮“科技大款”,还有一批背负着“创收”重担的人。科研人员被迫去搞经营,即便全身心投入又能克服得了“隔行如隔山”的困难么?更别说对人才的浪费了。

笔者的一次亲身经历便是个典型:

去年年底,由于我的职业特征是长期与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业打交道的缘故,我的一个好友来找我,让我帮他的项目出出主意。谈话中我了解到,有位老科学家苦于无法将自己退休后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而找到我这位朋友代为经营。但我的朋友只做过某方面的管理,也不擅长融资、营销和生产经营。于是,略有些粗浅见闻的我便成了第三个“臭皮匠”。

那位老科学家有两项发明,也早已申请了专利。

一项曾获新型实用专利奖,是紫外线消毒技术。这个技术不仅提纯了紫外线中唯一对人体有益的一段光谱线,而且解决了飘移问题。该技术经中国权威机构验证的结果--杀菌率高达99.6%,包括绿浓杆菌和褥疮、脚气等。在找资金过程中,又在一个医院做了培养皿实验,杀菌率高达100%,细菌取样来自医院给病人用的公用电话。初步设计的产品是便携式的,从价格到性能均可发展为民用。一个产品是外观有点象吹风机的照射仪,只需照射十几秒便可完成一个疗程,轻便、使用简单,可适用于家庭。

另一个产品是干手机,市场定位设计得很好。例如:

1. 目前医院的医生护士在手术前需要把双手浸泡在消毒药水中几十分钟,并且只能晾干。有了这个产品后,他们只需用普通肥皂洗手,用干手机吹干后在侧面的“灯管”下照射十几秒便可完成彻底消毒。全国的大小医疗机构都可以成为该产品的消费者。

2. 该产品可取代目前银行前台职员洗手用的洗涤灵。仅北京市各大银行营业网点就多达20000个。

这些产品应用很广,而单位生产成本粗算下来大约200元左右,市场可接受价格在900--1500元。

另一项科研成果获世界重大发明奖,该奖项曾颁与电灯、电话等这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发明。

类似以上简单应用这些技术的产品已经有了实验室原型机,为了防伪还设计了自毁装置。而老科学家却已负债达数十万元用于研究经费,很多产品还停留在图纸上,继续开发下去几乎已经不可能。他不愿意把发明卖给国外,却不知如何把这些成果转化成中国的产品。这两年,他一边要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在实验室攻关,一边被迫背着沉重的实验室原型机四处给自己的“孩子”寻找“婆家”,对于这个一生只知埋头钻研、社会活动能力极差的老科学工作者来说,其中的艰难、辛酸是可想而知的。

我的朋友被老科学家感动着,也认定这些发明有着美好的前景,便放弃了一些机构的高薪聘请,将所有积蓄都用于为这些项目研究和将之转化成产品的奔走上。而他毕竟不擅长做科技项目,不擅长融资,这方面个人能力有限,两年下来也家徒四壁、负债累累。

于是,对北京心灰意冷的他便来向我了解外地的情况,希望可以在外地找到合适的资金并建立生产基地。一样半斤八两、只会纸上谈兵的我也没什么高见,苦思冥想后推荐给他一个西部小省。该省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几乎是空白,又在西部大开发范围内,从政策上来说有很多优惠。假如在那里建厂的生产成本很低,水、电、劳动力都很便宜,交通运输也比较方便,核算下来成本仍低于北京。又解决了部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假如发展得好,还能带动当地高科技产业,对地方来说贡献不小,最起码也是一个政绩,应该会得到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比如在申请省级计委、经贸委、科委立项时会容易很多,不会象北京等地“僧多粥少”的竞争那么激烈。立了项便于融资和发展,还可以申请进出口权…

蓝图勾画得很美,实施起来却很难。关键是—谁来投资启动?谁来运做?这个项目不仅要资金,还需要高素质的运营者,我的朋友和老科学家都是不擅长的。然而在当地人的概念中,一个投资回报能达到30%的项目就已经非常好了,高回报的高科技项目听起来简直象个骗局,更不要指望他们的经营能力了,这些投资者却是要亲自去经营的。因此,合适的资本很难找到,以当地做起点的计划便至少是暂时搁置了。

 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 科技与产业如何能真正有效结合?
中国这样的科研成果还有多少?科研人员带着成果找投资的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三、科研成果如何才能转化成产品?

科研成果需要转化成产品,而市场型科技人才的确是发展科技产业亟需的。这类人才既了解某方面的技术知识,又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组织技术资源和进行开发。市场型科研机构也是发展科技产业所亟需的,除了放眼市场需求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研发外,还要为科研成果和企业牵线搭桥,做科技和产业的“月老”。

中国企业一次又一次引进技术综合体,过上几年好日子后,产品技术老化,又要进行新一轮引进。与其这样被动地不停引进,何不努力培养吸收专业技术单元的能力,培养自己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呢?假如把花在引进上的钱,用在支持国内科研成果上一些,会创造什么?假如把花在引进上的钱,用在研究开发经费上一些,会创造出什么?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实施的力度有多大呢?根据相关资料,发达国家普通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一般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高科技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5%以上,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研究开发经费约占销售收入的10%甚至20%以上。中国的企业呢?

四、“第一生产力”要落在实处

WTO以后,中国高高的关税壁垒将逐步被打破,专家分析现行的非关税壁垒在入世后最多能保护中国企业12年。中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的谈判中,为给中国企业争取一个相对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较长时间的保护期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假如中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竞争力,这种谈判的难度要小很多。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提高第一生产力。面对即将出现的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在战略上藐视它之余,也不应忘记在战术上重视它。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起来才是生存发展之道,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大谈理论、空喊口号是没用的,天上不会掉新技术和财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是正途。中国的科研机构要努力做新型的科技经营者,为科研、为企业服务。中国的企业,就从支持研发、增加研发投入开始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592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风电产业还能走多远? 中国风能产业网

前几年,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一窝蜂地进入风电制造行业,这种盲目得跟风导致从2011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开始出现负增长。突然的“刹车”使国内风电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面对如此大的困境,风电产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政策 中国茶产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网课互联网金融零突破 科技与金融互动突破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主题,也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在此次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提出,陕西将以列入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契机,加快科技金融服务

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基金 军民融合 打造陕西特色

     “我省是军工大省,相当大一部分科技力量集中在军工单位和企业,推动其中可以民品化的技术实现转化,是我省统筹科技资源的重点之一。”结合陕西实际,赵正永提出了陕西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  “这一点可以说极具陕西特色。如果

声明:《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 科技与产业如何能真正有效结合?》为网友隐瞒了意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