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两个重要的发展背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它们从根本上塑造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宏观走向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必须考虑到这样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长久、健康、全面发展。所以,“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重点提高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十一·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规划
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⒉坚持有限规划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发展实践做出合理指导,五年规划的制定应将重点落实在规划的执行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综合、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定位,从而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政府规划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有限规划、重点规划。
⒊坚持长远规划观:将“十一·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切忌急功近利的规划思想,务实规划,全面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⒋坚持知识战略观:将知识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将“知识立国”、“人才兴国”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更好的应对信息时代的深刻挑战。
二、通过社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⒈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已经进入了深化调整的关键阶段,伴随这样一个过程的必然是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将是中国未来十几甚至几十年内最重要的社会变化,它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行为范式和道德风尚,更以此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束缚,大范围的调整全社会的结构还缺少必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在经济、社会心理、开放水平和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调整的可能,此时如果错过了这样一次调整的机会我们日后的社会结构调整就极有可能是刚性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将大大提高。
⒉规划建议
①加快阶层结构调整,扩大中间阶层的人数。鼓励私人投资,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尊重并保障公民财产权,做到还富于民、藏富于民,努力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社会治理结构。
②进行人口结构调整,平衡年龄、性别比例。加快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符的老年医疗、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特别要重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通过政策性的调整,改善因性别歧视所带来的生育偏好,力争实现由惩罚调控向奖励调控的转变,从而降低婚姻挤压带来的社会压力。同时,避免基层规划生育工作的简单粗放方式,保护公民的生育权、尊重公民的生存权。
③调整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落实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补贴的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的内部活力和发展潜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立居民身份认证体系,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尊重各地方差异的基础上走多样化城市发展道路,缩小城乡差距。
④重视地区差异,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改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加大西部开放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立足现实解决因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人员就业、所有权改制、组织治理模式调整等后续问题,平稳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分离。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发挥其地区区位优势和已有产业优势。各地区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重科教、制度等软环境建设,全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努力缩小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区域的相对差距,实现地区统筹发展。
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灵活的金融调控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范围,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实现社会公正,保证国家、社会的长久稳定
⒈背景:国家的发展要以政治、社会局面的长久稳定为根本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对诸多利益再分配。利益再分配过程的公正与否将最终决定转型能否顺利进行。我们特别应该重视由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防止结构性的利益失衡。而对利益失衡的调整需要高效、有力的政府。因此,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实现社会公正已经成为我国战略调整时期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的主要目标。
⒉规划建议
①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将社会医疗、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②严厉打击各项有组织的犯罪行为,重点打击在社会生活中对民众生活造成恶性影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性暴力犯罪行为。
③加大反腐力度,打击各种新兴形式的腐败行为。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分权监督原则,在制度层面加大腐败的整治力度和范围。例如,成立高级别的反腐常设办公室。
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以GDP的增长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因素。加强政府各层之间的沟通,加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交流,建立全方位的政绩考核体系。
⑤开创外交工作的积极面向,加强巩固传统外交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在维护我国战略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各项外交工作,丰富传统外交的技巧,开展人性外交、公关外交,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对公民进行外交战略的沟通,增强国民对外交行为的社会支持力度。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打造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也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⑥建立社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积极预防非典、禽流感等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发生,控制其危害力。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就重大事件的发生积极与民众展开对话与协作。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针对的建立国际情报互通与共享机制。
四、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⒈背景:“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走势的关键问题。农民、农村、农业承担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成本,并且日益面临被边缘化的趋势。中国的发展应该努力实现全体国民的福址,坚决维护农民及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⒉规划建议
①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费制度。增加农民的流动自由,鼓励通过合理流动、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②切实落实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成立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组织——农会。格外重视保护农民工的利益,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工资支付等问题。
③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实行土地入股,推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④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建立农产品运输、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民的生存活动范围和灵活性。
⑤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避免盲目行为,恰当利用农村中原有的宗族、派系组织关系的合理成分,协调村民关系、协调干群关系,加强真实民主。
⑥在农村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各个地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实现中央统筹规划与地方结合落实的有机结合,避免假大空的行为。尤其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管理水平,避免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
五、重视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⒈背景:基础战略性资源短缺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水、电等重要资源供应不足,并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大江大河污染严重;粮食产量持续下降;钢材、水泥、电解铝等材料需求旺盛并导致投资过热等等。这些重要并且敏感的资源短缺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将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
⒉规划建议
①加强宏观调控,对水、电、煤、石油、粮食、天然气等重要战略物资进行重点调控,特别要发挥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和竞争能力,在金融信贷、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机制,完善资源供应网络建设,降低因资源供求失衡造成的负面影响。
②慎重审批重大项目的立项、开工建设,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建设绿色工程,创建绿色GDP统计标准体系,对破坏环境的项目要坚决制止、整顿,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要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利益,如:通过制定《三峡移民保护条例》以维护三峡移民的合法权益。
③积极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成立专项协调委员会,实行专家管理制和审查制,避免不切实际的规划性浪费。
④成立三峡管理开发银行、西部环境开发建设银行。通过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制度的创新保障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顺利进行。
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由资源敏感问题引发的国际竞争和争端中要坚持以战略利益为导向,全盘考虑取舍。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冲突,以营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六、知识立国,科教兴邦
⒈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了伟大的机遇与挑战。但是,我国社会面临着跨越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仍然相对落后的科学教育水平制约着我们创新发展的步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一矛盾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产生极大影响。
⒉规划建议
①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尊重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尊重科学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对研究者和研究本身进行科学管理,从根本降低学术腐败的发生可能。
②落实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扶植政策,加大政策支持扶植力度,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研究人员深入调查研究、讲真话。
③加强对“国学”教育、研究力度,有针对地、系统地整理、修复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和民俗艺术、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与今日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提高民族自豪感。
④提高、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程度,促进科技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完善专利保护制度,重点掌握一批有专利核心技术的重大科技、商业成果。建立国家专利档案库,促进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与公司企业的有机合作。
⑤在农村进一步普及、落实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人员投入,改善教育环境,保证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努力消除教育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鼓励知识分子下乡,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实用教育互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⑥在城市中注重对失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应变能力。特别要重视注重弥补有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落差所导致的就业问题,对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实现“教育——就业——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
⑦成立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部,树立现代人力资本意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人力资源配置机制。鼓励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降低人才引进、流动、管理壁垒,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促进人才发展。
⑧开展国际科研、教育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在合适项目上积极与国外先进机构建立联系。不盲目崇拜、不粗暴排斥。
⑨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交叉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信息技术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打造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完成一项宏大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努力。今天,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转型和国家的发展都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在这里,衷心祝愿伟大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康!